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苏东坡是个“已有的一定要吃,没有的创造条件也要吃”的老饕客,那么袁枚则是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极其讲究的美食家。
袁枚,这位清朝乾隆时期的才子,平生有九大爱好,第一是“吃饭”,读书排最后。他爱吃、会吃、善吃、懂吃,还把吃的经验总结成册,最终编纂成一部吃货物语界的不朽经典——《随园食单》。
01
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的三月,袁枚出生于浙江钱塘的诗书世家。
袁枚自幼天资聪颖,九岁读诗文,十二岁考中秀才,二十四岁考上进士,连乾隆皇帝都看过他的文章。
先是供奉翰林,当皇帝的近臣,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解读经籍;后外调做官,当过县令,溧水、江宁、江浦、沭阳都留有他的政迹。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袁枚33岁,事业顺遂之际,他做了一件令人咋舌之事——辞官归隐。对上称父亲去世,自己要服丁忧,归家瞻养老母。
辞官前一年,袁枚眼光独到,用三百两银子的低廉价格,买下金陵城郊的一座废旧庄园,命名“随园”,经过精心的修葺、改造、开发,将其建成了一座江南名园。
“随园”是什么地方?据传这是曹雪芹家族园林的一部分,还是《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原型。后来曹家被抄家,园林被转手到了江宁织造隋赫德手里,人称“隋园”。但不久后隋家也被抄家,等到袁枚买时,“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已经是座破园子。
袁枚修葺此园时,就势取景,随心随性,“随高置楼、随溪建亭、随涧搭桥、随流作舟”,随园没有围墙,谁都可以来游赏。他还写上一副门联:“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这下子,每逢佳节,游人如织。那大家来了,总要吃吃喝喝吧?袁枚的另一爱好兼特长:吃饭,就派上用场了。
他对美食的精益求精,让随园简直成了盛清时期的私房菜馆,气势完全不输今天的网红店,闻名江南。
02
为什么大家抢着排队也要去袁枚的随园吃饭?
因为他爱吃、会吃、善吃、懂吃,所以也网罗了众多好厨师。最出名的当属名厨王小余。
王小余,是南京城里许多达官贵人都争相聘请的名厨。此人厨艺高超,对原料的采购、选用、切配、掌勺,事必躬亲,对火候的掌握很是到位。他还善于揣摩食客的心理,不仅能满足食客的胃,更能抓住食客的心。
据说第一次见面时,袁枚问他,“听说普通的原料能被你做出美味来,比如几个鸡蛋你都能做出不一样的美味?”
王小余答道:“好菜不取决于菜的价格,只要手艺好,几棵白菜一点芹菜都能做出美味来。”
这些想法也影响了袁枚,他在《随园食单》里也写下了许多想法,比如咸的菜要比淡的菜先上,没有汤汁的菜要先上,天底下有五味,不可以都用咸味来概括……这也离不开王小余一日三餐的启发和交流。
因为厨师手艺好,很多人都想挖走王小余,但王小余一直坚定地不走。
有次袁枚问王小余,你厨艺这么好,大可以去官府做菜,在我这里委屈掌勺这么多年,为什么呢?王小余回道:“知己难,知味尤难。”
好一句“知味”,想来在王小余心中,袁枚是个晓得食物美味、懂得珍惜佳肴的人。若非如此,他才懒得留在随园,真乃至情至性之人,这也与袁枚的性格不谋而合。
可惜的是,王小余只在随园做了十来年,便因病去世了。
后来袁枚每次吃饭时,想起他都会掉泪,就写了篇《厨者王小余传》,希望被后世更多人知道。王小余也成了历史上第一位有传记的厨师。
03
袁枚不仅爱吃、会吃,还酷爱收集食谱。
作为“逛吃一族”的优秀代表,袁枚外出游玩,必须要有美食。只要遇到好吃的,袁枚肯定不会放过。
母亲病逝,67岁的袁枚服完丧后,他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所到之处,除了游玩,还有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吃吃吃。
有一回,袁枚路过海州,一姓蒋的社会名流请客吃饭,场面宏富,品位高扬,宴席上山珍海味一应俱全。袁枚却对此却不以为然,并没有激发起他的食欲。
蒋公于是问之,“吃过我亲手烹饪的豆腐吗?”袁枚说没有吃过。于是,蒋公亲自下厨为其做了一道。
这豆腐制作得非常特别,色若白雪,嫩如凉粉,细腻凝脂,清鲜扑鼻。其它名菜受到冷遇,而这盘豆腐极受追捧。
袁枚心中窃喜,向蒋公请教制作方法。蒋公故意摆架子,“一技在身,赛过千金,这制法怎能轻易传人?陶渊明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今你能为这豆腐屈尊?”
袁枚是个豪爽的人,为了得到真传,当场毕恭毕敬地弯腰三鞠躬。
蒋公见状大笑:“子才(袁枚字)不曾折腰事权贵,而今却折腰为豆腐!”言毕,赠予食谱。
袁枚学到了制作方法,再经过自己的实践,将制方写在了《随园食单》里,这道“蒋侍郎豆腐”也因而流传下来,让更多的人享此口福。
04
“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古语有言:“君子远庖厨”,但袁枚却认为饮食也是一门学问。
袁枚边吃,边学,边总结,四十余年积累下来,一本清新脱俗又包罗万象的吃货宝典也就在他笔下诞生了:《随园食单》。
这本书,只有薄薄一卷,却是袁枚通过四十余年的时间,搜集下来的各种烹饪技艺。
袁枚的《随园食单》,成书在乾隆57年(1792年),全书分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共14章。
他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中国十四到十八世纪326道南北菜式,大至山珍海味,小至一粥一饭,味兼南北,无所不包。
《随园食单》是我国古代烹饪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之作,更是第一次系统全面总结中国烹饪的成就。仅是这本书,就奠定了袁枚在美食圈的地位。
《随园食单》中的菜式,并不是什么满汉全席、燕窝鲍鱼,多半是简约而不简单的家常美食。
袁枚说:“豆腐煮得好,远胜燕窝;海菜若烧得不好,不如竹笋。”
美食之道,不在于稀、野、贵,而在于出乎期待,惊艳味蕾。即便是普普通通的豆腐,如果煮得得法,也能让人大饱口福。
就像这道蚝油海鲜粉丝煲,食材非常简单,只需绿豆粉丝半包、生姜、老抽、小米椒、葱段少许,和鲜蚝油海鲜酱一瓶,就可以做出一道炸开味蕾的美味。
而这道菜的点睛之笔,就在于集30种野生海鲜精华的和鲜蚝油海鲜酱,30种海鲜黄金配比,鲜香浓郁,风味独特。
赏得了真味,写得出食经,调教得出名厨,这是吃出了境界,袁枚堪称骨灰级吃货。
今日,我们也许难以做到袁枚那样,但不妨学一学他对美食的热爱,对人间美味的孜孜以求,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坚守。
世间美味万千,若你我都能细细咀嚼,慢慢体会,就算做不成美食家,也能多吃点美食,活出点真味,不也是妙事一件?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