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文工交叉的人才培养,莞工“新文科”建设这么干!

南方+ 记者

随着高考志愿填报结束,新一届学子也即将在暑期过后,来到东莞理工学院开启新阶段的学习。届时,一个全新的学习场所也将伴随他们入学一同揭幕——就在今年9月,东莞(常平)智能制造与创意设计产业学院(以下简称“常平学院”)预计也将正式投入使用。

该项目于两年前由东莞理工学院与常平镇人民政府共建。作为先行试点,未来常平学院将成为该校探索智能智造、文化创意设计交叉融合的新型产业学院,对接包括机械工程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学科专业,通过跨学科专业交叉课程,打造完整的专业交叉融合人才培养基地。

东莞(常平)智能制造与创意设计产业学院

借助现代产业学院2.0版的建设,大力推动新工科、新文科的交叉融合,这是东莞理工学院“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平台之一。

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地方院校,东莞理工学院如何打破传统文科专业教学模式?又将怎样发挥自身优势让文工交叉人才培养落地?近日,南方+也特别采访学校,带领大家深入了解莞工“新文科”建设情况。

结合产业需求

实现专业交叉融合培养

打破高校教育原有的院系、专业壁垒,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下“新文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2020年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提出,“新文科”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一次全国范围内最重要的人文教育价值转向,“这是一个时代之问。从人才培养角度而言,问的是学科专业课程如何交叉融合,育人模式如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与能力如何全面提升。”

在2020年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讲话。

围绕交叉融合的关键词,东莞理工学院从专业布局、平台创建、课程打造等多方面着手“新文科”建设。其中,文工交叉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正是学校“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

以东莞(常平)智能制造与创意设计产业学院为例,学校将以课程为抓手,推进专业的交叉融合——根据不同时期常平产业的实际需求,常平学院与校内每年合作共建5-6门动态式项目化课程,常态化共建3-4组学科专业交叉的微课程群,供全校相关专业及学科的学生修读;同时,还将以正式课程为依托,与常平产业迭代开展活动、认知、顶岗见习的非正式课程。

常平学院只是莞工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一个缩影。利用区域产业优质资源,学校创新跨界交叉平台,持续推动着东莞质量与品牌发展研究院、东莞知识产权学院等一批文工交叉产业学院建设。

东莞(常平)智能制造与创意设计产业学院

在推进专业交叉方面,校方介绍,以项目带动专业课程设计,以学科交叉架构知识框架,做到既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又契合产业发展规律,力图形成产教融合型课程结构的学科交叉体系。

除此之外,文工交叉的人才培养特色在专业布局上也尤为显著。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专业,正在探索与智慧养老服务、艺术、人工智能的结合。基于“新文科”理念,在课程建设上,该专业将重点开设社会工作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艺术、传播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

今年,莞工“知识产权”等三个本科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备案,并正式对外招生,这也是学校持续推进“新工科”和“新文科”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主线,兼顾知识产权运营和知识产权代理’,主要负责‘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全过程的支撑’的探索实践,而不是传统的‘法律类’知识产权人才。”

东莞知识产权学院

据校方介绍,为培养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学校在法社学院内部实现“知识产权系+法律系+行管系”的交叉,建立法社学院和经管学院、理工科院系、图书馆的合作授课机制和实践,完善交叉人才培养机制。“最终依托‘东莞知识产权学院’这个“校政法企”共建的产业知识产权学院,实现“跨专业、跨学科、产学研并举、校内外结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

接下来,学校还将继续瞄准新一代电子商务、科技金融、法律+、文化创意、科技体育等区域产业布局,通过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等方式,加快优化文科专业布局,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文科专业,打造文文、文工、文理交叉新专业。

全面启动新文科建设

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

自去年底,东莞理工学院“新文科”建设便陆续传来利好消息:2020年11月,东莞理工学院作为全国唯一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参加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并展出建设成果。今年3月,《东莞理工学院新文科建设实施意见》新文科建设十条举措发布;4月,作为全国十大新文科建设高校案例之一,凝练提出“六加强六引导”新文科建设案例被选入教育部《全国新文科年度发展报告》。

2020年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

回顾学校发展历史,莞工的“新文科”建设时间并不长,可谓是后来居上:2017年至2019年三年期间,学校借力新工科,开展“新文科”建设自主探索;2020年以来,学校正式全面启动“新文科”建设。

前一阶段,学校开展了文科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并发布了《争创一流本科教育2025行动计划》,对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重构。与此同时,在“新工科”产业学院基础上,建设文工交叉产业学院,推进产学深度融合创新。

2020年,东莞理工学院全面启动“新文科”建设,进入到第二阶段。学校加大“新文科”投入,专门设立新文科建设领导小组、新文科建设专家小组,每年投入2000万元,设立15个竞争性“新文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并借助理工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技术优势,着力探索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背景下理工类高校“新文科”建设新路径。

“新文科”建设呼唤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对此,马宏伟提出,“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围绕新的一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型一流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师德师风师能提升计划、“三全育人”理念下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新型开放式实践平台和资源建设、新型教师与学生评价体系、敏捷的行政保障体系支撑等七点核心要素。

在育人模式创新上,以创新服务学科群为抓手全面梳理改革文科专业,大力推进文科专业实践体系改革,推动文科人才培养的应用型转向,形成“目标引领、课程重构、平台支撑、立体评价”为基本路径的新时代文科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改革范本。

在此基础上,学校成立学生社区知行学院,促进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近三年学校知行课程共开课455门次,好评率达94%。“新文科”建设还承担着学校通识教育改革的重任,据悉,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新生将会首尝学校新开出系列全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实践智慧”的特色课程。

知行学院活动室

与此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地方区位条件,发挥理工优势,全方位协同共治共理,推动着传统文科转型提升。可以期待,未来在莞工“新文科”将有着更光明的未来。

【撰文】毛敏 于羽佳

编辑 毛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