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给小伙伴们分享了
一等奖的社研报告之后
收到许多小伙伴的私信
咨询能不能多分享一些获奖队伍的社研报告?
当然可以!
往后每周我们都将分享一篇获奖的社研报告
供大家学习参考~
今天分享的是
去年获得二等奖的社研报告!
从以文化人到以文动人
——以社区文化动员群众的路径研究
(注:以下内容为精选部分,非报告全文)
导读
近期,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准备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在社区到底如何开展动员社区居民参与治理工作,这里有一支由中山大学博士、本土社区工作者及社会工作者组成的团队,在2020年蹲点九江镇沙口社区为期半年,围绕如何引入文化与情感要素构建社区文化动员体系问题,对社区动员现状进行深度把脉,提交了《从以文化人到以文动人——以社区文化动员群众的路径研究》的调研报告。该报告最终获得第三届调研大赛第二名。
调研组是由中山大学在校学生、本土社区工作者及社会工作者组成的团队,团队主要负责人为李学斌、主要参与者包括梁晓琪、李游、沈思敏。该研究团队立足基层社区的实践经验,探索以社区文化为动员载体,创新组织发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提出构建社区文化动员体系的意见建议,希望通过这一体系的构建,能够真正实现以文励人、以文化人、以文聚人与以文动人的文化动员效果,更进一步地达到以文惠人、以文悦人、以文兴城的社会治理成效,为创新组织发动群众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定位
(一)从自发参与到动员参与:组织发动群众的重要性
1.政策话语: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公众参与”
自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以社区治理为社区工作核心已成为政策制定者、基层工作者与学术研究者的广泛共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进一步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其中,如何实现“公众参与”,如何引导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也是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和基层社会治理仍需不断探索的重要方向。
2.学术脉络:自发式与动员式的“公众参与”
当前学术界关于“公众参与”的讨论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路径。其一是参与理论路径,遵循西方“市民参与”的相关研究范式,强调通过市民公共意识的萌发与培育及其社会资本的成长与发展促进其自下而上自发地完成社会参与。其二是动员理论路径,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强调由国家或其他动员主体根据基层治理需要组织发动群众实现社会参与。参与理论路径强调的是自发性参与,然而现有社区或参与能力不足,通过参与理论自下而上地实现自发性的公众参与仍然任重道远。相比而言,动员理论路径强调的是动员式参与,由动员主体或自上而下,或横向地广泛组织发动群众参与社区事务,既能够弥补社区居民参与能力的不足,也能够保障社区居民参与秩序的稳定,更加适应于我国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的治理情境。
因此,探索建立社区动员体系,广泛组织发动群众从而促进公众参与,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从传统动员到文化动员:创新组织发动群众的重要性
1.制度与结构:传统社区动员体系
本土语境下,社会动员可以被定义为是“有目的地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是“一定的国家、政党或社会团体”的一种治理手段。由此引申,我国治理情境下的社区动员应指“由国家、政党或社会主体有目的地组织发动社区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的过程”。
我国的社区动员体系植根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群众路线与单位制时期的政治动员传统,可以总结归纳为以四种动员类型为主。其一是层级化动员(压力型动员),依托自上而下和有力完备的组织层级体系,动员主体与动员对象存在组织纽带,且掌握了对动员对象而言至关重要的稀缺资源。其二是运动式动员,通过政治运动来贯彻落实重大政策,实现治理目标。其三是地方性权威动员,指的是基层自治组织借助行政权威与地方性互动网络进行动员的过程。其四是社会化动员,指的是利用传媒、互联网等平台或利用社会组织等社会主体实行动员。然而,以上动员类型更多从制度、结构、规范等层面开展,是“硬性”的动员方法,社区情感、社区文化与社区认同等“软”元素未能有所体现。
2.文化与情感:社区文化动员体系
在现有社区动员体系的基础上,补充文化、情感、认同、意义等相关要素,构建文化动员体系尤为重要。
首先,社区文化动员体系能够充分发挥文化的动员功能和治理作用。传统社区中往往融合了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现代文化(科学与文明)与通俗文化,并存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嵌入,属于一种文化混杂状态。这样的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共同享有的处境化经验与价值规范,本身就具有构筑认同、凝聚居民的动员作用。
其次,社区文化动员体系是创新组织发动群众的新机制、新方法。从社区文化、社区情感一环构建动员体系,是对现有社区动员体系的有效补充,对于创新组织发动群众有重要意义。
第三,社区文化动员体系能够与区级现有动员体系相衔接。佛山市南海区一直致力于探索社会动员体系。从社区文化、社区情感一环构建动员体系,能够与南海区现有社会动员体系在意义、认同、情感等层面实现衔接,并起到有效的补充和联动作用。
由以上内容可以明确本研究的研究定位。首先,本研究主张采用组织发动群众的动员式参与,通过社区动员实现社区参与。而在社区动员机制中,已有主流的四种动员机制(层级化、运动式、地方性权威、社会化)偏向制度与规范,本研究提议引入文化与情感要素,构建社区文化动员体系,创新组织发动群众实现社区参与。如图所示。
研究发现
一、现有模式
本节将以沙口社区为案例,结合“以文励人、以文化人、以文聚人、以文动人”的文化动员框架,介绍现有的社区文化动员体系模式。
(一)以文励人:动员准备
1.在社区内部结构层面,建立主体明确的动员体系
一方面,沙口社区特色的疍家文化资源是其重要的社区结构特征,也为其开展文化动员奠定了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沙口社区不断完善党委领导、社区(居委)协同、社区社会组织(街坊会)具体执行、枢纽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机构)支持协助的文化动员体系,为文化动员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主体基础。
2.在社区外部环境层面,获得政府资源的有力支持
沙口社区文化动员的开展获得了九江镇“乐善基金”项目的支持。项目在文化保育、文化动员与社区治理与镇、区的治理相契合,是其能够获得项目资助的原因。这一来自于社区外部环境层面的结构联动也有效助力了沙口社区文化动员的准备工作。
(二)以文化人:情感动员
1.开展需求调研,确定动员方向
在开展文化动员之前,沙口社区首先针对社区居民展开需求调研。根据需求调研结果,沙口社区制定了挖掘文化传播载体、组建保育队伍、开展文化呈现与体验活动等服务策略,有力地开展了文化保育与文化动员工作。而在文化动员开展之后,沙口社区又于2019年3月与2020年初再次面向社区居民进行需求调研,及时把握居民的文化需求和动员需要,动态进行动员策略的更新调整。
2.挖掘社区文化,唤醒文化记忆
社区文化往往是在抽象的意义和情感层面影响社区中的个体。沙口社区通过开展社区文化口述历史的项目策略深入挖掘社区文化,将社区文化具象为文字记录、视觉影像、实体工具,逐步实现了对社区居民文化记忆的唤醒,从而达到情感动员的效果。
3.开展保育活动,激发文化情感
在深度挖掘社区文化历史的同时,沙口社区以疍家文化为主题开展系列文化保育与传播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唤起社区年长一代居民的文化记忆,重构社区年轻一代居民的文化想象。
(三)以文聚人:组织动员
1.进行队伍组建,实现组织化参与
在通过文化传播活动不断唤起社区文化记忆,实行情感动员的同时,沙口社区通过组织建设的形式“以文聚人”,将情感动员强化为组织动员,组建了社区文化保育先锋队。社区动员从抽象的情感层面的动员深化为组织化的参与动员,这一组织也成为了参与社区文化保育与治理工作的骨干力量。
2.开展组织培育,培养多样化能力
在组建文化动员组织后,沙口社区进一步开展组织培育,培养动员组织成员多方面的能力。沙口社区一方面围绕疍家文化主题,提供了包括口述史访谈技巧、社区导赏能力提升技巧、疍家歌曲收集技巧等在内的培训活动,提升队伍开展文化保育工作、传播疍家文化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围绕团队协助与参与治理的主题,提供议事协商、活动策划、团队管理等相关引导与培训,提升小组动力与队伍合力,以文化保育队伍为介体进一步动员其他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
(四)以文动人:动员行动
1.深化文化保育,动员开展文化实践
在活动化情感动员与组织化参与动员的基础上,沙口社区“以文动人”,由动员走向行动,充分发挥文化保育队伍在文化保育工作中的参与协作作用,深化文化保育工作。随着文化动员工作的开展,社区居民由从活动的参与者到志愿者,再到协助策划者,其社区参与程度不断提升。
2.介入公共问题,动员开展治理实践
文化动员并不止于社区文化发展,而是需要扩展到社区治理的其他领域。除了深化文化保育活动,沙口社区进一步动员居民介入社区公共问题,参与社区治理实践。
(五)模式总结:资源-情感-组织-实践
总结而言,沙口社区在过去两年的文化动员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以文励人、以文化人、以文聚人、以文动人的动员路径,其中资源、情感、组织、实践分别作为动员要素发挥重要作用。经过长达两年的文化动员,沙口社区已取得了初步的动员效果,不仅增加了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与社区工作的了解与认同,而且提升了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态度与能力,拥有了积极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的骨干力量。这一文化动员实践的路径可以总结如图4-8所示:
二、现存问题
尽管沙口社区在文化动员层面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本节将结合调研发现,分析沙口社区在文化动员层面仍需改善的空间。
(一)动员对象:骨干动员有余而二次动员不足
沙口社区的文化动员在动员对象上仍然存在不足。首先,被动员的社区居民同质性较高。尽管沙口社区已经依托社区骨干以滚雪球的形式吸纳动员了许多社区居民加入组织,但这些居民与社区骨干的同质性仍然较高,缺乏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的参与。其次,被动员的社区居民参与效果受限。受限于被动员社区居民的年龄、受教育水平、知识技能等,其参与社区治理的深度与广度也有所局限,参与效果仍有待提升。第三,动员不同类型社区居民参与的二次动员过程存在困难。沙口社区仍然存在对于社区骨干动员有余而借由骨干对社区居民开展二次动员存在不足的现状。
(二)动员范围:治理文化有余而文化治理不足
社区动员的最终目的是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而文化动员也是以文化要素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现有文化与治理的耦合路径有以下两种。其一,以文化为治理对象;其二,以文化为治理路径。以文化为治理对象事实上是在治理“文化”,其重点在于文化。而以文化为治理路径则是真正的文化“治理”,其重点在于治理,在于社区共同体的建设与社区参与的动员。
在沙口社区的文化动员实践中,文化动员最终形成的动员行动仍以文化保育工作为主,即更为符合“治理文化”的定义,是动员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文化工作的过程。相比较而言,沙口社区在“文化治理”层面,即动员社区居民参与更为广泛的社区治理实践,仍存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不足。有90%以上的动员行动与居民参与集中在文化保育领域;仅有不到10%的动员行动涉及到其他治理领域。
(三)动员形式:传统形式有余而创新形式不足
文化动员需要结合不同的形式路径以契合不同类型居民的需要从而实现有效动员。沙口社区当前的动员形式以口述历史收集,与多种形式的文化传播与体验活动为主,仍是较为传统的动员形式。一是缺乏动员空间。沙口社区尚未建立可用于集中展现社区文化的空间阵地。二是与互联网平台联动较少。沙口社区的动员形式仍以线下活动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动员对象与动员范围的受限,无法与社区内更多年轻一代的居民产生共鸣。三是与社区亲子家庭联动较少。沙口社区当前仍较少开展社区亲子主题的相关活动,对社区青少年及其家长的动员仍存在不足。除此之外,沙口社区的文化动员形式仍可在设置社区导赏路线、设计社区文化文创产品等方面有所提升,通过创新动员形式,改善传统动员形式,实现对更多社区居民的动员。
(四)动员模式:社区特色有余而可复制性不足
除了沙口社区文化动员工作本身存在的不足外,还需要在文化动员模式本身寻找困境与障碍。社区文化资源对于文化动员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社区结构性因素。沙口社区有特色丰富的疍家文化,这也是其开展文化动员能够取得一定效果的重要基础。然而,这便引发了由沙口社区总结归纳得出的文化动员模式是否具备可复制性的问题。不具备如沙口社区这样特色文化资源的社区如何开展文化动员?文化动员模式可由文化资源丰富的社区案例中引出,但不能只限于此类社区案例之中。如何提升文化动员模式的可复制性,是引导不同社区开展文化动员工作的关键。
(五)问题总结:对象、范围、形式、模式
总结而言,尽管沙口社区在文化动员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在动员对象、动员范围、动员形式与动员模式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动员对象上,骨干动员有余而二次动员不足,如何在骨干动员的同时动员更多不同类型居民参与仍有待探索;在动员范围上,治理文化有余而文化治理不足,如何将动员实践由文化领域扩展到更广泛的治理领域仍有待探索;在动员形式上,传统形式有余而创新形式不足,如何加强与社区空间、互联网平台、社区亲子家庭间的联动,创新动员形式仍有待探索;在动员模式上,社区特色有余而可复制性不足,如何提升沙口社区文化动员模式的可复制性仍有待探索。
建议方向
本章将从建立可复制的文化动员模式出发,结合沙口社区文化动员的模式经验及存在问题,依托南海区现有社会动员体系与相关指引,借鉴东莞新湾社区十年文化保育项目的先进做法,从政府、社区、社区社会组织的角度提出相关的建议方向。以下建议将不限于解决沙口社区文化动员的现存问题,而是提出较为完整的构建文化动员体系的思路方法。
一、政府
政府部门作为社区文化动员重要的结构性力量,应采取多项措施引导、支持社区开展文化动员,充分发挥激励支持作用,实现“以文励人”。
(一)制定文化动员指引,引导社区建立文化动员体系
政府部门应在区级现有新型特色社会动员体系、动员青少年参与社区治理工作指引、议事协商机制工作指引、利益表达机制工作指引的基础上,依据沙口社区及其余文化动员取得一定效果的社区的相关经验做法,结合“资源-情感-组织-实践”的动员路径,制定区级文化动员工作指引。这一工作指引应明确文化动员的目标、过程、方式及相关保障激励措施,为各社区建立党委领导的文化动员体系明确方向。
(二)建立社区文化地图,指引社区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政府部门应引导社区根据不同的文化资源情况制定不同的社区文化发展策略,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社区重在挖掘活化已有资源,历史底蕴相对欠缺的社区重在重构生产社区文化。在文化动员试点社区中,每个社区应至少选择一项文化主题作为社区特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
在引导各社区深挖社区文化资源,制定社区文化发展策略的基础上,政府部门进一步整合各社区文化资源,制定区级可视化社区文化地图,以多种形式系统化、整体性地呈现各社区文化。
(三)引入文化动员项目,鼓励社区探索文化动员形式
政府部门应或单独设置文化动员主题类的创投大赛,或在现有各级、各类创投大赛中设置文化动员相关主题,广泛发动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动员工作。在动员主体上,以社区为主,吸纳村(居)委、社区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企业、高校等力量广泛参与。在项目形式上,应涵盖实际进驻社区开展文化动员工作的动员实践项目、结合社区文化特色开展空间打造与文创设计的文化建设项目、为各社区开展文化动员工作提供培育支持服务的支持协助项目、开展文化动员调研并制定相关策略方案的主题调研项目等。
(四)采取多项激励措施,保障社区开展文化动员实践
除了依托文化动员指引提供方向支持,依托文化地图提供宣传支持,依托文化动员创投项目提供项目资源支持外,政府部门还应采取多项措施,进一步保障社区文化动员的开展。其一是对文化动员先进社区与优秀骨干予以表彰奖励。其二是建立文化动员能力培训体系和督导支持体系,依托文化动员指引、文化动员枢纽组织、文化动员先进社区及优秀骨干对试点社区进行意识提升、能力培训等督导支持,促进其文化动员工作的开展。其三是建立与区内文化艺术类企业或团体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与文化创造方面的优势,为社区文化动员工作提供包括空间打造、文创设计、艺术培训、宣传推介等方面的支持协助,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全面推动文化动员工作的开展。
二、社区
各社区应从资源、情感、组织、实践等层次展开动员,实现以文励人、以文化人、以文聚人与以文动人。
(一)全面构建文化动员体系,联动社区内外主体,以文励人
各社区应建立党委领导、多元主体参与的文化动员体系。社区党委应为社区文化动员的开展明确方向,并发挥政治引领的作用;社区居委(村委)应为社区文化动员的开展提供资源支持,统筹推进文化动员工作开展。除此之外,应明确社区文化动员开展的执行主体,并吸纳多元社区主体共同参与文化动员工作。与此同时,还需与上级党委、政府密切联动,通过参与文化动员主题类的创投大赛、项目扶持活动等,获取更多资源与政策支持。
(二)深度挖掘文化动员资源,激发社区情感认同,以文化人
社区应首先开展文化动员需求调研,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了解、期待及社区参与现状。根据不同文化资源情况制定不同的社区文化构建策略。其次,社区应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文化动员。一方面通过传统动员形式动员居民参与;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文化展览实体空间、联动互联网平台、开展亲子主题活动、开发设计社区导赏路线、进行社区文化文创产品创作等创新动员形式扩大社区文化的影响力,唤起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记忆或构建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现象,从而构建社区意义与认同,实现情感动员。
(三)积极建设文化动员组织,促进居民组织参与,以文聚人
社区应在情感动员的基础上不断吸纳社区居民,组建文化动员组织,以文化志愿服务队、文化保育队伍及各类艺术类团体等形式将社区居民组织化。组织化的过程中既需要动员较为积极的社区骨干,也需要依托社区骨干或上述创新动员的形式动员更多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参与其中。
社区应开展组织内部的培育与能力建设工作。依托社区内外的相关资源,为文化动员组织既提供文化行动类的相关培训,也提供治理实践类的相关培训,同时明确组织运作的规范与原则、开展组织团队建设,并依托社区内外资源,为社区文化动员骨干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提升其参与社区事务的动力。
(四)深入开展文化动员行动,覆盖广泛治理领域,以文动人
在情感动员与组织化参与动员的基础上,社区应实现从社区动员到社区参与的转变。一是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文化事务。从活动参与者转变为活动志愿者、活动策划者;从文化消费对象变为文化生产者。二是动员居民参与其他社区治理实践。从文化事业中跳出来,以组织的形式,依托议事协商机制与利益表达机制,参与到社区治理实践,从而实现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治理效果。
三、社区文化动员组织
(一)发挥动员功能,强化二次动员
社区文化动员组织是社区文化组织化参与动员的关键。社区文化动员组织应在组织化社区骨干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其对社区普通居民进行二次动员的功能。一方面创新组织动员形式,以更契合不同类型居民需要的方式开展动员,在组织化之前进行有效激励。另一方面建立组织内部的规范与动力机制,进行组织团队建设,在组织化之后进行有效激励。
(二)注重组织建设,提升参与能力
社区文化动员组织的参与能力是其参与效果的重要基础。社区文化动员组织应依托社区内外资源,通过参与意识提升、能力培训、实践行动等形式不断提升参与能力。另一方面也应重视组织内部机制与规范的建立,促进组织不断发展与成长。
(三)扩展参与领域,参与治理实践
社区文化动员组织需要参与社区文化发展活动,以口述历史呈现、社区导赏、文化表演、文化体验等多种活动形式保育社区文化、促进社区文化发展、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在此基础上,文化动员组织需要扩展参与领域,参与社区其他领域的治理实践。文化动员组织可孵化为不同行动队伍或组织,参与到社区多元的治理实践过程中,提升社区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四、小结
本章从政府、社区及文化动员组织的角度提出构建社区文化动员体系的意见建议,可总结如图5-1所示。本研究也希望通过这一体系的构建,能够真正实现以文励人、以文化人、以文聚人与以文动人的文化动员效果,更进一步地达到以文惠人、以文悦人、以文兴城的社会治理成效,为创新组织发动群众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
结语
最后,研究从政府、社区、社区文化动员组织等角度提出构建社区文化动员体系的建议措施,并草拟了可供决策单位及社区参考的文化动员工作指引。本研究认为,通过文化动员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够广泛深入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还能够促进社区文化与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
*本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编辑:南海区委政法委微信编辑小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