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5·21”疫情、广州“5·21”疫情、东莞“6·18”疫情,3次疫情由不同境外输入事件引发。东莞这批疾控人连打了3场硬仗,前两场硬仗此前已取得胜利,在建党百年华诞之际,第三场硬仗也迎来了捷报。
东莞这批疾控人是如何与这3次疫情展开较量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这漫长的40余天“战疫”!
深圳 · 龙岗
5月21日以来,广州、深圳面临新冠疫情的威胁,东莞地处广深之间,相互交流频繁,疫情输入风险持续存在且不断加大,压力如山,严阵以待。
东莞和广州、深圳疫情防控合作紧密,广深告急,东莞迅速伸出援手,5月26日东莞市卫健局派出20名疾控人员支援深圳,市卫健局副局长张巧利叮嘱全体队员注意安全,做好防护,服从指挥,全力以赴打赢这场硬仗。
支援深圳龙岗的队伍由东莞市疾控中心传防所四级主任科员吴德元带队,到达深圳后,省、市相关部门立即召开流调启动会,要求流调要快速、准确、全面。会议结束后就进行了分组,东莞队员与其余地市、区的支援队员们迅速磨合,马上开展工作:一组根据公安协查提供的信息,连夜调查核实密接和次密轨迹及接触情况,第一时间落实管控告知;另一组迅速甄别密接和次密,采集相关标本,一直调查到凌晨4点;还有队员冒着高温酷暑前往重点场所采集外环境标本,到夜里11点才结束……
东莞队员梳理工作流程
深夜实地调查
重点场所采样
6月1日,支援队员欧阳孔鹏与深圳队员一同前往社区对病例家庭及私家车进行采样。
在准备对私家车进行采样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暴雨,因为没有带伞,其他两名队员只穿戴了隔离衣,只能由欧阳孔鹏独自一人抵达私家车对其内部进行采样。途中其鞋套被钉子扎破,加上暴雨的原因,水坑里面的水早已填满了半个鞋套。
虽然采样辛苦,但是欧阳孔鹏还是坚持了下来。这些都被附近的居民看在了眼里,不时有热心市民开窗给我们的队员进行鼓励加油。后来更有一位热心女士,提着一把雨伞走到不远处询问“医生,这大雨天的,你们还在采样,太辛苦了,我这里有一把大伞,我可以帮你撑一下吗?”
欧阳医生虽然已经被暴雨淋湿了,鞋套也浸满了水,但他心里知道,现在采样的场所风险较大,不能让市民冒着危险给自己撑伞,“谢谢你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但是因为我们现在在执行任务,你们没有专业保护措施,还是比较危险的,这里让我一个人就可以了,谢谢你。”
疫情无情人有情,这一刻感动、欣慰一下子就涌上了心头。虽然身穿防护服,但是泪水已经不知不觉在他眼中流下,“谢谢你们,因为有你们的支持和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战胜疫情!”
对车辆进行采样
流调、采样不停歇
支援深圳的20名队员团结协作,日以继夜奋战在深圳抗击新冠疫情一线岗位,受到深圳市疾控领导的充分肯定。随着深圳疫情缓和,广州疫情日趋告急,20名队员听从调度,6月5日从深圳转战广州南沙。
深圳龙岗疾控送别支援队员
广州 · 南沙
到达南沙当天,20名队员立即被安排到流调组和密接管理组。当晚接报初筛阳性感染者一例,流调队员分工合作,联合公安迅速对疑似病例及其活动场所开展调查,锁定密接和次密,采集人和环境标本,撰写报告,回到酒店洗漱完后天已微亮……
6月6日凌晨1时30分又接报初筛阳性感染者一例,流调队员又迅速前往病家开展流调和标本采集,一直到早上6点。队长吴德元让队员先回酒店稍作休息,自己继续参加南沙疾控召开的晨会,讨论工作细节,连续作战了48小时。
为病家楼栋人员采样
然而疫情不会给你歇息的时间,某天深夜11时许,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接到报告称集中隔离点的一个约5岁的密切接触者出现发热情况,流调队长吴德元、队员谭荣伟等第一时间与患儿家属取得联系,一边了解情况一边迅速赶到现场,穿上防护服后马上进行人员和环境采样。因为时间太晚,小孩子年龄又小,在流调队员为其采样时难受得一直哭闹,孩子家长也产生了不满的情绪,采环境样品时甚至觉得我们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队长吴德元家中也有一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因已经外出支援多日,甚是想念家人。在到达集中隔离点见到需采样的孩子时,他就想起了自己的女儿,不知道孩子在家里怎么样了呢?有没有想爸爸?有没有好好听妈妈话?……虽然思绪万分,但任务在身,吴德元努力平复自己心情后继续认真工作。在家长和孩子都产生了不满情绪时,队员们仍耐心向他们解释我们的防控措施,为何要这么做,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经过解释后,家长也逐渐理解了我们的工作性质,后续也继续配合我们的流行病学调查。
万幸,这个孩子的发热并不是因为新冠病毒引起的,深夜的一番紧张工作只是虚惊一场。其实,这样的故事经常发生在疾控人员身上。每当接到疑似病例的报告,疾控人员就要马上行动,不管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疾控人始终奔跑在疫情的第一线!
为隔离点人员进行采样
给深入疫点的疾控人员点个赞
位于后方的
密接组
广州 · 荔湾
5月28日东莞市卫健局又派出10名疾控人员支援广州。支援广州荔湾的队伍由东城疾控中心疾控办主任李晓珊带队,5月28日下午5点多在前往居住酒店的路上就接到指挥部的通知,立即前往荔湾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在李晓珊的安排下,大家有条不紊,分工合作,完成病人的调查、密接和次密的甄别,人和环境的采样、撰写报告等工作,一直忙到凌晨4点。6月4日深夜,接到前往南沙调查的任务,由于这起疫情涉及的场所较多,10名队员连续工作超过72小时,3天累计睡眠不到10个小时。
东莞 · 本土
支援广州南沙的20名疾控人员,随着南沙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原计划6月19日返回东莞休整,突然6月18日中午收到紧急通知,立即收拾行囊回莞。
回莞后当天晚上队员们就接到任务,马上前往麻涌对病例李某的重点场所进行排查。到达现场后,通过跟现场相关人员了解情况,查看视频,初步判定管控范围和甄别密切接触者,直到凌晨4点收队,休息了不到3小时,第二天上午8点参加防控动员大会,接着继续前往麻涌开展流调工作,通过支付记录和公安人脸识别等方式进一步甄别密切接触者,汇总整理资料,一直到晚上11点。
本以为这晚可以早点休息,谁知11点30分突然收到广州新华学院(东莞校区)10合一混采管初筛阳性,队员们马上分工,每人负责调查一个个案,撰写初步调查报告,前往涉疫学院采集样本。随着深夜的降临,加上没有休息连续作战了2天2夜,大家都已疲惫不堪,只能抓紧时间趴在桌子上稍作休息,天亮后继续进入紧张的调查工作中。如此高强度工作早已超过日常极限,但队员们清楚知道身上重任,都毅然坚持了下来,队员莫想换开玩笑说:“我们这是深圳热身赛,广州常规赛,回东莞总决赛,我们一定会打赢这次比赛!”
通宵一夜稍作休息
继续作战的疾控人
深夜采样
驻点采样
前方不顾安危深入现场,后方也在通宵作战处理大量信息数据。信息组、密接组作为数据处理组,是24小时持续在线的。一旦前方出动,就会产生现场信息、密接信息,前方收队回来,后方仍然要继续处理得到的各种信息,最终产出一份疫情数据报告。
东莞密接组的部分成员是由支援过深圳、广州的队员组成的,他们将在深圳、广州的经验带回东莞,组建了一支适合东莞本土疫情的密接组队伍。由于这次疫情突如其来,涉及的人员广,数据非常庞大,密接组常常都要通宵处理数据,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候按键盘按到手指都快要抽筋。队员们都是从去到深圳开始没有一天休息过,身体、心理都已经非常疲惫,但是只要接到任务,大家都毫不犹豫地马上开干。坐在电脑前久了,大家还会互相按摩肩膀,为队友缓解一下不适。
面对突如其来的东莞“6·18”战役,各位队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团结一致,奋力与病毒赛跑。
通宵处理数据的后方队员
花絮
这次广深莞的疫情来势汹汹,我们疾控人要与时间赛跑,抢在病毒前面,将其消灭,所以一有任务,那是废寝忘食、不怕艰辛、日夜颠倒地干,只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就地休息
忙碌一天后错过饭点
穿戴防护服后被勒出痕迹的脸
深夜街头的疾控身影
东莞这30名疾控人员,成员来自市疾控中心和各个镇街疾控中心,都是前一天晚上11点接到支援任务,第二天早上就要踏上出发的征途。很多成员来不及跟家里人道别,大部分队员上有老,下有小,但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都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暂时放下了家庭,奔赴在抗疫的前线。
在市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卫生、公安、教育等部门通力合作,东莞“6·18”疫情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有效控制。
30名疾控精英名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