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圈开始爆火
无论你看没看过《觉醒年代》这部主旋律电视剧,你都一定从朋友圈或是微博等社交平台看到过下面这些出圈的图片:
注:陈独秀长发掩面,于群情激奋的学生中安然进食,俨然一副不拘小节的狂士形象。
注:毛泽东在蒙太奇的画面中登场,风雨飘摇中他发足狂奔,趟过民不聊生的破旧山河。
注:周树人彻夜未眠,执笔如刀字字即药,泣泪为《狂人日记》署下笔名鲁迅。
觉醒年代到底好在哪里
《觉醒年代》打破了以往很多类似剧的常规,布景、演员、台词、剧情、BGM、剪辑节奏、拍摄手法、镜头语言等,尽可能真实客观地为我们展现一百年前那个黑暗浑浊、满目疮痍、破碎不堪但仍有无数能人志士敢于在压迫下发出呐喊、敢于在泥泞中挣扎前行的中国画卷。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他们不再是历史书上一个个冰冷的人名,他们那被铅字潦草几句概括的一生被演员们真实地演绎了出来。
更让小编印象深刻的,是他们身上折射的文明礼仪之光。
礼仪之邦
华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疫情的时候在新闻上看到有的地方暂时恢复了作揖礼来代替握手,小编看到好多人表示我们就应该恢复作揖这样的传统礼仪。
看《觉醒年代》时每当看到先生们和学生们以礼相待,见面作揖,总觉得这样的传统礼仪更能代表我们中国人的涵养。
即使学生和老师在文化观念上有分歧,可还是以礼相待;尽管各自代表新旧文化,当陈独秀离开北大的时候,辜鸿铭问他,“君此去,还斗否?”
陈独秀对他行鞠躬礼,辜鸿铭还之以脱帽礼。
中华民族的礼仪是刻入骨髓的,不论亲朋好友或是对手劲敌,始终以礼相待。这一鞠一躬是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礼貌和教养,每一次鞠躬都彰显了我们的中华礼仪。
《觉醒年代》中的鞠躬礼,是全剧关于礼仪最突出的表现。见面招呼,鞠躬;开口讲话,鞠躬;退避告辞,还是鞠躬……无论是对师长弟子、同辈同僚,还是对茶房工友、政敌对手,鞠躬是剧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细节。
鞠躬,原为祭祀之礼,形成于商朝。《论语·乡党》曰,“入公门,鞠躬如也”,“执圭,鞠躬如也”。根据杨伯峻先生的解释,这里的“鞠躬如也”,不能当“曲身”解,而是谨慎恭敬的样子,可见在正式场合(入朝廷、执礼器),孔夫子从来不敢怠慢。再一想,一个人只要怀有谨敬之心,必会颔首低眉、折叠身体,“形乎外,发于心”,鞠躬大概由此而来。辛亥革命废除跪拜礼后,鞠躬成为最平等的社交礼仪。
《觉醒年代》里的北大人物,一派是推崇新文化的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另一派是固守旧传统的辜鸿铭、刘师培和黄侃,他们虽然交锋激烈,但互相见面,依然客客气气。据说,古文家刘师培和今文家崔适,观念截然不同,一上课即攻击对方荒谬,毫不留情,但相遇时却非常谦卑。他俩在北大的住所恰好对门,朝夕相见,都会互道先生,同时伴以一鞠躬。蔡元培校长向来主张“兼容并包”,对于鞠躬礼更是身体力行。在剧中,他是行鞠躬礼最多的角色之一:接过校长委任状;请陈独秀“出山”;乘马车到北大履职;营救被捕爱国学生……他频频鞠躬,彬彬有礼,充分体现了中华礼仪的魅力。
文明礼仪,清远在行动
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华夏祖先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讲礼仪是我们世代相传的美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礼仪不仅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开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国民素质高低的具体表现。
清远正在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进一步加深“清远文明规矩”内涵,大力推广并学习践行《清远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持续开展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主题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塑造市民文明习惯,推进文明城市建设,让全城市民发扬遵德守礼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自《清远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发布以来,清远社会各界反应热烈,在全市掀起了学文明行为、做文明行为的热潮,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清远礼仪之城建设。
点滴之中见文明,细微之处显素质。那么看完《觉醒年代》的你听得到了自己心底的声音了吗?“向先辈们学习”!倡导文明礼仪,让清远更温馨、更和谐、更美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