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密码⑰潮州三大刺绣技艺为何皆成国家级非遗

南方日报

潮绣传统人物绣“黑面阔嘴”技艺,是潮绣技法中难度较高的工种,难在于西稿仅仅是轮廓线,绣工在线内“铺棉、垫盖”并且将脸部下半截折开刺绣,两边将腮、嘴拼合成阔嘴状。陈树洁 摄

潮绣传统人物绣“黑面阔嘴”技艺,是潮绣技法中难度较高的工种,难在于西稿仅仅是轮廓线,绣工在线内“铺棉、垫盖”并且将脸部下半截折开刺绣,两边将腮、嘴拼合成阔嘴状。陈树洁 摄

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粤绣(珠绣)入选。至此,潮绣、抽纱、珠绣,潮州三大刺绣技艺皆成国家级非遗。

潮水往复,潮流更迭,任凭时间冲刷,延绵百年千年的潮州刺绣依旧在岁月长河里绽放异彩,折射出潮州人的匠心与智慧。这一项项源于生活的技艺,为何如今能成为国家瑰宝。它们因何而起、因何而兴,又将因何再起?近日,笔者翻阅典籍、请教名家,探求潮州刺绣技艺遗世独立的奥秘。

1

去年7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主任杨坚平与汕头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民编著的《粤绣》,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本介绍广东十大民间工艺之一粤绣的新作,以潮绣垫金绣的龙作为封面。

潮绣以立体生动、金碧辉煌、构图饱满和富有浮雕效果的金丝绒线垫高绣法有别于其他绣种。

早在2006年,潮绣、广绣组成的粤绣,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

代代相传潮州绣,巧手生花流千古。历史悠久的潮绣,源于何时,出于何处?

杨坚平收藏的作品,反映潮绣技艺流程及技法等。苏仕日 摄

杨坚平收藏的作品,反映潮绣技艺流程及技法等。苏仕日 摄

《粤绣》一书断定,潮绣发端至少始于唐代。其中的缘由有两个,其一是当代少见的唐代蹙金秀,在潮绣中却是主要绣种。其二是两者风格上雷同,都是装饰富丽的风格,且潮绣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敦煌出土的盛唐时期的大红罗地蹙金绣裙和花鸭纹饰花绣片技艺如出一辙。

不过,目前可知的关于潮绣最早的文献记录出自宋朝。宋代潮州知州陈炜曾在《提湖平石壁》一诗中写道“朱帆影里绣屏好,绿盖香中画舫行”。

在杨坚平看来,在中国刺绣艺术领域,潮绣以材料多、艺术体系完整、刺绣种类全国最多等特点独树一帜。它的形成源于本土文化、移民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结合。

刺绣界流传着一句话:“苏绣猫、湘绣虎、粤绣龙、蜀绣鱼。”至今不少潮绣作品仍以龙凤为题材。为何地处省尾国角的潮州会惯于绣制皇室内庭吉祥物呢?这或许是中原移民给潮州刺绣带来的中原皇家刺绣遗风。

1983年,潮州刺绣研究所与苏州刺绣研究所多位工艺大师曾到中原地区调研中原民间刺绣与南方民间刺绣的渊源。在黄河边郑州地带,他们发现几个庙宇陈设的彩眉从图案、色彩与当今潮绣几乎一模一样,只是郑州彩眉针法全是平绣。对此,杨坚平提出,潮绣彩眉应是从中原流入,而后潮人加入垫高立体绣艺。

潮州地处边远,史上大的战乱兵祸多数未能祸及潮汕,包含中原刺绣的中原文化在此处得以保存、扎根和发展。史载,早在明代,潮州刺绣已非常发达,不仅民间祠堂庙宇随处可见,府县衙门还设有专职绣花匠,为官吏制衣饰。

在潮之洲,潮水往复。海洋文化为潮州刺绣带来了海外的气息,增添了新内涵。“潮绣与抽纱的关系是,潮绣是源,抽纱是流。”杨坚平说,潮汕抽纱是由潮绣融合西方刺绣抽通工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手工技艺。

《潮州府志》记载,“抽纱业始于清末”。清末,广东汕头成开放口岸,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为了吸纳教徒,教会开始传授手工艺。外国传教士发现潮州刺绣艺人技艺精湛、作品精致,具有很高的引用价值,于是将国外刺绣抽通工种的技艺在潮州民间传授。后来潮绣艺人将传统潮绣垫高立体的技法移植在抽纱上,还相继创新了多种抽通工种,如抽纱名品《双凤朝牡丹》便特别铺排了潮州抽纱特有的1180个抽通“花窗”。

抽纱非遗传承人薛建铭在展示抽纱技艺。苏仕日 摄

抽纱非遗传承人薛建铭在展示抽纱技艺。苏仕日 摄

抽纱服装(局部)。苏仕日 摄

抽纱服装(局部)。苏仕日 摄

潮州抽纱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姿态,精品频出,被誉为“南国名花”。2014年12月,汕头抽纱、潮州抽纱一并被纳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

据潮州市抽纱公司原副经理李常榕介绍,潮州抽纱约有400种针法,仅常用针法便有108种之多,全国各地抽纱产区,唯有潮州能够独立完成所有的针法。至今潮州仍保存有2万余卷(册)抽纱技术档案。这是全国抽纱、刺绣行业仅存的年代久远,且门类齐全的设计原稿、彩色花稿、玻璃纸稿、布板样品、材料工具、生产记录等技术资料档案。

除了抽纱,海洋文化还带来了潮州珠绣的风靡。

“珠绣地不分南北,几乎在中国的每个角落都有这种工艺的存在。”粤绣(珠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伟雄说,中国珠绣史大抵如此,起源于汉晋,发展于隋唐,成熟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创新于近现代。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创新源于潮州,这也是潮州珠绣能入选国级非遗的原因之一。

1960年,潮绣厂承接来料加工的珠绣羊毛衫、手提袋生产。外商的来料是人工制造的珠子,这在当时的潮州,甚至中国内陆地区属罕见之物。走俏的珠子,让潮安浮洋一带的商贩看到了商机。他们回收贩卖珠子,甚至研究珠子的制作。很快,浮洋片区建起一座座生产珠子的工厂,潮州成了珠绣原料的生产地。

戏服与时装是珠绣的落脚之处。作为潮剧的发源地、婚纱礼服名城,潮州成了珠绣产业生长的沃土。民国时期,已有潮剧艺人尝试把一些珠料缝制在戏服上,以便在表演时吸引观众眼球。近年来,潮州对珠绣技艺及针法的探索也不曾止步,2006年,黄伟雄将绘画技法与珠绣相结合,创制了“珠绣画”,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

1

文化交流促进了潮州刺绣技艺的产生与发展,潮州刺绣又因何而崛起呢?这与时、人、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是缺一不可。

时即时机。明代官营织绣机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中央至外部均有织染绣部门。在这样的大局势下,潮绣抢抓时机,紧跟其上,锻就技艺,形成专业性的生产区域,正如当时民谣传唱的“西门摆‘花规’(刺绣架子)”,潮州市区的西门成为刺绣工艺的基地。

潮绣因时而兴,技艺得到发展,市场也得到拓展,而市场的拓展还需依赖人才的兴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省丝绸进出口公司接受了国外的洋金银褂裙订单,但由于广州及比邻市县生产力有限,便把任务投放到潮汕地区。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当时的潮州有上万人擅长钉金绣技艺。潮州制的洋金银褂裙质量优异,从此,该公司将洋金银褂裙的订单全部交由潮州潮绣厂生产。

黄伟雄的珠绣画《郑成功》。受访者供图

黄伟雄的珠绣画《郑成功》。受访者供图

“潮州人的勤劳铸就了潮州刺绣这项伟业。”杨坚平说。据康熙《澄海县志》记载,清代潮州人家“勤于女红,帛虽盈箱,不弃其治麻”。“近现代,潮州依旧有不少妇人白天去种田,晚上还回家做绣工。这些都奠定了潮绣坚实的人才基础。”杨坚平认为,“三百民间画师”奠定了潮州传统工艺的艺术风格。

然而,从民间流行技艺到文化瑰宝,绝不仅是人才的量变,更多的是技艺的质变、艺术的蝶变。这需要市场的催化,市场为潮州工艺人的匠心提供了养分,让刺绣源于民间,璀璨于世间。

清末,潮州安济圣王庙的神像每年必换神袍一次,制神袍成了潮州绣庄竞争比拼的一件大事。为此,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潮州的各布庄大做广告,打出夺标信息,并以每日高额的工价,招聘刺绣名家。据《粤绣》记载,凡绣制神袍日可得龙银一个至两个,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的一个月收入,高额的收入让艺人们更专心于技艺创新,饮誉中国刺绣界的钉金绣“二针企鳞”和“阔嘴人物绣艺”就是在这样的斗艺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在杨坚平看来,“潮绣地域特色明显,它的市场依旧在,那便是时节、宗教等。”在坚守潮绣的艺术特性并传承创新上,杨坚平认为,“斗艺是绝佳的途径,那是一种激励创新的机制。”

另一方面,海外市场需求的爆发也是潮州刺绣登峰造极的推手。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很多华商都会来这里大批采购潮州的抽纱,因为在当时,欧洲多国人民以拥有潮州抽纱为荣,如在意大利,抽纱是当地女儿出嫁必备的嫁妆,匹数的多少象征着身份的贵与贱。”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吴红暖回忆道。

上世纪80年代,海外市场巨大,潮州设立抽纱厂、场300多个,抽纱女工20多万人,是潮州出口创汇的主要商品和城乡经济支柱产业,一度年产值高达1亿美元。

同期,潮州珠绣生产也出现好势头。1984年,潮绣厂高档的“真丝雪纺钉珠衫”问世,成为美国、法国、日本、西德、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时装市场的热销货。1985年真丝雪纺高级钉珠时装产值335万元,出口值占全省出口值近60%。

潮州珠娘免落田,银针绣出半年粮。潮州谚语说的便是当时的场景。

做珠绣一度成为潮州民间妇女谋生的主要技能。

上世纪90年代末,潮安古巷镇古一村的陈楚荣曾承接过服装厂的珠绣订单。“一到有单子来的日子,我家里就会挤满了人。晚上来单子,白天大家就来这里守着,有时还会爬窗进屋抢单。”如今50多岁的陈楚荣回忆起当时的盛况,仍觉得不可思议。当时,陈楚荣从服装厂承接单子发给村妇们绣。村妇们在规定时间内做好珠绣产品,平均一人一天能赚10元左右,在当时算是很不错的收入。而陈楚荣在家里也办起了小作坊,雇了三五个绣娘帮忙修改做错的绣品、分配单子等。

后来潮州珠绣与潮州婚纱礼服“结伴而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潮州珠绣产品畅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和许多非遗项目一样,潮州三大刺绣都面临着人才断档、产品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危机。

潮绣,易学难精,一名天赋良好的绣工要想技艺娴熟至少也需五六年,在这一切求快的时代,能够静心拿起绣针的年轻人为数寥寥,潮绣绝技之一“阔嘴人物绣”如今已处于“人存技亡”的境地。

潮州抽纱则受体制改制和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等问题,而日渐式微,1993年起规模化抽纱生产停滞,如今潮州抽纱处于被保护、被抢救状态,抽纱技艺成了锁在保险柜里的社会记忆。

“非遗传承要见人见物见生活。”潮绣非遗传承人李晓丹近日绣制了一幅作品,这是她首次尝试“剪纸绣”,用潮绣独特的立体垫高绣法表现剪纸。

结合时代,拓展题材内容是潮绣在技艺传承创新中常见的做法。

如今,在北京中华文化促进会织染绣中心,还收藏有一幅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彩眉,这是民国时期绣制的精品。作品运用了潮绣特有的传统钉金垫浮和打籽绣,画面分散绣制清代军机大臣、西式陆军人物,服饰体现出清末民初中国服饰文化交替之象,人物脸部半浮,形象生动,用传统技艺和革命题材融汇创新。

潮绣非遗传承人康惠芳在展示潮绣制作技艺。苏仕日 摄

潮绣非遗传承人康惠芳在展示潮绣制作技艺。苏仕日 摄

毋庸置疑,紧随时代流行,是潮州刺绣发展的一大捷径,然而如何再现当年的辉煌才是眼下迫切需要突破的难关。仅靠一件件锁在橱窗中的精品明显不够,对此,杨坚平提出应坚持艺术与产业“两条腿”走路。

艺术之路常新。双面垫高绣法这一新技法的问世便是源于2006年一幅小型的双面潮绣作品《金龙鱼》,这一作品获得第二届国际(深圳)文博会金奖。从此,“金龙鱼”在潮绣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坊间有云:一条“金龙鱼”不知养活了多少绣工。

“艺术品不应该只是艺术,潮州刺绣应该是立足商品,推动艺术。”杨坚平认为,潮州刺绣再现辉煌还应依靠工艺的产业化运用和开发,产业化有助于工艺的普及和提升。

那么如何实现工艺产业化应用?杨坚平提出,潮绣、抽纱和珠绣应该具有和而不同的路子。

和,一方面指的是需要设计打造出迎合年轻人、现代人的喜好的产品;另一方面指应该开拓支持潮州刺绣崛起的平台。这其中的平台是人才的聚集平台,也是企业发展平台。

人才聚集平台是指应将潮州刺绣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内,从娃娃抓起,从小埋下懂潮绣、会潮绣、赏潮绣的种子。

企业发展平台是指政府应该搭建平台、引导创新,拓宽销路,如组织办一些产销展会、鼓励扶持建设绣衣厂等规模化生产基地。“当年‘水仙牌’绣衣厂就是在广东省丝绸进出口公司的大力扶持下建立的,拓展了市场、扩大了生产。”杨坚平说。

崛起之路的不同则应该如李晓丹所讲的,见人见物见生活。

潮绣,设计可回归到日常服饰上、家居装潢上,去繁从简。

关于抽纱,杨坚平则建议学习杭州萧山中艺花边集团,采用机器与人工结合的生产模式,人工制作精致样品吸引高端客户,机器批量生产的普通花边,迎合中低端市场需求。同时还可与潮州婚纱礼服结合,或可获得“1+1>2”的效果。

黄伟雄在创作珠绣。受访者供图

黄伟雄在创作珠绣。受访者供图

而对于潮州珠绣,杨坚平坦言“十分看好”,因为潮州有珠子的生产地,原材料便宜,珠绣技艺容易掌控,珠子可塑性强、变化大,深受中青年喜爱。

在杨坚平看来,潮州的珠绣一直是以商品化定位,用处多,在戏剧服装、婚纱礼服、时装及普通服饰都可以见到其身影。因此潮州珠绣的发展道路或可为其他两项技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潮州刺绣艺术品要发展,培养潮绣创新设计人员和绣艺人才,才是长远之计。”高级工艺美术师宋忠勉介绍,可学习湘绣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措施,湖南二轻联社投资设立大专湘绣学院,学制三年,由美术教授和刺绣大师授课;或是参考杭州的“师带徒”模式,针对性地培养绣制技术人员,签订师徒合同,师傅带徒有薪贴,也有责任。

故事

潮绣探路

盛夏之夜,非遗传承人佘燕璇刚从潮州古城牌坊街回来。当天下午,她在阳光下曝晒大半天,出镜拍摄一部与潮绣相关的宣传片。

她曾与潮绣亲密无间,又曾一度远离,如今,她带着潮绣走向更广的世界。

“原来潮绣这么有市场”

已过“知天命”之龄,佘燕璇回望从前,仿佛再见七八岁的自己。那是上世纪70年代,枫溪老家的邻居们坐在一起,边聊天边做着刺绣,潮绣是潮州妇女们补贴家用的重要来源。小小年纪的佘燕璇也拿起了针线,第一次用自己的绣品赚到了10元。

和潮绣的亲密接触,并没有持续太久。上世纪80年代末,电脑刺绣兴起,机器开始代替手工,潮绣等手工艺品慢慢没落。在佘燕璇的记忆里,似乎一夜之间,与刺绣有关的规、针、架等工具消失在大众的视线里。佘家的重心也从潮绣转为陶瓷。

2004年起,潮绣以“曲线方式”吸引了佘燕璇的注意。彼时,常有陶瓷客户托佘燕璇买潮绣。那时候,“想买的人,看不到作品;有作品的人,看不到市场。”

商机召唤,逐渐地,佘燕璇回到潮绣的“怀抱”。大家觉得很难,佘燕璇却着了迷似的,招揽绣娘,寻找工人,寻觅设计稿,成立香聚绣庄。

牌坊街上的一次“偶遇”更是触动了佘燕璇。女儿佘旭垒看中了一个葫芦扇形状的潮绣小摆件,价格为2800元。佘燕璇琢磨着,是不是可以大批量生产,将潮绣融入现代生活,让更多人看见潮绣,买得起潮绣?

说干就干!她从身边招徕大批绣娘,从山东找到木框架供应商,小摆件单价迅速降下来了。

2011年,潮州评选十大手信。佘燕璇有备而来,评选期间,她在体育馆“摆地摊”,很快,单价为480元的5000份潮绣小摆件全部售光。

次年,佘燕璇前往惠州参加当地举办的首届潮州陶瓷、工艺刺绣展。展览现场,一幅10米长的潮绣《富春山居图》以28万元的价格售出。“带去的潮绣全部卖完,换了一车家具回来,还剩40万元。”

“原来潮绣这么有市场!”佘燕璇意识到潮绣自带流量与粉丝。

佘燕璇与潮绣作品。受访者供图

佘燕璇与潮绣作品。受访者供图

从此,佘燕璇打开了潮绣市场的大门,实现跨界活化。她带着团队将时尚与传统结合,创意性地把潮绣融入寻常百姓家的生活中,如家居装饰、酒店装饰、背包、服饰、鞋子、首饰、手机壳、大学生用品等。

挑战一个个不可能

过去10年间,佘燕璇她们走过北京、上海、南京、山东临沂、内蒙古等地,每年至少参加5次关于潮绣的展会。佘燕璇觉得,虽然网上能展示潮绣,但线下参展依然很重要,“有温度地站在那里,摆在那里,让大家亲身感受潮绣的魅力”。

更关键的是,展会上认识了更多的人,订单也随之而来。

在云南一个展会,佘燕璇将潮绣介绍给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玉溪“小龙茵”创始人钱晓丽。钱晓丽将潮绣元素融入云南当地的节日装、日常装、舞台装等。“潮绣是非常精美精致的,它的色彩搭配、刺绣针法等都非常讲究。”钱晓丽说,与潮绣结合后,作品大受欢迎,新市场由此开拓。

见人见物见生活,把潮绣融入生活的各个角落,让大家喜闻乐见,这是佘燕璇开拓潮绣市场的心得。关于精品创作,她并未放弃,“精品、收藏品是必须的,就像米饭、主菜一样,绣庄要保持最传统的潮绣,这是我们的招牌。”

佘燕璇喜欢挑战。她曾组织150名绣工完成长16米、宽3米的巨型潮绣作品《幽燕金秋图》,此后又带队完成11.9米长的《千里江山图》并将之捐赠给广东省档案馆。

今年,她与6名潮绣名匠花半年时间绣制出2.8米长的红色题材刺绣,并在七一前夕赠送给北京时装周主办方。她还尝试恢复畲族服饰,如今畲族一整套的服装已经完成。按照计划,今年9月,佘燕璇将把潮绣和畲族“凤凰装”带进北京时装周,开一场专场走秀。

2018年,佘燕璇接受《时尚大师》的邀请,走进中央电视台,在节目中为大家展示潮绣的针法技巧。今年,《美丽潮州》城市宣传片亮相美国时代广场,佘燕璇和她的潮绣在其中。

佘燕璇乐意去学校免费教潮绣。“一个学生背后,就是好几个家庭。”2012年起,佘燕璇和女儿佘旭垒便带着潮绣进入校园。从高级技工学校到职业技术学校,从中学到小学,都有她们长期教学的身影。“教得多了,总有学生认识潮绣并爱上潮绣。”佘燕璇笑着说。

【策划】达海军

【统筹】苏仕日

【采写】陈树洁 苏仕日 吴嘉薇

编辑 范磊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