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春社上榜国务院公布的
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是肇庆继端砚制作技艺、
悦城龙母诞后,
第三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高要春社活动中的抢炮环节,吸引众多村民参与。资料图
高要春社或许还有许多人觉得陌生,但其子项目河台开耕节、高要茶果节早已远近闻名,均在2006年被列入肇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事实上,高要春社历史悠久,早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刻本的《肇庆府志》中已有记载,近年追根溯源“正名”也经历了一番波折。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高要春社入选国家级非遗
背后的故事
岭南节期最长的
民间庆典之一
高要区文化馆副馆长、
高要区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邓婉花
为高要春社的“正名”费尽心血,
介绍起春社历史、内涵如数家珍。
高要春社是沿承中国传统社祭的春祭,以祭拜社稷坛为核心的民俗活动,各地时间不同,从农历二月初二开始,各镇村依约定俗成的排期,错开日子庆祝,一直到三月初,是岭南地区节期最长的民间庆典之一,主要活动内容有社祭、巡游、放炮、抢炮、分胙、宴饮、吃茶果等等,其中的分胙就是分猪肉。
她介绍,“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古代以农立国,“社稷”便成了国家的代称。设立社稷坛以时祭祀,是中国古代礼制重要组成部分,早见于《周礼》《礼记》等文献。按照中原文化在岭南沿西江走廊传播的序列,社稷建置和崇拜风俗首先在西江流域传布。
据调查,高要现存4000多座社稷坛,遍布全区17个镇(街)1436条自然村,同村(社区)形成各种配属关系,民间农作开耕、祝寿、婚嫁、生子等大事都要参拜各自所属的社稷,还举行长达一个多月的春祭。
三冈古社。资料图
锲而不舍 追根溯源
河台开耕节成为市级非遗项目后,
高要区文化馆着手准备资料
将开耕节申报成省级非遗项目。
2009年第一次申报,以失败告终。
“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历史根据。”邓婉花等人尝试以老艺人口述历史为依据,在2011年再次申报,结果再次失败。“大家都不明白,开耕节这么受关注,每个走访的老人都说有过百年历史,为什么历史文献志书就是查不到一点记载?”邓婉花等人没有气馁,2012年邀请了省民俗专家、河台几个代表性村庄的老人召开座谈会。转机随之出现。座谈会上,一位姓李的退休老干部说,开耕节的叫法最先是他改的,原来叫“调菩萨”,后来才改名“开耕节”。
“其实民间并没有‘开耕节’的叫法,在河台镇各村的叫法也不一样,比如罗仁村叫‘调菩萨’,都权村叫‘土地诞’,也有村叫‘青龙诞’,虽然仪式内容一样。”邓婉花回忆,专家提醒我们,这应该是传统的春社。再查阅高要、肇庆的历史文献志书,果然发现大量关于春社的记载。2013年农历二月,高要区文化馆再次邀请省民俗专家前来指导调查,证实了开耕节、茶果节就是春社的重要内容。
调整方向,补充调查资料后,当年,高要春社顺利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邓婉花骄傲地说:“一次申报即成功,这在省级非遗项目的申报中是很少有的。”倍受鼓舞的是,有多位省民俗专家对高要春社的出现感到惊喜。“专家们说原来你们还有春社,很多地方都已经简化了,能够保留如此隆重、传统的,在西江流域只有高要了。”邓婉花介绍,专家们当即就建议继续做好调查指导,为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做准备。
妇女抢炮。资料图
高要春社日益火旺成为省级非遗项目后,在高要区文化馆、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下,高要春社活动更加兴旺,愈加仿照古代礼俗传承开展。
尤其是分胙和宴飨环节,各村纷纷分发祭肉,重现了汉代“陈平宰社”的遗风;春祭期会,高要增加数十万宾客,重现古代“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风俗画面。每年春社期间,邓婉花都和同事们到高要不同乡镇的农村调查走访,掌握了大量图文、录像等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要春社今年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再次一举成功!
高要的社稷坛建置序列见证了岭南地域社会发展的历史,以社稷坛为中心的春社庆典,使岭南很多文化要素和高超技艺得以同台演绎延续,乡村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也得以传承和弘扬。而“社稷”历来是祖国的代称,高要社稷信俗文化意蕴得以彰显,使得爱祖国爱乡邦的高尚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深入民心。“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是当前现代化建设可供开发和借鉴的历史人文资源。”邓婉花表示。
快点转发!
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新晋
国家非遗项目背后的故事吧~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多彩肇庆编辑部
肇庆市纪委监委派驻市文广旅体局纪检监察组举报电话:2289173
肇庆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纪委举报投诉电话:2781810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