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排骨饭?道滘肉丸粥?解封后,这群东莞年轻人最想吃......

南方+ 记者

7月5日上午,东莞发布最新通告,自2021年7月5日起,麻涌镇广州新华学院(东莞校区)由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这意味着本土所有中风险地区“清零”。

广州新华学院(东莞校区)(以下简称“新华学院”)终于迎来解封,16天的封闭日宣告结束,烟火气重新袭来,同学们最想吃什么呢?

去年夏天,汇聚地方特色、凝聚各方风味的《寻味东莞》播出,名噪一时,带领诸多本土美食“出圈”。时隔一年,新华学院所在的东莞市麻涌镇,以其所特有的制作香蕉美食的“千层套路”以及深夜营业的新基排骨饭依然挑动着学子的味蕾,仍然备受年轻人青睐。

纪录片《寻味东莞》

纪录片《寻味东莞》

寻味麻涌,不变是情怀

莫伟东是新华学院封闭时期留守的一名工作人员。作为土生土长的麻涌人,谈起一年前播出的《寻味东莞》,他印象最深的是“阔佬财”莫梓材的排骨饭。“因为这家店就在我家附近,我自己也经常去吃。”

位于麻涌新基村的“材叔”排骨饭

位于麻涌新基村的“材叔”排骨饭

莫伟东坦言,在很多人看来,材叔的排骨饭可能是“深夜食堂”,而对于他来说,则是一种童年回忆与乡土情怀。他记得,小时候他即便很早起床,前往材叔店里,大部分食物也已售罄了,“因为麻涌盛产香蕉,蕉农们早上三四点就要赶去收割香蕉和赶早集,材叔为其提供完餐食后,大概做到五六点就收工了。只有在有重要考试的时候,爷爷奶奶会早早起来帮我带一份排骨饭或者肠粉。”

来自新华学院的大二学生卓铭烨是在朋友推荐下,了解到这家营业时间很特别早的店,“一直听朋友说有一家很酷的、凌晨开业的新基排骨饭,虽然做法很简单,只是把家常的排骨放在饭上,但解封后还是很想尝试一下”。

深夜的一碗排骨饭,承载的是时代的记忆。从蕉农凌晨工作的充饥动力到附近工厂工人的下班打卡点,再到学生们的“深夜食堂”,变的是营业时间,不变的是那份平淡朴实的情怀。“通过这些有活力的年轻人的宣传带动,材叔的新基排骨饭也从小巷里的街坊味道走向《寻味东莞》,被更多人所认识和了解”,莫伟东说,“这也让更多麻涌美食有机会走出去”。

纪录片《寻味东莞》中的麻涌香蕉

纪录片《寻味东莞》中的麻涌香蕉

莞邑美食,“各花入各眼”

东莞的美食很多,每个镇街的美食都有各自特色,总能依靠其独特的味道俘获一帮又一帮年轻人。

“想吃的东西太多啦,去创客坊称半斤阿公桂花糕,再买一份麻涌传统香蕉紫菜糖水,来一碗云吞面,吃完了去买春哥猪扒包,再走去华阳湖散步,如果还不够,就去新基村吃新基排骨饭当宵夜。”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新华学院大四学生蔡诗泳有点害羞地说道。

这场战“疫”为作为应届毕业生的她增添了与母校的一段特殊记忆。作为一名实打实的“吃货”,她对道滘粽赞不绝口,“居然是甜的,豆馅绵密,也不会很油腻,也太好吃了。”

大一学生刘丽娜则对另一道道滘美食情有独钟,那就是道滘肉丸粥。“因为我是东莞人,比较爱喝早茶,每次去喝早茶必点道滘肉丸粥。道滘肉丸粥的肉丸,用新鲜猪肉切碎后再用钢条敲打,直至成为肉酱,所以特别有韧性。我觉得每次喝道滘肉丸粥,都能感受到厨师们的匠心”。

纪录片《寻味东莞》中的道滘裹蒸粽

纪录片《寻味东莞》中的道滘裹蒸粽

家住东莞大朗的卓铭烨则惦记着大朗的特色鹅饭,“很久没吃过了,每逢家宴,家里人都会用鹅肉来焖饭,将鹅肉与饭拌匀,再加入酱油与葱花,很香很特别,这也是其他地方少见的”。

少食多滋味,“咸鱼白菜也好好味”

“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广东人喜欢喝汤,忙于学业的年轻人们在学校封闭期间更是十分想念“妈妈牌靓汤”。

“我最想喝玉米胡萝卜排骨汤。”刘丽娜说,“玉米红萝卜排骨汤对我来说就是‘妈妈的味道’,读高三的时候,我每周都能喝到妈妈煲的玉米胡萝卜排骨汤,特别感恩。因为疫情也好久没喝过妈妈煲的汤了,所以解封之后特别想喝。”

大二学生李祥政也深有同感,“最想念的是妈妈熬的汤,因为回家一趟比较麻烦,父母每个月都会特意煲不一样的汤送来给我喝,很想念妈妈的味道。”

除了“妈妈牌靓汤”,大街小巷里名不见经传的街坊味道也留住了这些年轻人的胃。“想吃的太多了,炸鸡火锅烧烤都想吃,但最想吃的还是家附近的肠粉店,虽然可能不是最好吃的,但吃的就是那种感觉。”莫伟东说。而卓铭烨对开在东莞大朗菜市场里的一家烧鹅濑粉念念不忘,“虽然烧鹅濑粉从小吃到大,但是这家老市场里的店是最令我难忘的。”

本是提供能量的食物,在情感的浸润下增添了几分别样的滋味,与年轻人的味蕾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在交融中得以流传开来。不管是名不见经传的街坊味道,还是念念不忘的“妈妈牌靓汤”,学校解封后,在新华学院的年轻人中,寻味东莞,仍在继续……

【撰文】何绮莹 陈琬莹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李玲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