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人 四会四大省级“非遗”,你知道吗?

文明四会
+ 订阅

四会始建于秦代

距今两千多年历史

是岭南最古老的四个建制县之一

在这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中

传承着许多独特的文化

今天

带大家来了解

四会四大省级“非遗”项目

四会玉雕

他山之玉,四会成器

四会是“中国玉器之乡”。历史上很早就有玉雕制品面世,明清时期宫廷治玉工艺最为鼎盛。宫廷以佩带玉器为贵族身份之象征,宫内设玉雕工艺工匠。民间玉雕工匠加上朝廷玉雕工匠之流散,在民间形成行业。

早在20世纪初,四会已有玉石、象牙、兽骨、榄核雕刻为业者,并有玉雕技师向东南亚、省、港、澳、穗输出,以此谋生。

50年代,会城、迳口、龙江(现并入下茆镇)、大沙、地豆等镇亦办起玉雕、象牙雕加工销售企业。解放后,玉雕师傅们回乡置业,开设家庭作坊。60年代四会工艺厂诞生,标志着四会玉器行业正式登上四会的经济产业舞台。

80-90年代后,政府因势利导,大力扶持,发展迅猛,相继建起玉器商铺。1986年,四会工艺厂解体转产,出现个体玉器商行和个体玉器加工厂、加工场。

1995年,市政府在城区建成了一条长达1000多米, 600多个商铺的玉器街;

1998年,建成“四会玉器城”;

2003年,建成“玉器天光墟”;

2005年,在四会行政中心区建成“玉器博览馆”;

2012年,建成“玉如意翡翠城”;

2012年,建成“文宝斋翡翠博物馆”;

2014年,建成“四会玉雕学院”;

2015年,建成“万兴隆翡翠城;

2018年,四会玉博城正式开业;

2020年,四会LIVE直播基地正式开业。

▲早期玉器街景色。

1995年至今,四会市相继打造了多个玉器产业地标,为四会玉器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借他山宝石攻玉,从本土雕琢成器”四会玉雕行业规模大,从业人员多,年产值高,产品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打造了很多玉器精品,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四会玉雕工艺作为四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发展势头良好,加上四会市政府审时度势,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积极扶持,预计未来四会玉器生产、销售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势头,将会越来越红火!

▲玉雕作品。

古法造纸

中国古法造纸活化石

四会古法造的纸通称会纸,以当地盛产的竹子为材料。造纸设施有腌池、水捣坊、纸槽、晒场、抄纸作坊等,造纸器具主要有帘架、竹帘、榨杆,制作过程包括砍竹、挞竹、腌竹、碎竹、舂竹、打浆、抄纸、榨纸、松纸、晒纸、包装等20多道工序。

▲古法造纸制作过程。

竹子先在石灰池腌浸半年,又经清水浸漂4个月,再堆渍半月才进行打浆,方法是在山溪中装上水车,带动木碓将灰竹捣舂成浆,便可抄纸榨纸。其主要工艺环节,与古籍《博物志》《后汉书集解》中所述一千九百年前蔡伦的挫、煮、捣、抄造纸术一脉相承,也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古代造纸法相一致,是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活例证。

贞仙诞

贞风亮节,勤劳俭朴

贞仙是中国妇女“贞风亮节、勤劳俭朴、孝敬翁姑”的典范。据清光绪《四会县志》记载,唐贞元十七年秋重九,广正山下松甫铺有女子文氏得道成仙,誉为“贞仙”,广正山易名为“贞山”。

▲贞仙诞活动现场。高祖明 摄

贞仙为民造福,庇佑乡民,立下显赫功绩,受圣恩,清同治二年,文氏被敕封为“惠泽”尊号。从唐宋以来,四会民间和官府均有举办九月初九“贞仙诞”活动。

▲贞仙诞活动现场。

贞仙诞仪式程序有:1、迎仙;2、鸣炮;3、上金猪、茶果、供品;4、上香叩拜;5、颂读祭文;6、颂读祝文;7、祈福种福;8、八仙贺诞;9、礼成鸣炮;10、送贞仙回祠;11、文艺表演。贞仙诞除本地乡民参加外,还有来自珠江三角洲、三水、南海、顺德、清远、高要一带以及海外华人、港澳同胞等来自五湖四海的善信蜂拥而至,人数多达数万,热闹非凡。

四会民歌

祖辈相传,传承创新

四会民歌,主要靠民间口头流传,有说二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平定南粤,四会就有民歌传唱。始见于文字记录的,可查的有清光绪《四会县志》记载的民歌,至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四会民间喜庆、嫁娶、丧礼仍流行传唱民歌,作为鼓舞士气、宣传教育的一种活动形式,甚至举办民歌专题汇演。

近几年,为抢救民间民俗文化传统,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士深入农村采风,遍找民间艺人,收录了一批民间歌谣,并根据其曲谱(主旋律)创作了一些演唱材料,并参加省、市文艺汇演或比赛,取得不俗的成绩。

四会民歌分三大块。一是原驻民民歌、大(啼)哭歌、情歌、礼俗歌、儿歌、罗源民歌、运童调等主要分布在大沙、威整、黄田、石狗、罗源、清塘、城区等,广府语系地区;二是客家山歌、客家情歌、哭嫁歌等,主要分布在迳口、邓村、地豆、下茆等客家语系地区;三是绥江船歌(号子),主要分布在绥江、龙江流域之水上居民、船家,以广府语系传唱。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重明。

四会民歌在穿越了数百年后,跟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一样,曾经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所幸的是,由于四会市政府及时抢救和保护,四会民歌经过本地文化部门的挖掘整理,以及本地民歌歌手的精彩演绎,已经重新焕发出生命和活力。

文明凝聚力量

文化成就辉煌

四会这些传承多年的文化遗产

值得我们去保护、发扬光大


四会文明网综合

资料来源: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四会市融媒体中心、四会宝协

本期编辑:蔡志能

审核:曾志锋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