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非遗 | 铜不打不成器:传统手工锤打铜艺正炉火纯青

多彩湘粤非遗相约
+ 订阅

【内容】传统手工打铜工艺,充分利用了铜延展性较强特色,把一块貌不惊人的铜片,经过常人看似平凡的反复敲打,变幻出无数让人惊叹的铜器造型和纹样,生发出瑰丽的艺术之美。不同于繁复的华丽之美,简洁的器物本身,表面富有肌理的变化,使得金属脱离了冷冰冰的质感,而多了人文的温度。

宋敏权,狮岭打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锤工技艺师从父亲,少年时期对铜制器皿沉迷,2008年拜入省级非遗打铜技艺人苏广伟门下。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刻苦用功,很快获得了打制铜器的“真经”,拥有了炉火纯青的铜手艺,其打造的一体成型,无焊接铜茶壶更是令人追捧。

精湛的打铜技艺 精美的铜工艺品

文 / 原创:金萍

图:宋敏权、金萍

阳光灿烂的日子,过得真快,翻开日历,竟然到了小满。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江南的五月画风自小就刻在脑海,一点也不会褪色。岭南的初夏又会是什么样的风情?

       乘车出城,天空碧蓝,云朵洁白,大片桉树飘过,我们就这样享受岭南大自然的美景。感觉往北走,天空明朗起来,山也高大了。到达目的地后下车一看,我们竟然来到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山野农家民居,广东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中心(国际频道)非遗推荐官、主播“铃儿响叮当”金玲与宋老师联系后,我们摸索着走进一小巷,就到了花都狮岭打铜作坊。不要小看这农家小院,旁边的果园栽有龙眼、枇杷等时令水果。小溪边的菜园子有苦麻菜、长豆角等,这富有田园生活气息的一切让我们喜爱不已。非遗打铜作坊就隐藏在这幽静之地,远离尘世喧嚣,简直是世外桃源。       走进打铜作坊,觉得普通农家院子里的小厅真凉快。仔细打量墙壁架子上摆设的铜制工艺品,惊呼这里打铜的器具一应俱全。四周架子上摆有黄铜、紫铜工艺品精美无比,特别吸引眼球,让我想起每年广府庙会会上见到的非遗铜制品。我一直暗自惊奇,这偏僻的地方怎么就有了非遗作坊呢?

阅读墙壁上的简介文字,我们方知狮岭打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宋敏权老师从事手工打铜技艺三十六年,自幼跟随父亲宋汉光学习打铜技艺,继承父业,开设“敏记修理店”,深受民间喜爱。2008年,宋老师拜入“西关打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苏广伟门下,探索出无焊接一体成型的茶壶制作技艺,锻打出来的铜壶线条流畅,浑然天成。他同时将传统的审美观念与现代工艺相融合,利用铜片来进行包边、维护和修复,创作了一系列风格独特且极具收藏价值的铜工艺品。

锻铜制作工艺有其悠久的历史,以手工技艺为主,保留了最为传统的加工技巧,制造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铜制品种类繁多,造型不一,花纹丰富,很少用机械化工具。无论是用于生活的作品,还是作为观赏、收藏的铜工艺品,都是经过手工捶打、敲击,反复加工,成为有人文温度的铜制品。西关是广州荔湾区的旧称,有历史悠久的铜器制造业,据说考古发现了南越王墓中有精制铜器。西关打铜街在清乾隆时就是铜器生产和销售的一条街,铜制品都是人工打制的。

      我欣赏着技艺精湛的铜制品,浏览着简介,非遗推荐官金玲在做直播的准备工作,宋敏权老师也开起了抖音直播。突然,宋老师推出一辆铜制摩托车,我们以为是装饰品,哪知他自豪地说,这辆摩托车可以骑着兜风的。说话间,他骑着铜制摩托出了门外。主播“铃儿响叮当”立马跟出去,拍摄他骑铜摩托的风采。

       我看到架子上摆有惟妙惟肖的蚂蚁铜制品,就顺手拿起摆在屏幕前,与直播间的网友互动。这些铜制品是宋老师从校仿到设计,从最初的日用品到工艺品,从焊接到一体成型,技艺逐步成熟起来的。经过多年工艺积淀,他的铜制品具有观赏性、实用性、艺术性。

当主播与宋老师返回打铜作坊,直播间的网友被作坊的各种铜工艺品吸引。宋老师拿起围棋罐介绍起来,用黄铜、紫铜打制的围棋罐分别装黑色、白色的棋子,黄铜没有紫铜含铜量纯,而且比紫铜脆,黄铜适合用于制作锣这一类敲打的乐器,声音响亮。

用于抽水烟的烟斗、摩托车上没完成的部分被宋老师拿出来展示,他说那部分完成了就装到摩托车上去。

当带刺的玫瑰出现在直播间,我们立马想起昨天是情人节。逼真的玫瑰花上有叶子衬托着,特别美丽。主播问他昨天拍视频了没?他说没有,这是情人的礼物,他没有情人,只有铜制作的玫瑰花。在铜制品中见到一束立体的黄铜玫瑰花,真是给直播间带来了浪漫的气氛。

欣赏琳琅满目的铜工艺品,我们没想到用铜片可敲打成这么多精湛的作品,有网友纷纷夸赞宋老师真棒,并不断提问,沉默内敛的宋老师拿起不同阶段打出的铜壶样品,开始详细讲解铜壶制作的步骤。

参观打铜作坊,欣赏铜工艺品,我们惊异于铜制品工艺的精湛,造型的独特。从宋老师的话语中,我们知道了打铜的工序,打铜枯燥的工作环境,打铜的辛苦,打铜的成就感。

看到铜制品中摆有一台旧式收录机,主播惊诧地问道,你还有那个年代的收录机?宋老师打开了话匣子,说常年在作坊打铜,枯燥无味时,就开着音乐,边听边打铜。几十年如一日,他像变戏法一样,把一块块黄铜、紫铜打制成不同风格的工艺品,至今共有700多个工艺品从他精巧的手中打制出来了。

宋敏权老师娓娓道来,打铜工具中,光锤子就有100多个,所有工具共有300多个,这些工具都是他自己研发出来的。每把锤子作用都不一样,那些铜制作品有什么样的纹路,就是用什么样的锤子敲打的。一把茶壶要用上千道工序,要用很多工具。他顺手拿起一把铜壶,开始展示怎么敲打铜壶,使铜壶造型更精美。美女主播坐到敲打铜制品的座位上,即兴体验,向宋老师学艺。她反复敲打,宋老师不停指导,她说终于知道打铜技艺是匠心传承,其中的苦乐只有宋老师自己知道。现在铜制品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宋老师的铜制品可实用,可收藏,可欣赏。他在疫情期间特意打制了一把铜壶,打制的字是“广州加油”,网友们见了觉得特别有意义。

展示铜制品,敲击这些融入他心血的铜制品,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宋老师第一次开直播,网友们都在围观。广府工艺品铜算盘是黄铜打制的,每个算盘珠都是黄铜制作的。这铜算盘让我想起以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打算盘打得溜,不亚于现在的计算器。

宋老师拿起铜制的西关趟栊门,此作品再现了岭南特色民居木门的制作技艺,第一道门是屏风门,这半截式的门可阻挡孩子走出去和路人的视线。第二道门是趟栊门,每一根都是原木制作成,是单数,天气湿热的岭南就是用屏风门和趟栊门透风透气的。第三道门是真正的实木大门。体现西关风情的一句话“趟栊门隔凡尘事,小院深锁数甲子”,道出了趟栊门的玄机。宋老师还说,那时传统的木门制作上上下下没有铆钉,关键部位靠榫连接,鲁班传承给匠人的技艺一直沿袭至今。

这里的铜制品品种繁多,是宋老师几十年的心血。锻工出身的他在艰苦的条件下拾起打铜技艺,无焊接铜器技艺日渐成熟,具有观赏性、实用性、艺术性的铜器不仅在狮岭是家喻户晓的民间锻铜工艺,在西关,在广州,乃至在全国,都有热爱铜制品的粉丝青睐。如今,政府大力提倡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宋老师觉得如沐春风。他有家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支持,儿子也在勤奋学习打铜技艺,真是后继有人,祝愿宋老师的打铜技艺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金玲

南方+——广东头条新闻资讯平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