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优秀共产党员陈太仲:奔赴疆、桂扶贫支教,播撒优质教育种子

南方+ 2021-07-14 20:01

“到新疆支教去!”1963年出生的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中学党办主任陈太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面对国家号召,他毅然决然报名支援新疆教育。作为深圳市首批万人支教援疆教师的50名成员之一,他先后在喀什市特区高级中学、喀什市第十八小学工作,出色并创造性地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获得喀什市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喀什市教育局“优秀支教教师”称号,喀什地委、喀什行政公署“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优秀教师”称号。

2020年1月援疆支教结束后,陈太仲又接受深圳市教育局派遣奔赴广西百色市德保县支教,因在广西支教期间的良好成绩,再次荣获广西德保县“优秀支教教师”称号,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教育帮扶突出贡献”奖。如今,他获得2021年“深圳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面对荣誉,陈太仲表示,他只是在践行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

坚持教育扶贫,把优质教育送到贫困地区

在喀什市特区高级中学,陈太仲担任主管党政工作的副校长。一年多时间,他与支教团队一起全面参与了受援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提高了受援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完成了大量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支教期间,陈太仲和他带领的团队主动放弃休息日,充分利用非工作时间与有关单位干部探讨教育、到学生家中走访、组织老师集体备课、下乡到对口帮扶的乡村薄弱学校送教。在他担任深圳市第一所对口援建学校喀什市第十八小学校长的短短一个学期,使学校的综合实力从全市民族生源为主的小学中排名第8名上升到第2名。结束一年半的新疆支教工作后,2020年5月,陈太仲再次踏上了支教征程,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县高中负责高一、高三教学的指导工作,同时挂职副校长。2020年,德保高中的高考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在和全校教职员工及1510余名高三师生共同努力下,2020年德保高中高考创历史最好成绩。

倾力“青蓝工程”,培养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陈太仲深知仅仅由支教教师带数名徒弟,还不是援疆支教真正价值所在,毕竟一人力量有限,所带徒弟数量有限,不会产生乘法和倍数效应,他提出“1+N+N”青蓝工程“裂变计划”,即一个支教教师带数个本地中青年教师徒弟,一年后经过评估和考核后,再由他们当中的精英教师接续上师傅的担子,与1-2名更年轻教师分别结成第二代师徒关系,真正打造一支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大大改进。这一培养模式在喀什市特区高中和喀什市第十八小学推行后,一大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学生学业成绩也大幅度提升。

在喀什市特区高中“青蓝工程”建设中,一年来结对了6名徒弟,共听他们讲课58节,参加校内外讲座6次,担任各类评优课评委5次,上公开示范课6节。指导的三个徒弟,有一位获得2019年喀什市“教坛新秀”奖,两位获得2019年喀什市“教坛新秀”比赛一等奖。

助力教育扶贫,把扶志和扶智落到实处

为了把扶志和扶智落到实处,陈太仲于2018年11月率先提出并设计了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首创意义的《新疆孩子深圳深度游学项目》,并纳入深圳市政府2019年援疆扶贫项目投资计划。2019年10月12日至23日,项目计划中首批喀什市特区高级中学的10名学生来到深圳,与深圳孩子们“同学习、同生活、同实践”,活动的圆满开展大大拓宽了维吾尔族孩子们的视野,使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更加深厚、人生理想更为高远。

“五年后,我一定要来这里工作。”参观深圳人才公园时,站在“人才星光桥”上的学生夏依达远望着深圳湾高楼林立的写字楼,大声喊出自己的目标。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岭南名校,更成了孩子们的深造梦想……陈太仲认为,真实情境更能让孩子们发掘内心的动力,这种渴望势必在未来带给他们无穷的力量。

在广西支教期间,陈太仲自费买了10辆自行车,用于奖励德保县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同时他还积极联系自己的同事、亲人对贫困生进行捐助。疫情期间,他又组织身边的党员为贫困地区捐献了20000元的防疫物资。

在教育扶贫的路上,离不开支教老师的身影。支教老师们背井离乡,怀着一片赤子之心来到贫困的地方,把优质教育送到最需要的孩子身边。“陈太仲”们手牵手架起了深圳和喀什五千五百多公里爱的桥梁,他们心连心铺就了孩子健康成长的阳光大道,他们用日日夜夜的坚守,诠释了支教人的初心和担当。

【撰文】刘倩



编辑 史青玉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