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放暑假,英德防溺水“不放假”

南方+ 记者 陈咏怀 2021-07-14 21:12

“学生放暑假了,请各位家长看管好自己家里的小孩,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到野外游泳……”日前,英德市第四小学给学生家长群发了一条信息,提醒家长在暑假期间要履行好监管责任,注意好小孩的安全。

暑假到来,英德进入溺水的高发期。陈咏怀 摄暑假到来,英德进入溺水的高发期。陈咏怀 摄

进入7月以来,英德气温节节攀升,同时,各学校陆续开始放暑假,学生们从校园回到家里,中小学生涉水、玩水、游泳等行为增多,溺水事故进入多发期、易发期。为有效解决溺水防控“最后一公里”问题,避免未成年人溺水事故的发生,英德教育部门从4月开始部署防溺水工作,通过构建政府、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联防机制,压实学校防溺水工作责任体系,强化教育宣传,全面构建学生安全防护网。

组成“三互”小组

学生、家长、老师共同监督

“今天下午我和小组三个成员出去逛街,没有人去游泳,大概下午5点回家。”7月13日下午,英德市第四小学学生小刘通过电话手表告知家长自己和同学的行程,让家长放心。作为英德市第四小学“三互”小组的组长,小刘经常叮嘱小组成员不要私自下水游泳。

2015年,英德四小开始探索防溺水互相监督制度,让学生、家长、老师组成“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互相教育”的安全管理“三互”小组,加强学生上学、放学途中、节假日的互相管理和自我约束,确保广大学生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我们以班为单位,每班分成10个小组(4-6人为一个小组),学生分组根据居住就近原则,任命一人为组长。”英德市第四小学校长王冬梅介绍,班级小组成员在上学、放学途中或者节假日互相帮助和互相监督,外出时告诉家长小组成员的行踪和归期,如有违反纪律及时向班主任和家长汇报。

英德四小还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模式,对学校周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点进行排查,并将相关情况反映到当地居委或派出所进行处理。“之前有家长反映有学生在学校周边一工地的水塘边玩耍,家长制止学生的行为后,将情况反映到家长群,我们立即跟居委会和派出所沟通,让工地负责人将安全隐患消除。”王冬梅告诉记者,学校开始实行互相监督制度以来,学生的校外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学校开展防溺水主题班会。陈咏怀 摄学校开展防溺水主题班会。陈咏怀 摄

“英德四小探索的‘三互’小组监督制度是保障学生校外安全的一项好措施,目前已在全市的中小学校推广。”英德市教育局德安股股长罗智勇表示,一直以来,英德教育部门都高度重视防溺水工作,在全市各学校、幼儿园形成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防溺水工作责任体系,并将中小学生防溺水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校园及周边综治考评、学校年度工作考核和绩效考核的内容。对因宣传教育责任不落实、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重大学生溺亡事故,将进行责任倒查,依纪依规严肃追究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

英德目前共有125个溺水危险点,均已设置好防护和警示设施。孙运冰 摄英德目前共有125个溺水危险点,均已设置好防护和警示设施。孙运冰 摄

“经过排查,我们发现英德目前共有125个溺水危险点,均已设置好防护和警示设施。”罗智勇说,针对溺水危险点教育部门要求各学校根据各自情况,做好危险点的防范宣传教育,如国旗下讲话、专题讲座、放学防溺水安全提醒等。另外,要求各校要强化落实家校监管责任,加强与学生家长(监护人)的联系,对特殊时间和时段的管护,严格掌握学生的去向,与学生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管控工作。

补齐农村短板

加大宣传和重点区域巡查的力度

农村是学生防溺水工作的短板弱项,由于农村大多数家长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监护力度不够,安全意识不强,导致防溺水工作压力较大。

对此,英德市教育局积极争取英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通过召开联席工作会议,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建立防溺水工作联动群,加强沟通,共同协作。此外,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将责任压实到镇(街)、村(组)、社区,将任务明确到人,完善预防学生溺水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做到市不漏镇、镇不漏村、村不漏户,局不漏校、校不漏班、班不漏生。

黎溪镇地处英德北江沿岸,中小学和幼儿园大多邻近北江河畔,溺水事故风险较大。对此,黎溪镇委、镇政府对防溺水工作高度重视,早年已成立防溺水工作领导小组,抓实抓牢防溺水工作。

“为更好地做好防溺水工作,我们对全镇容易出现溺水事故的码头和地段进行现场调查和登记。”黎溪镇安监站常务副站长黄亚牛表示,黎溪镇共有危险点15个(包括北江河岸景区点、库湾),镇党委政府已把危险点纳入重点防溺水防控区进行网格化的登记管控,其他防控点10个(含库湾、电站储水库、山坑塘、山坑潭)等列入防御防控区域。这些危险点和防控点已列入镇级地图图标,有了明显的安全识别。

在黄亚牛看来,做好学生防溺水工作,关键要加大防溺水宣传,提高全民意识,由社会共同监管。对此,黎溪镇防溺水领导小组在每年的集市圩日里进行二三次的防溺水安全工作宣传,使用宣传车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的模式开展宣传活动;邀请英德海事处有资质的潜水员、帆板培训机构和镇派出所及安监站人员,开展防溺水知识授课和模拟演练,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溺水的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理方法;每年在重点时期,由镇村干部和学校值勤员在重点防控区域进行巡查,发现没有安全防范措施的游水行为立即开展劝导、制止。

志愿者到重点水域进行巡查。志愿者到重点水域进行巡查。

完善联防联控机制

定期到水域进行巡查

罗智勇告诉记者,从近年来英德学生发生的溺水事故来看,英德防溺水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溺水大多发生在节假日,且留守儿童居多,说明家长对学生缺乏监管或疏于管教。二是对重点学生、重点水域监管不够到位。三是联防联控机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村居一级监管机制还存在一定漏洞。

他认为,学生私自下水游泳或者到野外游泳,除了家庭缺少监管以外,更重要的是没有严厉的惩罚机制。学校可以建立防溺水教育惩戒制度,让学生知道绝对不能私自去游泳,如果被老师、大人或同学发现会被记过处分,“只要学生脑海中产生了‘会被处分’的念头,我相信大部分学生都不会私自去游泳。”

他建议,预防学生溺水工作不能仅靠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多协调当地党委政府,以政府的名义联合村(居)委、各有关部门、村民等组成联防联控网格化管理,“可以鼓励村干部或志愿者在天气炎热的中午、下午,分批到危险水域去巡查,对一些重点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要进行家访,了解他们的行踪。”

而在防溺水宣传方面,罗智勇建议可以在学生经常经过或停留的地方,打造更多的安全宣传栏,让其耳濡目染;学校多组织安全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了解安全知识的兴趣,从而达到产生自我保护意识。

【撰文】陈咏怀 孙运冰

编辑 梁杰
校对 杨远云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