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社工机构发展路在何方?专家:可探索向社会企业和慈善组织转型

南方+ 记者

今年“双百工程”探索政府直聘社工的形式,改变了过去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惠州一些中小机构面临项目减半,甚至生死存亡的危机。同时,社工机构长期依赖政府购买、缺乏自我造血等局限性,也在新政下集中显现。(相关报道:惠州中小型社工机构转型探索:留下来,走下去

对社工机构来说,要如何实现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深圳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深圳大学中国社会工作实务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徐道稳。

南方日报、南方+:您有观察到“双百工程”对社工机构的影响吗?您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徐道稳:今年“双百工程”在广东省全面铺开,这是对过去社会工作领域“政府购买、民间运作”方式的颠覆,也是对社工行业发展的一次大胆探索。

以前,省内社工服务行业基本是百分之百的机构化,这种“一刀切”的方式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那现在在社区社工服务领域,采用去机构化的方式,让整个行业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直聘两种方式并存。我相信,经过几年的运作,两种模式的效果和问题会逐步显现,到时候可以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此次“双百工程”确实会对社工机构产生一定冲击,尤其是中小机构抗压能力相对更弱。各个地方也由于社工行业发展不同、政策落地进度不同等,对机构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会有所差异。

相比深圳,惠州社工行业整体规模不大,服务领域比较集中在民政,服务对象以政府兜底对象为主,这种情况下,社工机构受政策变化的影响也就会更大些。但是站在政府的角度,政府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某些机构的生存发展,更要考虑整个社工行业的未来。

南方日报、南方+:目前不少社工机构陷入生存困境,机构要如何自救?政府应如何引导支持机构走出困境?

徐道稳:“双百工程”影响范围有限,基本只集中在社区兜底服务领域。社工机构可以积极开拓其他领域,掌握不同领域的服务需求,设计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项目,以服务换资金。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总体政策环境比较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公共卫生、社区矫正、未成年人司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领域都有发展空间。地方政府和部门可以引导社工机构进入这些领域,这样既给机构发展空间,也能解决这些领域服务不足、人才不足等问题。

南方日报、南方+:社工机构要想实现长远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徐道稳:社工机构发展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几乎全部来自政府。虽然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政府购买仍应是社工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但还要有一些民间化的资助丰富机构的资金来源。

目前在我国,要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还需要一个较漫长的过程。第一,要有政策引导和制度支持,让社会资金愿意流向社工行业;第二,社工机构要练好内功,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第三,要提高社会对社工职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有所改变,都需要时间。

社工机构要创新转型,我觉得有两个方向可以探索。一是转型为社会企业,用企业化、市场化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社会企业也是企业,可以营利,但会在利润分配上有所限制。二是转型为慈善组织,可以申请公开募捐资格。不过这都需要政策支持,包括对“社会企业”的认定方式、由社工机构转型成的慈善组织可以享受的优惠等。

【记者】于蕾

编辑 南小惠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