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预警学院数万名毕业学员:接力戍边46年,守护祖国万里空天

国防瞭望
+ 订阅

又是一年毕业季。位于长江之畔、汉水之滨的空军预警学院内,一场以“百年风华雪莲赞·青春向党戍边关”为主题的毕业典礼正隆重举行,黄伟权、邹翰宇、李游等多名戍边学员光荣立功并荣获“雪莲纪念章”,踏上实现强军梦的边疆之旅。

青春之花在祖国边疆绽放

青春之花在祖国边疆绽放

从1975年起,该院数万名毕业学员积极响应“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军事斗争最需要的地方去,长期为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服务”的“三到一长期”号召,连续46年100%主动申请戍边、100%服从分配、100%按时报到,一茬茬预警学子接力传承,在雪域高原、海岛荒漠守护祖国万里空天。

上百人次荣立一、二等功

“老妈,我决定了,要去高原戍边!”电话里,毕业学员黄伟权的语气坚定而从容。按照他的毕业综合评定成绩,完全可以选择回老家重庆或其他省会城市,可他的心早已飞向雪域高原。

电话那端,母亲的声音有些哽咽:“儿啊,咱就没有别的选择吗?不能离家近点吗?”虽然早就知道儿子魂牵梦绕想上高原,但她一直没做好思想准备。“到边关去,不是因为我没有选择,而是因为这是我的选择……”他耐心地做通了母亲的工作。

雪莲精神永久传承

雪莲精神永久传承

预警学子的精神图腾是坚忍不拔的雪莲。这些年,该院党委持续打造“雪莲文化”育人品牌,一位位老高原、老边防纷纷回到母校讲传统、话使命,一批批毕业学员纷纷申请上高原、下海岛。这些,都深深地感染着黄伟权,戍边的种子早已在心中生根发芽。

第一个主动申请到边疆工作的学员詹玉华

第一个主动申请到边疆工作的学员詹玉华

提笔写完进藏申请的那一刹,一幕幕场景在黄伟权的脑海里浮现:1975年,福州某雷达技师詹玉华从该院毕业后放弃回原部队,来到位于戈壁深处的某雷达站,一干就是11年;1982年,毕业学员马明来到云南边陲某高山雷达站工作,在一次特大暴风雪中不幸牺牲;2015年,毕业学员魏冬冬放弃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了上雪域高原某雷达站……

光荣传统,代代相传。如今,接力戍边、建功边疆已成为一代代预警学子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据该院领导介绍,戍边学员中已有2000多人成长为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15人荣获“祖国边陲优秀儿女奖章”,上百人次荣立一、二等功。

接力戍边,一代代预警学子扎根边疆

接力戍边,一代代预警学子扎根边疆

戍边分配名额成了“香饽饽”

巍巍喀喇昆仑,座座雪峰耸峙。学员马丰迈的家乡在贵州遵义,距离西部边陲的喀喇昆仑山4800多公里,穿越大半个中国。一次专题学习活动,把他的命运跟喀喇昆仑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弘扬英雄精神,争当预警尖兵

弘扬英雄精神,争当预警尖兵

今年初,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的事迹公开报道后,学院结合“三到一长期”育人工程,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弘扬英雄精神、争当预警尖兵”专题学习活动。学习过程中,马丰迈深感震撼。

激动之余,他和同学自发向戍边英雄们写下了一封致敬信。他们很快收到了戍边英雄的回信,勉励学子们将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共同努力奋斗。

“我想去喀喇昆仑!”他心中的那团火焰被彻底点燃。“当年报考军校的初衷,就是因为心中的那份家国情怀。每名军人都有自己的‘军旅坐标’,我的坐标就在喀喇昆仑。”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后,他第一时间向组织汇报了赴疆志愿。

红安路上一路走一路悟

红安路上一路走一路悟

把心安在高原,把根扎在边关。走进该院某学员大队,一张张印着红手印的戍边申请书铺满了办公桌,甘巴拉、马衔山、海洋岛、乌拉盖、格公社……在地图上用铅笔把这些坐标一一连接,一条清晰的边防线便在眼前绵延展开。

重温入伍誓词,立下铮铮誓言

重温入伍誓词,立下铮铮誓言

该大队政委杨帆说,每到毕业季,到海岛边关、大漠戈壁的分配名额都成了“香饽饽”,毕业学员戍边热情一批比一批高昂。

“我自豪,我为祖国当哨兵;我骄傲,我是祖国的眼睛!”46年来,一代代预警学子远离繁华、隐身幕后,默默无闻发挥“千里眼”作用,从南海岛礁到北国边陲,从大漠戈壁到雪域之巅,用忠诚与奉献捍卫祖国空防安全。

【记者】祁雷

【通讯员】李洋 陈飞 乔智伟

编辑 佘余
校对 吴荆子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