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鲁迅抵达广州,担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直到北上赴沪,共在广州生活了8个月零10天。
在这段并不长的时间里,作为现代进步文学的标志性人物,鲁迅进行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传播等活动滋养了广州的进步文学,给当地的红色文学奠定了深厚底蕴。
鲁迅勉励广东青年学子
“广东进步文学火种最重要的传播者”,是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党委专职副书记、研究馆员、文学博士吴武林对鲁迅的评价。
他指出,评论鲁迅在广州的成就,不能简单地以生活时长为标准,而更要看他在这期间创作的作品、参与的活动,尤其要考虑他对广州文艺的深刻影响。
7月14日,第五期“学党史 传经典 推新作”读书沙龙系列主题阅读活动通过线上直播形式举办,邀请吴武林结合广州鲁迅纪念馆“风雨同行——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专题展览,为市民朋友讲述“鲁迅与广州红色文艺”的点滴往事。
本期活动由广州市文联主办,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承办,广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广州鲁迅纪念馆协办。
南下广州 带来进步文艺火种
“将来,广州文艺界有许多创作,这是我希望看见的,我自己也一定不站在旁观地位来说话,其实在社会上是没有旁观地位可说的,除了你不说话。”上任之初,在中山大学学生会欢迎会上,鲁迅曾如此勉励青年学生。
在广州期间,鲁迅教学、演讲、著述,创办专卖文艺书籍的北新书屋,指导文艺青年开展文学活动,还发表了《革命时代的文学》《读书与革命》《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等演讲,号召文学青年发出革命声音,为广州进步文艺播撒了最初的种子。
在鼓励和呼吁进步文艺的同时,鲁迅更是以实际行动热情关怀、大力扶掖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广州青年。吴武林举例道,以欧阳山为代表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组织创办的“南中国文学会”,邀请鲁迅担任指导。鲁迅欣然接受并常参与组织活动,为文学青年提供切实建议,深受青年拥护与爱戴。
著名作家欧阳山曾如此说道:“鲁迅是我们文艺创作的领路人。”鲁迅以自己的革命思想与文学实践,带领着欧阳山等一批青年作家走上了为人生、为普罗大众的宽广道路。
欧阳山陈列室
吴武林谈道,正是在遇见鲁迅前后,欧阳山开始了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从为艺术到为人生的转变。在创作上,欧阳山最初以“至情文学”走入文坛。但接触了鲁迅等一批作家的作品,尤其在拜访鲁迅以后,鲁迅的文学思想包括作品,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了他创作的转型。
如同恩师鲁迅,欧阳山始终以文学为武器,奔走在革命的道路上。创作方面,“一提到欧阳山,大家都会想起《三家巷》,但他的成就远不止这一项,还有很多优秀作品值得深入研究。”吴武林认为,欧阳山在延安时期创作的《战果》《高干大》以及解放后的《苦斗》等作品都是鲁迅精神影响的具体体现。
吴武林讲解
身在穗外 革命精神感召人心
虽然在广州仅停留了八个月,但鲁迅的革命精神已经渗入进步青年的血液,一大批文艺工作者追随鲁迅的道路,通过文学活动与创作,为革命文学汇聚了举足轻重的“广东力量”。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成立大会上,鲁迅发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是为纲领,而鲁迅本人也成为“左联”的精神领袖。在“左联”中,冯乃超、洪灵菲、欧阳山、草明、冯铿、邱东平、任均、蒲风等广东文学家都不同程度接受了鲁迅及其精神惠泽。
其中,自广东梅州的冯铿是著名的“左联五烈士”之一,1931年2月7日在上海龙华被秘密枪杀。冯铿笔名冯岭梅,曾被称为“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1929到1931年,冯铿同鲁迅交往密切,鲁迅在日记中多次提到她:“上午寄还岭梅诗稿”,“下午冯岭梅君来”,“晚平甫及密斯冯来”……吴武林还介绍道:“另有一些左翼作家,如戴平万、洪灵菲等人,他们和鲁迅或许并没有多少私交,但受鲁迅及其作品的影响是很深的。”
冯铿(左)
1933年4月,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简称广州“文总”)在广州成立,这标志着广州本土进步文艺汇入以鲁迅为精神领袖的中国左翼文学的洪流,成为1930年代广州左翼文艺运动走向高潮的里程碑。
【记者】黄楚旋 实习生 朱霄
【图片】主办方供图
【通讯员】朱英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