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泳有何危险?溺水如何自救?@佛山家长,这些暑期安全知识要告诉孩子

佛山大课堂
+ 订阅

拒绝户外野泳,守护暑期安全。7月9日中小学生暑期安全教育公开课在南方+播出,该课程内容是由佛山市教育局、佛山市公安局禅城分局、佛山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水警大队联合南方+佛山频道共同制作完成。(点此可看课程回顾)

正值暑期,天气炎热,溺水事故多有发生。在佛山东平河道边,佛山市公安局禅城分局公安科民警张桂珍介绍溺亡数据:2020年上半年佛山110共接到溺水警情19起,全部为野泳溺水,其中成功救援9人,5人溺亡,年龄均在18至39岁。虽然近三年全市溺水警情呈下降趋势,但是,因溺水的死亡率却居高不下,防范溺水刻不容缓。

据佛山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水警大队中队长高勇伟介绍,在河道野泳具有极高的危险性。东平河道时常有货轮经过,激起的浪容易使人失去控制,陷入漩涡,从而导致溺亡。

而在东平河道的野泳黑点现场,除了一些佛山市民外,还有一些学生在此游泳,并没有携带防护用具,他们被现场水警劝阻上岸。某初一生表示他清楚野泳的危害性,但仍因天气炎热而想下水游玩。

广东省水利机动抢险潜水队教练欧健在公开课中介绍户外野泳的危险性。他表示,野泳水域环境复杂,树枝、利石多,容易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自然河地质复杂,有可能存在暗流、旋涡等,一不留神就会发生安全事故。此外,夏日气温高,河面水温较高,但是深层水温骤降,极容易造成抽筋,引发溺水事故。野泳的地方人员稀少,而且没有专业救援人员在场,一旦出现溺水等意外情况,很难在第一时间被施救。

为何容易产生野外溺水?欧健介绍,大多是学生思想上麻痹大意,警觉性不足,自以为野泳的环境是安全的,殊不知平静的水面环境下暗藏着许多水下暗流、渔网、鱼钩、垃圾绳索缠绕等不安全因素。有的学生对自己盲目自信,高估自身游泳能力,认为自己可以战胜自然环境,野泳时不做任何防护措施,徒手野泳,不佩戴救生护具。还有的学生不会游泳,却经常到河边玩耍,钓鱼,自认为会游泳就等于会救人,从而盲目救人,造成危险的发生。

为此,欧健提醒广大中小学生,暑假期间切勿到野外游泳,如果发生溺水事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切忌手臂乱扑;可采取头部后仰的方式,露出口鼻,深吸浅呼,保持体力;附近若有漂浮物,尽量抓取。注意观察,找准时机大声呼救;有人营救时,应该积极配合。

其中,最常用的救援方法是在出事点周边寻找一些较长的绳索或竹竿。欧健表示,不建议未成年人对溺水者进行水下施救,在进行投、递救生物品给溺水者时,施救者一定要注意将自己的重心尽可能降低(如坐低、趴低)防止在救援过程中被拖下水中。

最后,欧健提醒佛山市中小学生要做到“六不”,不要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监护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擅自下水施救。让溺水远离孩子,让溺水事件不再重演,拥有一个安全、快乐的暑假。

【实习生】钟碧云

【南方日报记者】王雅铄

编辑 朱苏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