7月24日(本周六)上午9时30分,“拼搏,领跑新学期!”教育公益系列第二场讲座(聚焦物理类方向)将在万科海上城市生活体验中心举办,受邀优秀学生及家长详戳高考考分超平时40+!本周六了解珠海优秀考生的超常发挥技巧。欢迎大家扫描或识别下方二维码报名。
珠海一中高考高分学生蔡蕴瑜同学。
“能考到698分,确实超出意外!”珠海一中物理类考生蔡蕴瑜同学表示,高考分数超出平时成绩四五十分,算是高中三年里考得最好的一次,主要原因在于她高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考前放空自我。
再过一个多月,她将去到北大求学。这是蔡蕴瑜五六岁时随父母旅游时就已去过的大学,只不过当时是父母的期许,如今成了自己的学校。
“考得最好的一次,每一科都是最好的成绩”
蔡蕴瑜是传统理科“理化生”组合中的一员。2021年高考中,她取得了698分的分数,其中语文130分、数学126分、英语147分、物理100分、化学97分、生物98分。
平时蔡蕴瑜考试成绩在珠海一中年级排名10多名。她自称最好的成绩没进到过年级前五。“这次算是高中三年里考得最好的一次”。
蔡蕴瑜平时每次考试时总分常在640—650分之间。一般每次考试她都有一两门考得特别好,一两门又考得特别差,同时她发现每次考试考得特别好的科目与考得特别差的科目不全相同。
刚上高三时,蔡蕴瑜有过一次测算,她测算后发现如果每一门都按最好的成绩来考,总分可以考到690分。“所以说这次基本上每一科都取得了最好成绩”。
之所以高考发挥得这么好,蔡蕴瑜事后总结分析,应该与考前心态调整和作息调整有关系。考前她花更多时间在散心聊天上,不去考虑高考一定要考得如何以及想要去的大学,放空自我,缓解紧张情绪;考前比平时也会多睡会儿,维持好的状态。
蔡蕴瑜同学
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助力高考超常发挥
如果说考前调整是蔡蕴瑜这次高考超常发挥的“催化剂”,那么,学习方法的调整则是她拥有这种能力的“灵丹妙药”。
蔡蕴瑜属于那种天生就是读书料的类型。走进她家,除了客厅,书房、卧室里书籍随处可见。蔡蕴瑜妈妈苏婉芳也是爱书之人,从小就有陪伴女儿读书的习惯。蔡蕴瑜读幼儿园和在香洲一小读书时,一家人平时在家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看书。当时苏婉芳读大人书,蔡蕴瑜则读小孩书。
正是这种家庭文化的熏陶,蔡蕴瑜从小成绩就很好,同时学习上她还养成了独立思考和善于钻研的习惯。她总结自己性格偏内向,不爱主动问老师,在学习上属于“刷题型”的学生,从初中起就喜欢“多刷题多找感觉”的学习方法,每科都有两到三本习题辅导书。
刷题方法一直从初中延续到高中。蔡蕴瑜一度认为这是适合她的学习方法。依靠这种方法,读一中时她在年级的成绩一直保持在10多名。“当时不觉得是方法错了,只觉得是一中高手多了。”蔡蕴瑜说。
高三时学校重新分班,蔡蕴瑜被分到物理类尖尖班。尖尖班老师也有调整,部分老师长期教毕业班,这样的组合带给他们更多的方式方法。老师的调整再加上高三复习的需要,做课堂笔记就成了另外一种重要的方法。蔡蕴瑜跟着老师节奏慢慢调整,把更多时间、精力花在做课堂笔记上。在这个过程中,她明显发现自己课堂效率有很大的提高。
“等我习惯了做课堂笔记这种方法后,才发现这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蔡蕴瑜说,过往刷题学习方法给自己学科发展留下了一些“隐患”,如课堂效果打折扣,基础知识不牢固;如答题步骤不规范,容易漏掉打分点;如刷题得来的多是点状知识,没有系统思维。
这次高考分数中,蔡蕴瑜的数学考了126分,这个分数在物理类考生中不占优势。蔡蕴瑜解释“数学一直是她相对弱的科目,这与过去刷题导致找不到重点、基础不扎实有很大关系”。
倾向生物专业 昔日的梦校将变成今后的母校
今年高考志愿填报,蔡蕴瑜填了北大元培学院。北大元培学院大一实行综合培养,学生不分专业。
提到为何选择北大而非清华时,蔡蕴瑜表示她目前倾向的专业是生物,期望以后在生物领域越走越远,北大在生物学科建设上更有优势;另外她更喜欢北大的文化氛围。
蔡蕴瑜在珠海一中的班主任程良英,正好是她高中三年的生物老师。程良英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平时普及的生物前沿知识,为蔡蕴瑜立志在生物科研领域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刚上高中时,蔡蕴瑜对未来要填报的大学还没有明确的目标,但希望读生物学专业已经有所明确。
接下来近一个半月的假期,蔡蕴瑜表示她希望多看看书,捡起小学时学习的小提琴,同时开学前外出旅游,提前去到北大熟悉校内校外环境。
蔡蕴瑜在家试着弹古筝。
其实,早在蔡蕴瑜五六岁时,苏婉芳夫妻俩就带着女儿去北大游玩过一次,当时年幼,蔡蕴瑜对那次探访没留下什么印象。高中时蔡蕴瑜也曾想过能考入北大、清华这些顶尖高校,但当时的成绩让她觉得这很可能是一种难以实现的奢望。如今,奢望即将变成现实,北大也由“父母的期许”即将变成“自己的学校”,蔡蕴瑜表示格外开心。
蔡蕴瑜:勇于改变,成就梦想。
7月24日即本周六上午9时30分,蔡蕴瑜将做客珠海高考优秀学子学习秘籍分享会(物理类),现场分享她的学习经和成长故事。现场设60个聆听席位,数量有限,先到先得。有意参与者可扫描或识别下方二维码报名。
【统筹】吴志远 冉小平
【策划】冉小平
【执行】刘梓欣 王韶江 冉小平 朱希
【摄影/摄像】关铭荣 钱文攀
【出品】南方日报社驻珠海办事处
【支持】万科·海上城市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