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17:00更新
7月12日,受央行全面降准消息影响,A股三大股指大涨,两市成交1.3万亿元,市场全天都在红盘区域运行。
截至收盘,沪指收报3547.84点,涨幅0.67%;深成指报15161.52点,涨幅2.14%;创业板指报3534.76点,涨幅3.68%,指数创六年新高。
沪深两市成交额超1.3万亿元,连续第八个交易日站上万亿关口,北向资金小幅净买入。两市合计成交1.32万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的1.13万亿元明显放量。
盘面上板块多数上涨,软件服务板块领涨,通信设备、旅游、机床设备等板块涨幅靠前;采掘、房地产、银行及公用事业板块飘绿。题材概念方面,网络安全领涨,国民技术、美亚柏科、绿盟科技、奇安信等股票涨停;CRO(临床合同研究服务)、磷化工、氟化工等概念涨幅居前。
展望后市,广发证券表示,A股乘流而上,“市值下沉”除坚定小盘成长之外,重新增持小盘价值,无论是中办国办联合印发资本市场规范文件、还是央行全面降准,均以降低实体融资成本、发挥健康资本市场融资功效为主要目的,支撑了贴现率下行驱动的“金融供给侧慢牛”。全面降准夯实了本轮利率的顶部,稳定了市场的风险偏好,A股“乘流而上”;但Q2贷款需求指数已经回落,下半年对央行“预防性应对”背后的潜在风险保持跟踪。
7月12日,亚太地区股市多数上涨。日经225指数报28569.02点,涨幅2.25%;韩国综合指数报3246.47点,涨幅0.89%。香港恒生指数收涨0.62%,恒生科技指数涨1.14%。
12日11:30更新
在周五央行宣布全面降准这一重磅消息后,周一A股三大股指集体高开,沪指涨0.6%,报3545.2点,深成指涨0.85%,报14970.13点,创业板指涨1.28%,报3453.01点。
截至11时,上证指数涨近1%,深成指涨超2.2%,创业板涨超3.8%,超3540点,创6年新高。根据Wind数据,北向资金当日实际净买入已超20亿元。盘面上,休闲服务、通信、计算机、综合、钢铁、电气设备、有色金属等板块涨幅居前,采掘、公用事业、银行、房地产等走弱。
近十年降准后上证指数市场表现(来源:粤开证券)
对于降准可能给A股市场带来的影响,粤开证券复盘了自2011年11月以来近十年间央行16次宣布全面降准后股市的表现:宣布降准后的首个交易日沪指、创业板指都各出现9次上涨,7次下跌。后三个交易日来看,沪指出现9次上涨,7次下跌;创业板指涨跌各8次。整体来看,降准后市场一般在情绪面的提振催化下上涨,此后逐步回归常态。
近十年降准后创业板指数市场表现(来源:粤开证券)
中信证券表示,其超预期的政策调整后投资者对于经济节奏放缓的预期从分歧转向一致,高度一致的弱经济、强流动性预期可能推动市场分化在下周接近尾声。并且,博弈性因素可能导致市场分化在7 月中下旬阶段性修正,但预计修正后成长制造板块在中报季仍将主导市场,直至三季度末经济复苏节奏重新加快才会逆转当前的市场分化格局。配置上,建议在中报季继续紧抓新能源、半导体等高景气成长制造主线,并把握阶段性修正带来的入场时机,此外重点关注军工、计算机板块里部分中报高景气但相对滞涨的细分行业。
开源证券表示,本次“降准”与7月6日《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形成一套组合拳,政策导向是以“降准”扶持实体经济,引导资金“脱虚向实”,而实体回报率在2020年以来大幅改善,“脱虚入实”有了基础,降准未必带来无风险利率的下降和股市流动性的全面提升,但信用结构调整下的全面降准可能会催化结构性的机遇。当下由于对地产融资的抑制,限制了追求稳定回报资金的出处,全面降准可能会进一步加速其寻求“类债”资产的进程,类似情况在2014年年底和 2016年四季度曾出现。
7月9日,央行官网发布消息称,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9%。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答记者问
1.此次降准是否意味着稳健货币政策取向发生改变?
答: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2020年应对疫情时人民银行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5月以后力度就逐渐转为常态,今年上半年已经基本回到疫情前的常态。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操作,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还有一部分资金被金融机构用于弥补7月中下旬税期高峰带来的流动性缺口,增加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占比,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人民银行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坚持正常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
2.此次降准的考虑是什么?
答:此次降准的目的是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一是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二是调整中央银行的融资结构,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3.此次降准释放多少资金?
答: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不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原因是,5%的存款准备金率是目前金融机构中最低的,保持在这一低水平有利于金融机构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和自身稳健经营。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此次降准有何深意?是否意味着稳健货币政策取向发生改变?释放万亿流动性将对实体经济、股市、楼市何影响?7月9日晚,南方+客户端邀请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带来专业解读。欢迎在线提问。
点击看直播>>>央行全面降准释放10000亿! 三位首席经济学家南方+在线解读
21:30
开源证券牟一凌:降准为低估值的价值股提供了修复的空间
开源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牟一凌表示,相对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为低估值的价值股提供了修复的空间。其中,同样由于“承认通胀中枢上移“,周期类的价值股的长期盈利预期正在被修正,正在进一步符合该类资金的需求,价值重估具备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21:10
平安基金:降准对债市实质影响未必很大,不宜过度追高
平安基金认为,本周三开始,从国常会宣布降准到全面降准落地,均超出市场预期,并且引发市场对月底政治局会议宽松论调的强烈预期,这也导致收益率短期快速下行。
但是,央行态度并未明显改变:
第一,回顾过往,4月的政治局会议、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等均显示,央行一直是稳中偏松的态度,态度上并无大转变;
第二,国常会表示此次降准“要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央行亦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人民银行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坚持正常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显然,不搞大水漫灌是底线。再考虑降准搭配后续的MLF到期及税期,此次降准实际释放的资金可能有限。
由此,平安基金认为,不宜对收益率下行抱太多的期望。后续仍需持续观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量和价,只有短端资金价格实质下行,才能促发长端资产收益率下行,反之,当前偏乐观的市场情绪下,收益率可能已经是阶段性低点。
策略方面,平安基金尽管仍然维持下半年基本面利好债市的判断,但认为,短期情绪过于亢奋,而降准的实质影响未必很大,不宜过度追高,建议等市场有所调整后再进行配置。
21:00
李奇霖:降准释放“降银行负债成本”信号
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认为,此次降准超过了市场预期。更重要的是,这次降准规模也超过了市场预期,而且也不是此前认为的定向降准,而是全面降准。
1、之所以是降准,而非定向降准,除了定向支持小微企业以外,还有稳住总需求的考虑。
2、降银行负债成本,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政策方向。
3、由于存在经济长期转型需求的考虑,对隐性债务的治理和房地产的调控高压还会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预计未来是一个“结构性紧信用+宽货币”的组合,这个组合对债券市场是非常有利的。
20:00
如是金融研究院研究总监杨芹芹:降准对A股而言利好,特别是估值弹性大的成长板块和金融板块会相对受益
通常周三国常会提降准,央行最快周五就会行动,少数时候是周末降,这次央行以最快速度反应,大超市场预期,可见对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视程度。这次是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力度之大,确实有出乎意料。要知道去年三次降准,除了元旦那次是全面降准外,3月和4月降准都是定向降准,定向支持小微企业。
对A股利好,特别是估值弹性大的成长板块和金融板块会相对受益。成长股行情持续性还需要结合基本面来判断,特别是中报季开启,警惕极致成长行情中的预期差,仓位不宜过高。金融板块,要全面分析,特别是银行,在降准公布后昨天小幅高开后大跌,主要是对下半年经济下行、银行不良率上升的担忧加剧。对债市而言也利好,经济差+货币松是债市最喜欢的组合,但现在经济还没那么差,货币也没有那么松,再加上通胀还处于高位,风险尚未解除,也难有趋势性行情,但性价比在提升。
19:45
任泽平:货币政策会对市场更加友好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此前预测本次降准为定向降准。刚刚,其在朋友圈发表观点表示:
1、短期来看,全面降准对冲下半年MLF到期、地方政府债发行的压力,同时通过降准,从融资成本角度缓解企业由于大宗商品等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
2、中期来看,下半年经济将逐季放缓,宽松周期将来未来。房地产与出口是主要拖累,房地产调控处于高压姿态,PMI出口订单连续两个月在荣枯线以下,制造业投资与消费也不能有太高期待,基建或有发力空间,但仍需观察。
3、展望下半年,货币政策从“稳货币、结构性紧信用”转向“稳货币、稳信用”格局,下半年-明年上半年重启宽松。
4、未来的货币政策会对经济和市场逐渐转向友好,宽松周期将来未来。
19:00
中泰证券首席分析师杨畅:降准不会对房地产产生直接影响
由于前期MLF操作即将到期,通过降准释放资金,能够对冲资金压力,同时降低银行负债端的成本,也有利于推动银行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
提前释放流动性,防止资金面紧张,也反映了央行维持资金面平稳的主要意图。在6月CPI和PPI环比涨幅回落背景下,保持资金面平稳,意味着央行并不认为物价仍然存在继续上行的基础。
确保流动性的合理充沛,做好安全垫,仍然是货币政策的主基调。对于释放资金,通过金融机构传导,也明确了支持领域,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对于房地产市场并不会产生直接影响。
18:40
创金合信基金:全面降准将推动结构性行情
7月9日,央行公布6月金融数据,6月人民币贷款、社融、M2增速均超预期,分项上看非金融企业贷款是主要拉动项,显示实体资金需求依然旺盛,经济仍有韧性。而国常会明确提出要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支持,促使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央行在今日迅速跟进,全面降准0.5%,超出市场预期,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
从实际资金面的影响看,下半年有4万亿MLF到期,下半年财政发债节奏可能加快,货币政策意在维持资金面保持平稳,大前提依然是不大水漫灌,流动性因素对股市中性偏宽,全面性估值提升依然存在难度,但支持本轮成长行情的主要逻辑行业景气+货币宽松,仍将推动结构性行情。
18:35
浦银安盛基金:降准对A股影响体现在流动性和风险偏好上
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正常操作,为对冲即将大量到期的MLF,以及7月缴税大月的流动性缺口,总体来看银行体系流动性将保持基本稳定。央行始终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
本次降准整体上对流动性有所呵护,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边际偏松。因此,对A股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流动性和风险偏好上,利好成长板块。
18:30
伍超明:降准不会导致大水漫灌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认为,降准不会导致大水漫灌,预计资金将重点用于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一方面,释放的1万亿资金大部分会置换掉,不会出现“流动性外溢”;另一方面,此次经济恢复过程中,中小微企业面临疫情冲击大、大宗商品价格挤压利润严重、汇率波动影响等多重压力,恢复元气与活力需要政策再帮一把,有利于全年“六保六稳”目标的顺利实现。
18:20
农银汇理基金:降准打消市场对资金面的担忧
本次降准有助于增加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占比,提升银行负债端的稳定性。降准置换MLF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激励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对于金融市场,此前投资机构普遍担心下半年地方债发行、美联储缩减QE规模等因素将对国内流动性环境产生冲击。此次操作打消了市场对资金面的担忧。
对于债券市场,宽松预期有助于压低长端利率,预计10年国债收益率运行区间下移。对于股票市场,友好的流动性环境将对权益估值形成支撑。
18:10
温彬:降准为企业创造适宜的利率水平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认为,此次降准有空间、有必要,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稳健货币政策基调没有改变。
从空间看,今日公布的6月份物价数据显示,CPI和PPI同比涨幅双双回落,PPI年内峰值已过,下半年物价总体可控,为降准打开空间。同时,本次降准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9%,仍处于合理水平。
从必要性看,降准释放长期低成本资金,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负债成本。截至今年6月末,MLF余额5.4万亿元人民币,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并且7月15日有4000亿元MLF到期,将不再开展续作,而由降准释放的资金进行置换,降准不仅可以增加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占比、优化资金结构,还可以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平稳运行创造一个适宜的利率水平。
18:00
董希淼:降准有助提升银行服务中小微、个体户的意愿和能力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受宏观经济下行和外部不确定性双重冲击,我国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存和发展仍然面临较大压力。随着向实体经济让利工作落实,银行息差呈现缩窄态势。特别是中小银行,受限于负债成本高企,息差回落显著。因此,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不敢贷、不能贷、不愿贷”的三角困局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这种情况下,适时实施降准,为银行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在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同时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有助于提升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意愿和能力,巩固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等政策效果,使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的行为更具持续性。
对银行来说,流动性将更加充裕,资金成本更低,信贷投放意愿和能力将提升。对企业来说,将更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贷款利率有望进一步下降,融资成本更低。
此外,降准之后,央行仍将通过MPA考核、窗口指导等方式,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引导和约束,确保降准释放的资金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所以,降准资金将很难流向房地产市场。
17:45
连平:全面降准体现支持实体经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在7日曾做出“全面降准迫在眉睫”的判断。
他指出,2021年以来,我国经济处于持续恢复过程中,但实体经济仍遭遇一些困难,下半年需要金融给予更加有力和针对性的支持。一方面,上半年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使得产业链中、下游企业成本激增,导致很多企业的经营利润遭受侵蚀,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受到了较为明显的负面冲击。因此,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保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力,稳定市场微观主体的预期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上半年信用债融资条件不佳进一步推升了本来就旺盛的企业间接融资需求。另外,由于上半年财政政策力度有所收敛,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仅完成全年下达限额的25%,明显滞后于去年同期的40%。下半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提速确定性较高,尤其是三季度可能迎来集中放量。这就需要货币政策继续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维持流动性合理宽裕,尤其是商业银行要发挥积极作用,支持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推动贷款利率平稳回落。
然而,目前银行系统的广义流动性捉襟见肘。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下半年以来,商业银行余额存贷比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今年一季度创出77.15%的历史新高,5月行业末存贷比已经达到82.32%。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一季度末存贷比分别为75.73%、74.24%、83.63%、80.71%和89.08%,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一季度存贷比则普遍超过90%。部分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存贷比更是超过100%。2021年初以来,各项存款增速明显放缓,降至9%以下,而信贷增速则仍在12%以上,表明未来存贷比依然存在上行压力。除去准备金和备付金,未来大中小银行能够提供的信贷增量可能较为有限,在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复苏方面可能力不从心。
银行在我国金融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其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上述局面不能及时得到改善,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能很可能大打折扣。这一点在居高不下的货币乘数和持续下降的超储率上也得以印证。广义流动性不宽松是多重因素导致的。一是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数量偏少。今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和MLF很少为银行系统提供额外的流动性支持。二是上半年财政支出节奏较往年慢2个百分点左右,财政存款支持力度不够。三是流向非银金融机构的存款增长较快,导致资金持续流出传统意义上的存款范畴。2019年以来,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重一直稳中有升,5月末达到9.18%,为近两年半来的新高。今年以来,贷款余额增速与存款余额增速之间的差额明显扩大,5月末已经达到3.3个百分点。数据表明银行要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亟待改善资产负债状况。
当前经济金融运行仍需货币政策支持,全面降准迫在眉睫。下半年,货币政策适度偏松的必要性上升。下半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很可能会提速,同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有望上行,这都需要适度宽松的流动性环境给予必要的支持。下半年MLF到期数量达到4.15亿元,利用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进行替代能够有效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从而为推动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创造有利条件。
从大中小银行的情况综合来看,当前所需要的是全面降准而不是局部降准,这对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是货币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三季度有可能全面降准1-2次,下调准备金率0.5-1.0个百分点,累计释放长期可用资金约1.1-2.2万亿元,而7月很可能会成为第一个降准窗口期。由于商业银行将严格按照国家信贷政策开展经营,降准后释放的资金主要流入国家政策支持的领域和应优先支持的中小企业,因此不必担心降准对股市和房市带来的刺激。
【记者】唐柳雯 陈颖 黎华联 张艳 唐子湉 周美霖
【统筹】王溪勇 谢美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