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酷又飒的寡姐,就这样谢幕了

24楼影院
+ 订阅

《黑寡妇》率先在北美上映了,首周取得3950万美元的票房,漫威影业CEO凯文·费奇可以向东家迪士尼交差了,毕竟这一数据乃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最高的纪录。

可另一方面,本片的口碑却堪忧,IMDb评分7.0,MTC评分68,皆在及格线附近尴尬徘徊,MCU(漫威电影宇宙)第四阶段还能重现辉煌吗?

打着黑寡妇娜塔莎名头的单体电影,却让不少观众抱怨,寡姐仿佛一个工具人,根本感受不到她的人物魅力。

01

想要搞懂为什么如此,首先得明白寡姐在MCU中,除了风华绝代的姿色、狠辣凌厉的打斗外,主要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

寡姐最早出现于《钢铁侠2》中,承担着考察托尼·斯塔克能否成为“复联”成员的任务。此外,她和鹰眼也早就认识,又在《复联》第一部中,和绿巨人谈判,并将其拉入团队中。

可以说,在组建初代“复联”团队时,寡姐功不可没。

到了《美国队长3》中,由于《索科维亚协议》是否签署的问题,“复联”团队内部分化成两拨人,一拨以钢铁侠为首,另一波则以美国队长为首。寡姐在其中艰难调停,她没有鲜明的“观点”,她只想让这个家不要散。

当美国队长因为参加女友的葬礼失落时,寡姐前去安慰;为了“复联”着想,她前往维也纳参加联合国的会议。值得一提的是,在“复联”分化事件中,她在两个阵营间不断游移。

到了《复联4》,她又苦苦在复联总部支撑,和各路人马联系,企图找到解决之道。在听闻鹰眼因为失去家人,为了发泄悲观情绪,成为四处斗狠的浪人时,她失声痛哭。

如果说美国队长是“复联”的精神象征,钢铁侠是“复联”的冲锋战士,那么寡姐就像是这个大家庭的粘合剂。“复联”是她的第二个家,而复联的成员们则是她割舍不开的家人。看似传统的“家”的理念,恰恰是又飒又酷的寡姐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而《黑寡妇》讲述的,则是寡姐的第一个“家庭”。单从人物性格层面分析,漫威的选题没有任何问题。

本片的故事,发生在《美国队长3》和《复联3》之间,即寡姐从复联组织离开之后,遭到全球通缉时的一段人生插曲。

在此之前,影片的序曲部分讲述了寡姐在少女时期的一段故事。那时,作为苏联的少年特工,她和另外三个特工临时组成家庭,用来掩人耳目,盗取美国的秘密科技。

“假爸爸”亚历克斯、“假妈妈”梅琳娜和“假妹妹”叶琳娜,让她感受过几年的亲情,但在任务成功之后,她和“妹妹”分别被送到“红房”特工基地里,被训练成美艳的杀人机器。

故事一晃二十多年后,就在寡姐躲避通缉,趁机休假时,她收到了“妹妹”叶琳娜的几支解毒剂,并遭到追杀。

随后,寡姐和寡妹(叶琳娜)的行动和大多特工片里一边遭到追杀,一边做任务的程式无异,只不过,她们所寻找的帮手都是曾经的“亲人”而已。

不难看出,《黑寡妇》虽然采用了经典特工片的叙事模式,但是串联起角色内在情感线索的,却是“亲情”这条珠链。整个故事的逻辑可以说非常清晰,寡姐在暂时告别第二个“家庭”之后,修补往日第一个“家庭”的温情,最后背上行囊,继续缝合第二个“家庭”的裂痕。

然而,故事线上的脉络清晰,并不代表影片就能成功导出感人肺腑的女性思家物语。

02

如果从本片的导演凯特·绍特兰以往的作品来看,她并不是一个粗线条的手工匠人。恰恰相反,绍特兰的影片往往情绪细腻,妙不可言,在不可知晓的旅途中,将角色内心的笃定和犹疑诠释得耐人寻味。

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2012年的那部《少女洛荷》。一个被说烂了的题材——二战,但在绍特兰的手中却透露着机灵劲儿和阵痛感。

片中,少女洛荷的父母因为是纳粹官僚机构的工作人员,在盟军胜利之后,他们相继受到审判。而洛荷则必须带着妹妹,艰难地照顾两个双胞胎弟弟以及一个婴儿。

由此,我们随着洛荷的眼睛,看到了战后初期德国民间的荒诞和凋败,恐惧与悲悼。在这部电影中,绍特兰常常用大远景中的自然美景,与浅焦特写镜头下的少女微表情形成了具有呼吸感的叙事节奏,女孩心灵的不安与意识震荡,借由这一影像手法巧妙表达。

其实,这种手法在《黑寡妇》里也并非完全没有。影片序曲部分,寡姐和三位“家人”相处时的片段,其实就塞进了绍特兰的干货。

大远景中,耀眼的光芒透过绿叶直射在镜头前,倏忽,在“妹妹”摔倒后,特写镜头聚焦于寡姐微妙的情绪上。是嫉妒“母亲”对“妹妹”的关心?还是不屑于这种虚假的亲情?亦或者是两者皆有之?漂移不定的情绪,借由这种疏离的镜头语言表达的恰到好处。

然而,等到故事正式开始后,寡姐和她的三位“亲人”却成了干瘪的符号。寡姐和寡妹多年不见,见面除了打架,就是调侃,丝毫没有因为过往的异常亲情关系,感到无所适从。

同样的,“父亲”亚历克斯成为了漫威电影中,专职负责搞笑的蠢笨角色。询问寡姐可否听过美队提起他,亦或者和寡妹唠嗑那让人尬出睡意的儿时段子。亚历克斯难道真的一点都不爱姐妹两人吗?

“母亲”梅琳娜则一副怪咖科学家的面容,和序曲中那位疼爱“小女儿”膝盖磕伤时的女性判若两然。除了接些“丈夫”抛出的梗,以及用猪向“家人”们举例子、做科普,她的内心情感,你看不出丝毫波澜。

这就让后来的剧情发展缺乏说服力。毕竟,梅琳娜冒险换身,拯救寡姐;亚历克斯不顾危险,和模仿大师正面硬刚,为梅琳娜挡住危险,这些都得是基于真实的亲情羁绊才能做出的舍身举动。

可在这里,你看不到这“一家四口”从再度重逢的尴尬,到袒露心声的释然,直至转变为共御外敌的联盟,这一系列的情感波动。

造成这种局面的,并非完全是导演凯特·绍特兰的责任,而是凯文·费奇主导下的漫威电影的通病。只不过,在《黑寡妇》中,这种病症被无限放大了。

原本,没有任何超能力的寡姐,在单体电影中,最值得说的就是她那波折苦难的一生。从小没有亲人的创伤、第一次组成家庭又再度破裂的阵痛,以及在常年特工训练过程中同理心的存在与否,这些值得深挖的寡姐秘事,在本片中竟都付之阙如!

其背后的根本逻辑,或许是MCU需要新一代的黑寡妇,当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寡姐跑完整个MCU三个阶段,以银幕之死(《复联4》中的献祭)宣布告别后,漫威急需借寡妹叶琳娜,完成它那世袭罔替般的宏大蓝图。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黑寡妇》中,为何寡姐娜塔莎存在感不高了,她本质上就是个铺路的石子,抛砖引玉,让新一代的黑寡妇叶琳娜为观众所记住。

饶有趣味的是,寡姐最为标志性的单手拄地甩头的pose,遭到了寡妹的三次吐槽,长江后浪推前浪,用吐槽进行角色消解,或许,漫威真的想让影迷们渐渐忘记寡姐这个老人儿了吧!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