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住院部12楼内五科,国医大师沈宝藩正在进行教学查房。患者谭某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期间多次发生心跳骤停,沈宝藩仔细观察谭某的舌苔,详细询问他各种症状,并不时与周围的医生交流,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名中医叶小汉与科室的医生们凝神聆听,细心思考……这暖心的名师带徒一幕其实经常在医院上演。
优质的中医药服务离不开优秀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备受瞩目的《中医药法》提出,中医药发展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发展师承教育。
近年来,东莞市通过持续优化中医人才成长途径,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为东莞的省、市名中医或者高年资中医专家招收继承人,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让传统医学迎来传承发展的春天。
领悟精神内核
师承教育搭建起中医药传承桥梁
白发苍苍的老中医,药香扑鼻的中药房,埋头抄方的小徒弟……这或许是人们对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普遍印象。
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传承的特有方式。对于中医药行业来说,师承是与先辈对话的一种方式,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座桥梁。在一次次对话中,传承者才能领悟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精神内核,打开中医药殿堂的大门。
以何炎燊经典内科流派为例,在东莞的众多中医流派中,何炎燊以“古方今用,巧手融汇伤寒温病学说”为特色,他发皇古义、融合新知,创立了肝、脾、胃并重的脾胃学说思想,为岭南温病学的主要发扬者。
经过带徒教学,何老门徒中出现了许多后起之秀,如第二届学徒班毕业的刘石坚,现已步入杖朝之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的支柱之一,也是该院门诊量最多的中医之一。1991年,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带徒,刘石坚作为第一批学徒,重新跟着何老学习了3年,大大提高了中医学术水平。时至今日,刘石坚已是全国第三批师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之一,也是流派的主要传承人。
2017年,备受瞩目的《中医药法》开始施行,发展师承教育被列入其中。一年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文,要求深化、改革中医药师承教育。如何改革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让传统医学通过师承教育找到新的“生长点”,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优化中医人才成长途径,在东莞,落实国家、省、市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项目建设,开展传承工作室建设培训班,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探索在全市范围为东莞的省、市名中医或者高年资中医专家招收继承人。
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得到进一步传承。在2020年,董明国、傅晓芸、周光辉、孙康泰4人获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当年,东莞市卫生健康局评选出20个市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和2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真金白银投入支持工作室的发展。
东莞还组织了第三批及第四批师承项目继承人集中学习经典古籍,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神农本草经》中医药经典古籍解读及临床应用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各经典教研室的专家教授授课,引导继承人精读古籍、重学经典、学践结合,深化中医药理论基础,提升中医临床技能技术。
诵读古籍、跟师抄方、整理经典、批改病案……师承教育,沿袭的是中医精神和思想内核。
引入高水平团队
聚焦中医优势病种打造重点专科
在讲台上,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刘小虹教授正在为东莞的医生们开展《肺部结节的中医治疗》学术经验讲座。
通过详解肺部结节的临床特点,刘小虹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肺部结节的中医辨证论治,剖析治疗肺部结节的经典方药,并提出行气、散结、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应贯穿于肺部结节整个中医治疗的过程中,受到了在场所有医务人员的热烈“点赞”。
优质的中医药服务离不开优秀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多年来,人才队伍建设始终被放在东莞市中医药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
在2020年,东莞积极引进与培养高层次人才: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引进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高层次医学团队;引进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名医陈纪言、广东省中医院针炙科符文斌、广东省中医院儿科名医许尤佳3个专家团队;引进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刘小虹教授,成立“刘小虹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分工作站”。
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引进了广东省中医院妇科黎小斌教授团队、呼吸内科林琳教授团队,广州中医药大学修宗昌教授等专家。近年来,在已有中医药人才128名(其中硕士38名)的基础上,该院与广东省非中医类别医师系统培训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即“西学中”)承办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培训了91名医师、36名护士,中医类医师占全院医师的比例达到了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标准。
越来越多的国医大师在东莞的医院带教,手把手传授经验。2018年8月24日,“唐祖宣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在东莞市中医院隆重揭牌。这是东莞市中医院历史上也是整个东莞中医药发展历史上第一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2020年12月1日,“沈宝藩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和“禤国维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揭牌。至此,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拥有了3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高水平中医院建设如虎添翼。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中医科科长关丽珊告诉记者,全市聚焦心脑血管、肿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领域的中医优势病种,以打造省级以上重点专科为抓手,推动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进一步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并研究落实有关人才引进的激励政策。
如今,东莞有18个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项目,按照“十三五”中医药学科建设要求指导项目建设单位开展学科建设,通过人才引进、经验交流分享、技术进修等方式推动建设工作,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水平。
根据全国及省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要求,东莞做好全国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培养对象彭剑虹,全国西学中骨干人才培养对象李亦东、方倩瑜,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培养对象罗树雄,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养对象钱丽敏的等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工作。
通过不断优化中医药人才队伍的结构,国内外知名医学专科团队及省、市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相继“进驻”,东莞正源源不断地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拓宽莞邑中医医师来源渠道
2021年5月,广东省传统医学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东莞地区的考试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举行。广东省传统医学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正在进行,参与考试的有对中医药有浓厚兴趣的青年人,也有身怀独特中医技术的中老年人。
在东莞,不少“民间中医”活跃在各乡镇和农村的中医诊所,往往通过口口相传而在地方颇具名气,一些人甚至成了民众眼中的“名医”。他们有的通过拜师或自学,掌握了不少凭借个人经验积累的中医医理知识,以及针对熟悉病症的医药方子;有的则因为传承,拥有着不一样的“偏方”或“独门绝技”。
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对如何解决“民间游医”非法行医作出回应,对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和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开辟通过实践技能及效果考核即可获得中医医师资格的新途径。同年12月20日,国家卫健委指定的《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开始实施。
《办法》实施以来,“取消了学历限制,为广大的民间中医获得医师资格及执业注册管理开辟了一条通道,让他们有机会通过考核获取合法行医的资格,拓宽了中医医师的来源渠道。
根据统计,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以来,东莞市共有14人取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193人取得《传统医学确有专长证书》,1人取得《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这意味着,学历不再成为限制个人从事中医医疗活动的门槛。
要打通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人才是关键要素。积极发掘民间力量,培育壮大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引进高端人才……在振兴发展中医药的道路上,东莞正在探索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密码。
【记者】欧雅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