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焕新|“绣花功”与“微手术”

南方+ 记者 周甫琦 梁文祥 等 2021-07-15 20:07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29日,越秀区百名党员代表举行集体入党宣誓,铮铮誓言响彻东园文化广场。

南方日报·广州观察7月16日第GC04版报道南方日报·广州观察7月16日第GC04版报道

 11

这是新建成的东园文化广场首次亮相,这里集聚了一批有关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色革命遗址。不仅是市民群众休闲的好去处,更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新阵地。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作为广州市核心区,越秀区的红色资源丰富。整治周边环境、恢复历史风貌,越秀区充分发挥独特优势,擦亮红色名片,正在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

作为千年商都的中心城区,越秀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在老城老街老巷中纵横分布。伴随着时间的发展,新情况和旧问题交织,新的美好生活需要呼唤新的基层治理方式。

修缮“老古董”,用好“绣花功”。近年来,越秀区秉持“绣花”管理理念,操刀“微手术”,紧扣破解超大城市发展瓶颈问题,以标准化、精细化、品质化的城市管理,协调利益主体,调动各方积极性,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合力让老城出新出彩。

迈向新征程,越秀区将坚持文化塑魂,讲好红色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强化全周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形成产城高度融合的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打造美好生活样板,加快建成广州“老城市新活力创新发展示范区”。

111

时值盛夏,草木葳蕤。恤孤院路3号,一栋十分显眼的砖红色建筑屹立于此,门前深红色石碑上刻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全中国国民革命者联合起来”的大字简约庄重,诉说着当年革命风云的历史记忆。

6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全新亮相。改扩建后的建筑面积从818平方米增加至2305平方米,历史陈列数量、现场展示效果、接待参观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成为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和深具标识性的城市文化符号。

 11

“住了几十年,我亲身经历这里的红色文化和一砖一瓦的变迁,建筑越变越靓,河道越变越净,日子也越变越好了。”凝视着挂于展馆一楼的20世纪30年代东山一带鸟瞰照片,体验历史的巨大变化,东山街寺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吕艳虹深有感触地说,会址周边的建筑群在修缮扩建的同时,又很好地保留了历史原貌,传承了红色文化,这十分难得。

越秀区作为广州中心城区,是全市革命史迹最为集中、红色基因最深厚的地区,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十个一”,如何用活用好红色资源是摆在眼前的重要课题。

为此,越秀区结合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不断加大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力度。今年3月正式启动编制《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越秀片区)创建规划》,将辖内124个红色旅游资源点汇编成册,分级分类对其进行修缮管理、保护利用。

“以绣花功夫整治遗址周边环境,将红色革命遗址建设和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从严控制红色革命遗址周边新建、改扩建工程项目,推进‘三线’下地改造,清理整顿周边商铺门面、娱乐设施等,逐步恢复红色革命遗址周边固有历史环境风貌。”越秀区相关负责人说。

 11

近年来,越秀区先后推进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等修缮及活化利用工作。推进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周边环境改造提升,高标准建设东园文化广场,打造展示革命初心、反映革命历程、弘扬革命精神的红色文化地标。

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水平得以提升,城区面貌也焕然一新。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过程中,越秀区启动了片区品质提升项目,以国家级5A级景区标准做好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对周边公有物业进行梳理调查,优先用于旅游观光、文化创意、文化研究、科技孵化、众创空间等。

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构建起红色文化发展的新格局。越秀区以广州红色历史的“人”“事”“物”为线索,梳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发生在越秀地区的重要实践探索,推出6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根据现有红色史迹分布,打造“一极两纵三横三片区”整体规划布局。

红色故事声声入耳,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粤语讲古、非遗通草画展、志愿服务……越秀区还通过建强宣讲队伍、打造宣讲阵地、创新宣讲方式、吸引宣讲对象,着力讲好党的百年历史,创新推出“行走中的红色党课”“家门口的红色学堂”,让英雄城市红色底色“亮”起来。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红色文化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越秀区用活红色资源、滋养红色内涵、赓续红色血脉,打响广州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核心区品牌,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之力。

111

近日,住在东山街新河浦社区的不少居民惊喜发现,新河浦涌两岸景观更加丰富优美,增设亲水栈道和碧道空间,成为了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11

“2.18公里的新河浦碧道建成了公园,实现从行洪通道向生活文化廊道的转变。”东山街新河浦社区党委书记张艳介绍,通过营建东山印象、春园故事、河浦侨院三景,充分展现新河浦红色文化、侨乡文化印记。

随着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后再次开放,新河浦街区更加热闹起来。党员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睹纪念馆的新面貌,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行力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漫步在中西合璧的建筑群,也体会到历史文化街区的新魅力。

清水红砖墙、民国水刷石、西洋式廊柱……“红砖洋楼”聚集在这里;493栋百年建筑、东山五大侨园、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当年的革命功业流淌在这些青瓦红砖间,融汇了中西文化的理念,沉淀凝成广府百年神韵。

如今,旧时民族实业家打造的家居休憩之所,几经周转有了新人进驻。他们继承前人志趣,在祖辈的余荫里做着最现代的生意。

 11

“五大侨园”之一的逵园正是如此。这座建于1922年的西式建筑与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隔街相望。历尽岁月的洗礼,逵园的小洋楼并未呈现年久失修的衰败景象。

庭院中,两棵笔挺的棕榈树直刺蓝天,犹如挺拔俊俏的卫士守护在主楼门前。步入楼内,一楼空旷典雅,用作静物展厅,从陶瓷到画廊,时段有殊、展品各异;二楼精致华丽,用于衣物售卖,从长袍到短衫,风格多样、不一而足;三楼简约开阔,一张咖啡吧台对面便是阳台,远方的小蛮腰和近处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可尽收眼底。

“我们邀请了文物保护专家对房屋进行了修缮。在力求恢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孵化了文化产业。”80后的新河浦“原住民”王莹莹是逵园艺术馆的市场总监。与新河浦的归侨先辈们一样,中西文化在留过洋的王莹莹身上得以体现——她在名片的名字后边,特地添上了加粗斜体字“Angel”。

王莹莹发现,以逵园为代表的微改造旧建筑,如今已星罗棋布地散落于新河浦的大街小巷:馨园则被改造为闹市中心的一隅僻静民宿;春园,这座中共三大的代表居住过的地方,现已是开放的博物馆……

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越秀区保留原有建筑元素、街巷肌理,突出街区红色基因、历史沿革、文化内涵、建筑遗产的价值特色,开展建筑立面、围墙、道路断面、服务设施等环境品质提升改造,策划红色文化游径、建设旅游标识系统,恢复红色遗址周边历史环境风貌,再现城市特色印记。

同时,划分重点片区,构建各具功能、特色鲜明的区域风貌,促进红色文化与创新创意、演艺、商贸、体育等产业文商旅融合,打造集文化底蕴与商业活力于一体的魅力街区。

烙印着时代变迁的印记,承载着旧时家园的怀想,如今的新河浦在情怀驱动的改造下,在钢筋水泥的都市腹地崛起了一方“市内桃源”。

111

走进旧南海县社区,映入眼帘的是青石板路、红砖洋房、电箱彩绘,孩子们在广场上游玩,街坊们围坐在一起聊天。历史文化的隽永悠长与现代休闲的清新明丽,和谐地融汇在一起,给人感觉自然而又舒适。

古时广州城区归南海和番禺两县共同管辖,旧南海县社区因曾是古代南海县衙所在地而得名。其身处广州市中心地带,连着城区主干道中山六路骑楼街,入则自然宁静,出则热闹繁华,被称为广州近代集合住宅的典型代表和“最广州”特色的社区。

 11

岁月为这个社区增添了故事,但也曾带来不少“老年病”——照明不足,街巷夜间灯光昏暗;杂物堆积,公共空间杂乱;设施陈旧,老人出行不便……2018年,旧南海县社区成为国家住建部老旧小区微改造试点,这里重焕生机。

作为广州中心城区和人口最密集的“老城区”,越秀区不搞大拆大建,而是通过以人为本的微改造,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探索有温度、有情怀的城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高水平小康生活。

“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居民说了算。”旧南海县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叶露雅介绍,微改造以网格为单位,组织基层在职党员、小区退休党员等先锋力量,通过网格化走访、线上咨询等多种方式,在改造前期收集群众意见,中期协调工程扰民问题,后期调动群众共同参与管养,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与认可。

8次居民征询意见会、600份居民问卷调查表、100余条微信群信息、6条微改造信息平台公众号信息、1200次电话征询,社区党员代表们在充分收集民意后,定期与设计师开会反馈基层意见。

“街坊居民更了解社区的方方面面,他们对改造的细节处提供了很多宝贵建议,图纸也随之一再调整。”叶露雅说,由于前期基础工作充分,微改造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从未因居民投诉而停工。

为实现存文脉、留记忆,在改造中,旧南海县社区保存了两街三坊的街巷格局,对72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予以修缮整治,每一幢房屋的整治方案都征询专家意见,立面以清洗为主,更换破旧门窗也尽量用回原样材料,力求保持建筑的原真性。

 11

老城区注入新活力不能只做经济考量,老广的情怀在这里也可见一斑。旧南海县社区在业态打造中更注重引入文化创意、精品民宿、创意轻食等商户入驻,注重保护原本的“烟火气”和“生活感”。

走进惠吉西二坊12号,这个民国时期的小洋楼如今已变成特色民宿。“老房子不能只用来做展览馆,让游客体验当地文化才能发掘出它们的价值。”老板黄文峰是一位地道的“老广”,他将民宿的房间设置成了广绣、广彩、木雕等不同主题,吸引了很多想体验本地人生活、了解岭南文化的外地游客,也吸引了很多来一解乡愁的回乡游子。

“现在不仅环境变好了,往日的市井气、烟火气也回来了。”社区的大小变化,今年63岁的老街坊达叔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感叹道,“如今生活真好。”

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受益人。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越秀区实施温和渐进的微改造,汇集多方参与,挖掘潜在资源和优势,保存城市记忆,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广州的旧城改造新路子。

111

羊城夏日,三眼井社区的居民们正坐在社区街心花园里乘凉。公园里种植的小叶榕在头顶为居民们遮挡太阳,脚下的透水地砖以及倾斜设计的花基利用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即使是下雨天,大家也能轻松进行户外活动。

 11

而在此前,街心花园还是另一番景象。“这片公园之前灌木丛生,老鼠蚊虫很多,我们活动很不方便,后来经过改造才有了现在的模样。”社区居民何国权说。

三眼井社区居住人口约1.1万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和老龄化社区。随着公共设施的老化,社区环境和治理方式亟待改进和优化。

社会治理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越秀区一直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全面推行街道“大党工委”制,推动结对共建多元参与,破解资源配置条块分割的问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垃圾分类、加装电梯、社区平安、养老服务……基层事务的“芝麻小事”,却是群众身边的“切身大事”。如何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我们把‘同心共治,汲泉惠民’作为社区新时代文明公约的核心精神,不论大事小事都经过居民共同商议。”三眼井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吴立芳说,社区首创共建共治共享协商委员会,打造党建强、环境美、治理好、服务优的共建共治共享示范社区。

三眼井社区做强社区“大党委”,做优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机制,做好共建共治共享协调委员会(以下称“三共委员会”),做到社区党委牵头、党员建言献策、居民积极参与,共同画出“同心圆”。

“这个凉亭叫依翠亭。名字是向社区居民征集来的。”吴立芳指着社区另一处科普广场上的凉亭说,“大到一个广场的设计,小到一块地砖的铺设,都是通过三共委员会,邀请居民共商共议得来的结果。”

 11

自2020年3月正式启动社区改造工作以来,社区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召开了6次党建联席会议和8次三共委员会会议,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已累计开展服务活动90余次,参与党组织64个,参与的在职党员1600多人次,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党组织和党员的“双报到”队伍为社区服务作出了突出贡献。

服务在家门口享受好,问题在社区里解决好。社区通过三共委员会持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他们的努力解决了实在的问题,也得到了居民的认可。

“通过近一年的改造,我们实实在在看到居住环境改善了。现在道路更畅通了、空间更敞亮了、公共设施也更完善了。”居民严小英说。

一组数据更能佐证:清除灌木、修剪乔木200棵,栽种绿化2500平方米,翻新公共墙体2.76万平方米;新增休闲桌椅16套、防护栏21处;“三线下地”3000米,铺设燃气改造2562米……在居民一次次的反馈治理过程中,社区党委下绣花功夫破解社区治理难题,实现了“老社区换新颜”。

作为超大城市的核心区,越秀区始终把加强基层党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红线,不断创新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机制,通过建立“网格联通、条块联动”的呼应机制,把工作落实到网格、问题解决在一线,打造超大城市核心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样板。

相关阅读:

越秀焕新|双面北京路

越秀焕新|广州“外滩”的10年复兴路

越秀焕新|千年商都的“买卖江湖”

【策划统筹】陈邦明 冯艳丹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周甫琦 冯艳丹

【摄影】梁文祥 钟涌


编辑 尤丹娜
校对 罗健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