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片蓝天,南粤红棉盛放灿若笑靥,由此向西跨越万里山河与沙漠,在西域南疆、塔河两岸,遍地挺立着球茎胡杨。“爱着教书,源于育人,胜似母亲对孩子的深情”,为了共同的“铸魂”梦,2020年,广东七市150名教师精锐出征,携手共进,飞跃珠江与昆仑,奔赴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开展“组团式”支教。他们践行胡杨精神,以“五个认同”为核心,凝心聚力,精准帮扶,立足受援学校传帮带,共克时艰,开展远程教研教学5786次,辐射全县送课下乡300多节,送讲座200多场,累计培训超过15610人次,带动了受援地545名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了25名喀什地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师生在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其中有国家级75人次,自治区级6人次,地区级27人次,县级超过30人次,不仅把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从学校、企业延伸到乡村,还让剪纸、书法、国画、舞狮、舞龙、威风锣鼓等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西北边陲生根发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
胡杨红棉相牵 扎根奉献润疆
在新疆,胡杨又称为“沙漠英雄树”,生命力中蕴含着扎根边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精神。“在推进广东教育援疆“五个一工程”的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智力援疆和文化润疆的重要意义,一年半的时间太短了,我还有很多事情想做需要做,很希望能继续努力。”2018年以来从“西关小姐”变身为“西部教师”的生活让余家穗团长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新疆的孩子们更多了一份不舍。2020年,她与广州的张润柳、彭间媚、江门的黄新瑜、李振均、潮州的蔡少雄等16位老师再踏征程,驻守疏附与新一轮“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同行者共谱新章。身为团长,她当好伯乐和设计师,与老将新兵共同进退,创建了包括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学科师资培训、传统文化传承和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在内的“四维融合”教研模式,帮助当地教研室成立了12个县级学科中心组并打造了10个“胡杨情名师工作室”,覆盖基础学科、思政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推广、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全方位。南粤与疏附手足与共,相濡以沫,全面实施教育援疆“五个一”工程,从校园文化打造到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软实力,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全方位帮扶,从学生、教师到群众立体推进,全面辐射,培根筑基明方向,润心铸魂见行动,鲜活地描绘出一幅“红棉盛放,胡杨挺立,文化润疆筑基铸魂”华章。
追寻红色足迹,夯实党建根基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支教团组建了党史学习教育讲师团队,以党史宣讲为抓手,纵深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真理力量。以“五个一工程”种子学校疏附二中为龙头率先启动,余家穗、罗茂寿、李森、郑芳、赵效民等先后宣讲,援疆老师从不同角度追寻中国共产党百年走过的红色足迹,分享党史学习感悟,辐射周边学校,吸引师生自觉加入到“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阵营中,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堂、学科教学活动中,推进“筑基铸魂”。
支教团深入开展“大思政课”,着力在疏附中小学实现红色文化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两个传承”和思政教师教育培训、青年红色教育“两个全覆盖”,实现“润心铸魂”。
思政队伍建设,凝聚红色力量
为更好地帮助受援地开展高效的思政教育,胡杨情思政教育名师工作室与德育名师工作室通过开设讲座、协助比赛等多种形式帮助疏附县加强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龚敏芝、王翠把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以新疆地方教材《简明新疆地方史》和《可爱的中国》为例,对疏附县思政教师开展了师资培训,提升思政教研教学水平,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国家认同感。
援疆老师受聘担任疏附县中小学思政教育说课比赛评委,现场点评并为选手们指明了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辅导3人在喀什地区教育局举办的“学党史,迎百年”优质课比赛中获奖。
援疆老师通过“四维融合”送教为疏附县各乡镇学校骨干班主任开设讲座,把主题班会示范课送进乡村校园,从工作方法、经验与技巧上为加强疏附县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提供了援助。
思政教育活动,培育红色花蕾
支教团持续推进文化润疆,深化 “五个认同”,教育学生感党恩,跟党走,对党忠诚。
各校都成立了国旗护卫队,援疆老师引领学生在艰苦训练中磨炼意志,学习光辉党史。在援疆老师的帮助下,疏附二中开展了“升旗仪式主持人培训”、“校园之星评选”等活动;职业高中打造了胡杨班,通过组织国旗护卫训练和开展思政教育、国防体育、国家通用语言和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增强师生爱国主义情感,弘扬胡杨精神和工匠精神,传承传统文化,打造红色学堂,筑基铸魂。
援疆教师积极传承党史红色基因,精心培养了近300位红孩儿宣讲员,兴起了学党史、讲党史、诵党史、演党史的热潮,指导学生参加“党的故事我来讲”演讲比赛和“党的光辉照我心”课本话剧比赛,让红色教育润泽心田流于血脉。
援疆教师积极牵线,来自长眠天山脚下的革命烈士林基路故乡的爱心人士、社会各界热心人、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小学、珠海市香洲区第一小学和台山市培正小学以及援疆教师分别向疏附各校捐赠红色书籍、爱心图书15000多册,红色基因融入了疏附,粤新两地青少年以书为伴促交流,书香寄情助交融。援疆教师为求知若渴的疏附学子带去了知识的收获与充实,为他们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奠定了基础。
在疏附二小,援疆老师原创的红色教育课本剧《灯光》被疏附县电视台拍摄参赛;参加“第三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的节目《世界最强音》和《我爱喀什 我爱祖国》全程由援疆老师进行文字编写、视频录制和剪辑。援疆老师为明德小学编排的话剧《帕米尔高原的雄鹰——拉齐尼.巴依卡》获得一致好评。
一系列的活动,传承着党史红色基因,引导学生从小感受家国大义,涵养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培养爱国爱疆的、担当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了思想基础。
研教融合育苗 培根筑基铸魂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余家穗始终把如何充分发挥组团式援疆的优势,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支持疏附县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培养教研人才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放在心上。从策划构思、选拔人才、协调沟通到部署落实,广大援疆教师积极响应,12个学科中心组成立,19人受聘疏附县兼职教研员,20人受聘疏附县学科中心组成员,充实完善和培养疏附县教研人员梯队,形成了“教研室—学科中心组—学校学科组—年级备课组”的机制,指导和协助受援地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10个胡杨情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和核心成员64人,合力以“四维融合”模式开展送教活动,把调研、教研与教师培训相结合,充分发挥援疆教师传、帮、带作用,点面结合,立体推进,全面辐射到疏附县所属乡镇,形成扎实有效的教研模式,提高教学教研能力,促进了当地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的同时开展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维融合”模式送教,细致入微,久久为功。“学科师资培训”,从指导新教师走上讲台和乡村教师如何备课、上课、改作业、评课的点滴做起;“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与当地的骨干研修计划无缝对接,铺设平台指导青年教师实践示范教学培养精英能手;“国家通用语言推广”,运用自编教材《认识中国》把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从学校、企业延伸到乡村,提高当地群众的普通话水平,深化百姓对“五个认同”的认知,为疏附县百姓就业、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传统文化传承”,以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课堂改革为目标,紧紧围绕“五个认同”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主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能力,促进全面发展,不仅因地制宜地以各受援学校为基地开发校本课程和开展剪纸、书法、国画、舞狮、舞龙、威风锣鼓、纸盘画、篆刻、合唱、竖笛等四十多项活动打造特色课堂,丰富校园生活,而且让剪纸、书法、绘画、经典曲目合唱、舞狮、舞龙等特色文化活动在疏附县萨依巴格、乌帕尔、布拉克苏、站敏等各乡广泛传承。
援疆老将张润柳、彭间媚和黄新瑜,开拓传承,甘为人梯,以“基于一课一得的教学模式研究”、“七步备课法”和“八步磨课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精心指导韦小琴、陈娟娟、靳善瑞、米热古丽、班田苗等代表胡杨情小学语文、数学名师工作室送课下乡,李泽权带着徒弟把主题画妆点校园文化延伸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去,徒弟们的出色表现见证了广东教育援疆的“青蓝”工程已见成效。
胡杨情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的谢秀珠把客家剪纸文化带进了明德小学,还组织师生一千多人次参加剪纸活动;黄华平成功结合“国画+书法+篆刻”形成特色教学成果,指导的学生中国画作品在学习强国新疆学习平台展出并获奖,多项教学成果在“学习强国·新疆学习平台”、《喀什日报》等媒体中报道;魏开源积极开展舞狮与推普深度融合教学成果推广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舞狮学练氛围,与罗杰、邬健勇一起打造疏附县舞狮舞龙特色项目;汪永伦在打造合唱团的同时带领民族学生传唱经典曲目。援疆教师践行文化润心田,积极为社区、乡镇的文化建设做贡献,为疏附县书法协会、文化馆和学校创作和捐赠了大量艺术作品,手绘围墙累计几千平方,在疏附,处处都有援疆教师文化润疆的印迹,援疆教师把传承传统文化的范围辐射到城镇和乡村,筑基铸魂,增强“五个认同”。
“四维融合”送教活动,采用“点单式”、“订单式”送教新模式,根据各校需要精准帮扶,内容丰富,除了传统的语文、数学,拓展到了其他学科,特别是把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和传统文化等等的课堂都引进到各乡,示范作用辐射全县。在站敏乡,中心小学主动以精彩的特色活动展示欢迎援疆教师,刘金辉书记带头全程参与听课评课和讲座学习,萨依巴格乡中心小学的胡薇书记亲自带着老师们去站敏学习,除了站敏乡12所小学的老师,疏附四中、吾库萨克镇、兰干、塔什米力克等各乡的老师们也纷纷赶来……每一次的送教活动,都有当地老师依依不舍地问援疆老师下次什么时候再来,暂时没安排到的学校主动向教研室争取让援疆老师去送教。
布拉克苏中学校长喀迪尔江•阿布都热依穆说:“广东援疆老师到我们学校的送教活动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我们的老师感受到的业务能力、教学方面的各类经验对我们非常有帮助。” 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副校长覃利英说:“我们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也成长了一批优秀骨干教师,这些都要感谢援疆教师带来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援疆老师就是我们老师的老师,每一次讲座,每一次示范课,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正为我们传授教学经验,用流行的话说就是干货满满。”疏附县教研室副主任孙涛说:“‘四维融合’模式教研非常成功,非常有意义,没想到援疆老师每次都能利用有限的时间精心指导本地老师在送教下乡中上好示范课,工作接地气,有成效,影响好,这种模式今后还要继续推广下去。”
课题导向引领,研究带动发展
对于疏附教育来说,课题研究是一大薄弱环节。援疆教师急当地之所急,主动作为,点对点下乡交流辅导,手把手教会开题结题,推动教育科研成为提质增效的新动力。在援疆教师的主导和助力下,疏附县2020年立项自治区、地区和县级多级课题共41个,是有史以来课题申报立项数量最多、涉及学科最广的一次,自治区立项的10个课题中有8个由援疆教师负责项目的研究方案设计。《国家认同视域下广州市历史教师援疆教学实践研究》、《舞狮教学与推普工作深度融合实验研究》、《小学生传承党史红色基因实践研究》、《南疆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提升普通话运用能力的实践研究》、《疏附县初中学生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培养路径实践研究》、《以艺术融合教育促进民族融合的校本行动研究》等课题立足教育实际,有序开展研究,润物无声地践行文化润疆,受援学校教师专业能力逐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提升。
手拉手育新芽,心连心促团结
支教团积极搭建平台,多渠道开展两地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丰富交流内容,推进“新芽”工程为青少年成长培根筑基铸魂。
援疆教师牵线搭桥,让“手拉手写书信”活动助力增强“认同感”。疏附二小学生与台山市新宁小学、广州市天河区华融小学学生结成了对子,开展书信交流活动。张雨桐获新疆第十五届书信比赛小学组(喀什赛区)二等奖,吴文睿获“全国优秀少年队员”“民族团结十佳好少年”称号。疏附疫情期间,广州、清远和梅州14所学校的学生以书信、书画作品和视频等形式为疏附学子送上祝福与鼓励。两地学校和班级成功“牵手”开展视频交流和主题教育活动,实现“粤新少年手牵手,云端共筑家国梦”的目标,加强了民族文化交融。书信传情和云端交流,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粤新两地的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彰显文化自信,坚持不懈地做到团结稳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红棉胡杨相映,共谱援疆华章
东援疆驻疏附支教团全力以赴推进教育援疆“五个一工程”,帮助疏附教育长远发展打好人才基础,培养骨干队伍。在自治区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喀什地区小学数学教师技能(说题)比赛、喀什地区语文素养大赛、“疏附县学科带头人”说课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共计68人取得荣誉称号,2人在第十六届“振兴杯”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中获金奖和银奖,职业高中师生参加2021年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喀什地区比赛全部获奖,3人在喀什地区教育局举办的“学党史,迎百年”优质课比赛活动中获一、二、三等,8人在2021年喀什地区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试题命题比赛中获二等奖,26位青年教师继续本科学历提升;提高了当地教研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培养了一批苗子,传承传统文化的范围辐射到城镇和乡村,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种子学校”疏附二中办学美誉度显著提高,龙头学校的区域影响力明显扩大,正辐射带动疏附县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托克扎克镇小学靳善瑞老师说:“援疆教师面对当地教育资源的匮乏、师资的短缺以及自然气候与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克服了种种困难,融入当地的生活和教育,像沙漠胡杨那样,深深扎根在新疆人民和师生之中,边学习、边工作,为当地年轻老师和孩子们的成长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援疆教师队伍在弘扬先进教育理念上,深化联动办学格局上富于创造敢于担当,潜移默化地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当地校园文化、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等各个方面,搭建了跨地域教学交流沟通平台。通过“传帮带”在当地培养了一支年轻有为的教师队伍。”
一年半的援疆支教,广东援疆驻疏附支教团150位教师带着炽热的“红棉种子”来,殚精竭力地推动广东教育援疆“五个一工程”促进地方教育的提升,筑基铸魂增强“五个认同”,改变和提升硬实力及软实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实绩。尽管到了离开的时刻,但他们已在祖国这片胡杨遍地的神奇热土上顽强扎根,坚韧奋斗,逐渐长成亭亭如盖的大树,将根深叶茂地润泽着南疆,经久不息。
撰稿:陈海华 伍皓洁 陈电利
视频:潘康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