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数学备课组,锐意课堂改革创新,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师潜心教书,学生静心学习”,在尖子生培育、临界生的帮扶以及重点率突破等方面均取得优异成绩,值得一个大大的“赞”!
一、高考数学,成绩斐然
2021年高考顺德一中高考成绩井喷,数学学科功不可没。高分端130分以上的有9人,其中1班4人(任教老师张贺佳),2班1人(任教老师刘贵),3班3人(任教老师刘贵),4班1人(任教老师何训强),11班1人(任教老师柯晓荣)。理科上清、北线的杜英杰138分(理科类年级第1),冯晓彤130分(理科类年级第10);文科上清北的卢宏轩124分(文科类年级第1),李奕潮数学119分(文科类年级第4)。
总体来看,尖子班引领,精彩纷呈;平行班紧跟,美妙绝伦。成绩比较突出的有张贺佳、刘贵、何训强、赵愉民、刘贵、杨建瑞、柯晓荣等。其中4班全班上600分,与4班数学学科的突出表现密不可分。
二、文理合卷,备考不易
2021年数学新高考较以往有两大变化,第一个变化是文理统一使用一份试卷,第二个变化是试题的内容和命题形式有较大的变化。由于文理不分科,文理科学生的数学学习得差异性凸显。各个班级的数学学习水平呈显出四个不同的水准,发展十分不均衡。总体来看,本年级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学习数学热情高,师生关系融洽。在个体方面,两极分化严重,有一定数量的尖子生群,但同时尾巴也很大,有约10%的学生数学学习十分艰难,原因或由于学习态度,或因为学习方法及数学天赋等。
三、专业引领,精细备考
1、计划详实,落到实处
计划制定详细:
(1)按授课时间轴:学(期)年计划→每周教学指引
图1学年备考计划(摘录)
图2每周给出教学指引(每周由备课组长杨志龙撰写,这项教研活动已坚持了近2年)
图3教学指引展示(摘录第18周),颇具特色。
(2)按训练与测试
图4-1,图4-2试卷命制安排一览表
2、新高考研究,集体备课等
图5新高考学习以及个人发言(陈燕子老师正在发言)
图6集体备课:一题多解分享(分别为刘贵老师和李华民老师)
3、教学常规
图7认真备课(电子教案)
图8落实常规作业(学生反思)
图9互相交流(听课记录)
4、月考、周测、运算、夯基练习等
图10命制的各类训练卷:月考卷(150分)3套,周测卷(150分)10套,运算卷(80分)38套(分文理)夯基卷(40分)32套。
图11教师做阅卷小题分析[图左为阅卷分析会议实况,图右为夏魏毅结合个册做小题分析(另一次)]
5、学法指导,个册使用,一生一册(策),培优,辅差等
图12高三(5)班学生说题
(每周四安排一节课说题)
图13高三(4)班“筑梦翱翔”学生说题集锦
(“筑梦翱翔”发起者为何训强老师)
图14学法指导(图左为张贺佳与清、北生探讨问题,图右前为赵愉民,图右后为夏魏毅辅导学生)
图15高三(15)班清、北培优个性化辅导(张辉煌,李忠华教师小班授课实录与专项训练)
图16辅临工作(图左张校为临界生做报告,图右为李华民授课中,辅临工作主要由李华民老师承担)
四、迎难而上,亮点突出
1、迎难而上,精神可嘉
(1)课时多,备课任务繁重;
(2)批改作业量大;
(3)校本试卷编制任务重。
教师们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量。教师们或因授教两个班,或承担清北尖子生、特差后进生培养的重任,或承担德育、教学管理重任,或由于年龄偏大,体力不支,或兼有之。教师均承载了超乎常人所能担负的重任和压力,但大家积极奋进,团结协作,教学业绩突出。
2、落到实处,业绩突出
(1)数学备课组高三备课计划在顺德区做经验介绍
图17杨志龙老师做区级报告的PPT
(2)顺德二模成绩突出,在顺德区做经验介绍
图18张贺佳老师做区级经验介绍
3、研究高考,广泛开展教研活动
(1)聘请校内、外专家给学生开设讲座。
图19刘云副科组长做清、北专题讲座
图20张辉煌副校长做清、北专题讲座
(2)承担各级教研课
校级1节,区级1节,市级1节。
图21陈燕子老师授校级教研课,效果好
图22刘贵老师授区级试导课,深受好评
图23张贺佳为梅州市高中数学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效果好
(3)积极参与各级高考命题研讨并做经验输出
市级命题专家讲座一次。
图24杨志龙为梅州市高中数学骨干教师授课
(图左为授课PPT,图右为杨志龙与梅江区教研员谢竞辉合影)
4.把脉高考,命制靓卷
5月27日的顺德一中的热身模拟卷与2021年的高考卷拟合度很高,本份试卷集本科组内教师以及顺德区其余专家的智慧,几乎所有的试题为原创题或改编题,首先,解答题的顺序与高考题完全一致,其次,最后两道压轴题与高考题的考核知识点几乎一致。
五、反思提炼,不断完善
1、加大课堂教学研究的力度
如有效的运用技术,如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又如怎样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专项训练等等。
2、工作任务优化与整合,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一些常规性的工作上做优化整合。如夯基训练的次数的可适当减少,运算考试的难度控制好,培优培尖的资源做好整合等。
3、研究新高考应从试题研究入手
侧重于从命题者的角度研究试题。
4、常规复习与频繁的考试出现冲突,宜减少考试的频次
围绕提炼出的“研究(新)高考,精讲多练,构建网络,厚积薄发”的策略开展教学与备考。
撰稿:杨志龙
审核:关晔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