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峰时评|抵达更远的远方,顺德教育启航

佛山大课堂
+ 订阅

清华大学激光雕刻手工拼插的立体校门、复旦大学的剪影灯和“行远”行李牌、南开大学来自浙江嘉兴的莲花种子、南京大学的宇宙星辰、厦门大学的大师手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飞行器徽章盲盒……随着高校录取工作的推进,一张张承载梦想的录取通知书正从全国各地朝着顺德考生发来。

一年一度的高考,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殷殷期望,也见证了许多拼尽全力的奋斗时光。在这个夏天,我们记住了许多闪闪发光的顺德青春面孔:淡定从容的顺德一中学霸团,集体逆袭的李兆基中学兄弟连,坚忍不拔的均安中学脊肌萎缩症女孩,另辟蹊径的伦教中学特长生群体……

高考是一面镜子,照出人生百味和时代变迁。不过,当“一考定终身”成为过去式,对今天的考生而言,高考更像是奔向星辰大海的中转站:寒窗苦读的年少时光从此画上句号,越过高考,去眺望和抵达更远的远方。

抵达更远的远方,同样是顺德教育改革的时代使命。不仅是分数和升学率,也不止是校长和老师;不仅是民生、民心工程,也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顺德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城市战略,把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贯彻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开启教育事业气象万千的新局面。

高考成绩是检验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成色的一扇窗口。从数据上看,今年顺德区再上新台阶:12992人参加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突破1万人,本科上线考生中近五成学生达到名校录取分数线,全区有9人有望被清华、北大录取。

与去年相比,在本科上线人数持续突破的同时,尖优生阵容不断扩大、特长生百花齐放是顺德最大的亮色。这意味着,不仅底盘够稳,塔身坚固,塔尖也越来越高。

顺德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容桂外国语学校供图

顺德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容桂外国语学校供图

这也是顺德连续两年在疫情防控和高考备考的双重压力下交出了出色的答卷。这不仅是近1.3万名学子的大考,更是教育系统的大考。全区230多所中小学,35万名在校学生,近3万名专任教师,在抗击疫情和教育教学两条战线上奋战,实则也是对顺德教育治理能力、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教育综合改革成效、发展公平而有质量教育成果的全方位检验。

如果说高考只是一个侧面,那还有两项数据可以进一步印证顺德教育良好的发展势头。一个是在刚刚公布的广东省对市县级人民政府上一年度教育履职评价工作中,顺德区排名全省第二,仅次于深圳市南山区;另一个是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显示,顺德区已达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区”的水平。

但这绝不代表顺德可以高枕无忧。理解顺德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还要从两个数据入手。

第一个是顺德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达到322.91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76.74万人。超过300万人口中,0-14岁的达48.48万人,占比15.01%。人口构成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也将给城市基础教育治理问题带来诸多挑战。

另一个数据是根据“十四五”规划,顺德力争到2025年GDP达到5000亿元。而要在2020年的3593.62亿元基数上达到这个目标,必然将对城市创新体系提出更高的需求。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就是连接人才和创新的关键变量。尤其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加深入,既带来合作发展新机遇,客观上也加剧了区域城市竞争,对高端要素的竞争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城市品质、城市环境及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等,成为吸引人才进而促进企业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这就不难理解,定位之变成为近年来顺德教育最明显的变化之一。顺德不仅把教育当成最大的民生、民心工程,更是当成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其根本原因在于作为中国县域发展排头兵的顺德,正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全球视野和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布局教育事业。

换句话说,在迈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以产业名动天下的顺德,如今要以城市为名再战江湖。如何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无疑将成为这场大戏里最值得关注的看点之一。

顺德一中2021年高考优秀考生。蓝志凌 摄

顺德一中2021年高考优秀考生。蓝志凌 摄

顺德自古以来崇文重教,明清时期广东出了九位状元,顺德占其四,“一县文武四状元”被传为佳话。

社会各界对顺德教育的支持也是不遗余力。1996年和2010年,顺德先后两次举行由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教育基金百万行活动,万人空巷撑教育的盛况尤为令人动容。而在2019年发起的教育基金公开募捐筹款活动,目前已收到善款及达成捐赠意向项目金额超过5亿元,也足以证明教育事业在顺德人心目中沉甸甸的分量。

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决定顺德教育发展的一举一动,不只是教育系统自己的事情。而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围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国各地都在找寻适合本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着力点。顺德如何谋篇布局,极其考验治理效能。

打好主动仗,顺德已提前排兵布阵。从2018年到2020年,顺德财政平均每年投入超过64亿元发展教育事业,增幅达20.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从25.12%增至28.94%。

投入的保障加速了教育的内涵发展。顺德教育发展之路是什么,方向在哪里,愈加清晰。面向未来,顺德明确提出:以更快的速度持续提升优质学位供给能力、以更大的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更高的标准打造多元人才培养体系、以更高的水平构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生态。

从发出“学村改精神,铸教育铁军”的号召,出台打造教育铁军十条措施,到加大教师激励机制,首设特殊贡献命名制度,构建教育人才高地成为顺德打造教育高地的重中之重。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日前启动的“最美校园行动计划”,体现着顺德对标深圳等先进地区办一流教育的紧迫感。从快马加鞭建学校到精雕细琢优设计,校园建筑美学兴起也代表着顺德教育理念不断升级,实现艺术美学和人文情感的相互融合,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更多实践的空间。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是全体教育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

对顺德来说,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创新性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从“育分”到“育人”,无疑将是更全面的挑战。

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顺德只有拿出“敢为人先”的勇气,锐意改革,激励创新,才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才能朝人民满意的目标稳步迈进,才能抵达更远的远方。

【南方日报记者】蒋晓敏

编辑 杨晖桃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