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村“污水革命”AB面② | 巧花小钱办大事vs举债建设负担重

南方农村报

image.png

河源市东源县双江镇巧用农民工匠,组建3支民间施工队,为各村铺设生活污水管网。农民工匠直接与村民沟通,自主购买管道材料,用一年时间便完成了全镇绝大部分村小组的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建设成本仅70万元。

为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广东各地纷纷想妙招、出奇招,因地制宜探索出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但也有不少地方推进项目落地时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甚至出现地方负债沉重、设施实际效用不佳、“一刀切”等现象。

A面:分类施策治污水 政府引导民参与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关键在资金。广东部分地区在调动村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多方筹措资金方面积累了一些有效经验。

奖补激励 村民自建

双江镇全镇11个行政村92个村小组,总人口1.6万人,常住人口仅5000多人。早先,有30多个村小组采用PPP模式,建造了11座污水处理设施,但建设运营成本高,平均一座污水处理终端及配套管网花费一百万元以上。这对财政薄弱的双江镇来说,负担很重。

为推进全镇污水治理工作,双江镇创新采用农民工匠法,把全镇熟悉自来水工程建设的工匠集中培训,组建3个修建农村生活污水管网的施工队,由3名镇领导分别挂钩联系。根据各村实际,施工队把农户家厕所、厨房产生的生活污水接入排污管,集中排到附近的水塘,进行生态净化。“既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又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目前,全镇90%以上的村小组已完成污水管网铺设。”双江镇委书记陈飞燕说。

为调动村民积极性,江门恩平市出台农村雨污分流改造建设奖补方案,市财政给予每个自然村不高于6万元的奖补,不足部分由镇(街)、村自筹解决。据恩平市环境保护局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股股长邓艺宁透露,2020年全市完成了950多条自然村的污水管道和暗渠化建设,拟发放奖补资金7000多万元。

江门恩平、台山等地利用村前池塘打造的稳定塘。

江门恩平、台山等地利用村前池塘打造的稳定塘。

澄海区隆都镇福洋村常住人口约1800人,该村的雨污分流项目于2020年6月完工,铺设的污水管网达10公里,总投入247万元,其中上级政府拨款192万元,剩余60万元由村自筹。“村内‘毛细血管’由村负责建设。”隆都镇党委委员林深楷表示,澄海区采用上级补助、村(居)实施、自建自管的方式推进污水治理,财政补助约850元/人,其余资金由村自筹,大大调动了村民积极性。目前,隆都镇15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的雨污分流工程全部完工。

经过污水治理和环境整治后的澄海区隆都镇下北村。

经过污水治理和环境整治后的澄海区隆都镇下北村。

因地制宜 分类推进

广东各地农村形态“千姿百貌”,有的村庄人口密集且集中,有的人口稀少、居住分散,这给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带来挑战。对此,部分地区因地制宜,采取分类推进的方式解决农村生活污水问题。

台山市大江镇山前村果园自然村有一口池塘,由于人们长期将生活污水直排塘内,污染一度严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启动后,村内对池塘进行改造,建成稳定塘,种植水生植物,安置配有太阳能板的人工浮船曝气装置,既解决了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又美化了村容村貌,而且不用铺设排污管网,只需将原有水沟暗渠化即可,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该做法得到当地村民的普遍认可,他们认为“鱼塘的水变清了,环境也变好了”。

潮州市潮安区结合全区人口分布、地势走向等不同区域的实际,探索出“污水入网”“一体化治理”“三级净化”三种模式。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平原地区建设了8个镇级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66.7公里的管网,周边村居实施“污水入网”;距离较远的村落,就地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点;对于建设难度高、投资大、效果差的北部山区,采用三级净化治理模式,将户厕、厨房等生活污水收集后进行沉淀净化,再排向人工湿地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尊重乡村实际,否则会造成资源闲置浪费。”潮州市生态环境局潮安分局局长林树民说。

潮安区龙湖镇地处平原地区,全镇大部分村的生活污水均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潮安区龙湖镇地处平原地区,全镇大部分村的生活污水均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封开、信宜、吴川、廉江等多地,对人口规模小、居住相对分散村庄均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净化沼气池、小型净化槽等分散处理方式,通过污水管网或暗渠流向农田、林地、池塘等,实现资源化利用或自然系统净化,取得良好效果。

统筹整合 压实责任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还需要多方合力,压实责任。

新兴县采取县财政出资、向上争取、乡贤捐资、乡企共建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近年来,向上争取环保专项资金7000多万元,国债资金20000多万元用于镇村生活污水治理;并发动温氏集团、翔顺集团、祥利集团、凌丰集团等一批企业和乡贤老板参与,村企共建。县政府还与各镇政府签订年度建设目标责任书,明确各镇的工作任务,压实基层责任。

揭东区设立专项奖补资金,通过整合引导涉农资金、发动企业和乡贤捐资、组织村民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多措并举筹措资金,并专门成立督查组,对各地开展经常性巡查和不定期督查,定期通报整体进展情况,对失职失责的单位和个人坚决问责。

惠州市坚持“一线工作法”,成立污染防治攻坚战下沉督导组,对包括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内的多项污染防治任务进行全面帮扶和督导,形成“立即转办-立即整改-立即反馈”的问题整改落实机制。龙门县纪委监委成立专项督导组开展农村污水治理督导检查,实地走访,倒逼基层。

B面:举债建设埋隐忧 工程质量遭诟病

虽然广东各地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不错的成效,但南方农村报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地方在建设项目落地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民生工程反引民怨。

建设成本高 地方压力大

建设资金短缺,是全省各地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遇到的普遍难题。

新兴县整县推进,建设927条自然村的污水处理设施,所需资金估算约8亿多元。尽管多方筹措资金,目前只支付了2.4亿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金缺口巨大,制约着工作深入开展。”云浮市生态环境局新兴分局党组成员欧正强说。

信宜市、郁南县等地采取PPP模式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当地财政均承受沉重负担。“PPP模式项目投资额太高。算下来,PPP项目总造价可能比自主投资建设高出一倍。”茂名市生态环境局信宜分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陶颢担忧道。

在揭阳等地,还出现基层举债搞建设的现象。2018年,揭阳市提出利用2年时间完成全市农村雨污分流及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同时明确资金安排,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分别按每人200元、400元、1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但县(市、区)、镇两级难以足额配套资金,尤其是乡镇一级,各村实际享受到的补助往往不足600元/人,而平均建设成本约800-1300元/人。在行政压力之下,一些镇村为如期完成任务,不得已背上债务。

揭东区锡场镇潭王村党总支书记王小辉介绍,全村污水管网和终端建设总投入约1300万元,全村8600人可有500余万元补助资金。“缺口约800万元,只能靠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来填补。”而该村2020年集体收入仅有30万元。

类似的情况出现在云路镇各村。云路镇农办主任郑晓瑞介绍,云路镇共9万多人,辖49个自然村,“全镇雨污分流建设项目欠账多,约3000万元的资金缺口。各村集体收入一般,财政压力很大。”

据揭东区一位不愿具名的政府人士透露,目前全区196个行政村501个自然村的农村雨污分流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有七成左右的行政村存在负债问题。”

“小村”投“大钱” 村民称浪费

另一方面,记者发现个别镇村推进污水治理“一刀切”,规模很小的村却投入大量资金搞污水处理设施,造成资源浪费。

江门台山市大江镇石桥村的上双潮、下双潮自然村隔路相对,居住集中,常住人口均不超过100人,但两村各建了一座处理能力20吨以上的污水处理池,每个建设成本30-40万元,只因“村民不愿别村的污水排过来”。该市水步镇茅莲村下莲、簕南自然村各建了2个污水处理终端,村民对此却不认可。簕南自然村多位村民表示,村内常住人口少,“就几十人,能有多少生活污水,根本流不到那(终端)去,没必要花这个钱。”

台山市水步镇茅莲村下莲、簕南自然村各建了2个污水处理终端,村民质疑浪费。

台山市水步镇茅莲村下莲、簕南自然村各建了2个污水处理终端,村民质疑浪费。

阳江阳春市修建了15座镇级污水处理厂,其中春湾镇污水处理厂处理量最大,最大处理量为5000吨/天,但实际每天处理的污水量只有1000多吨。全市每天的污水总处理量仅6.23万吨。“不少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量少,浓度低,常是清水进、清水出,造成资源浪费。”阳春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工程问题多 农户拒接管

记者走访多地发现,不少村排污管网存在大大小小的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出现村民不愿接管的现象。

云浮市郁南县都城镇新城村凤玉自然村建有一座污水处理池。村民陈叔告诉记者,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好三四年,但几乎每年修一次。由于管道设计问题,导致他家的污水管臭气反冒,甚至上涌到二楼,整个房间臭气熏天。不得已,他把自家屋旁的排污管锯掉,日常生活污水直排到沟渠中,不再接入村内的排污管。

因管道设计问题,郁南县都城镇新城村凤玉自然村村民将排污管锯断,污水不再接入村内的排污管。

因管道设计问题,郁南县都城镇新城村凤玉自然村村民将排污管锯断,污水不再接入村内的排污管。

德庆县九市镇六冲村有10个自然村,常住人口约1100人。据村干部介绍,2020年,该村建造了10座污水处理池。由于排污管道铺设不合理,没做好防臭措施,导致村内多处沉沙井等位置臭气上涌、污水溢出,许多村民不愿铺设管道。目前,六冲口、六冲、大屋山、丰门、大埌等多个自然村的排污管道都只铺设了一半,村民反对声一片。

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溪尾村2020年上半年铺设了排污管网。“刚建好时,村民很高兴,但没过两个月就高兴不起来了。”溪尾村党支部委员张佳秋告诉记者,去年七月一场大雨过后,雨水、污水全部进入污水管,几乎家家户户都遭受水浸。“不知道类似的情况会不会再出现,现在村民们很担忧。”张佳秋说。

阳春市合水镇竹园村龙尾自然村的排污管道入户只完成一部分,建成的污水处理池堵塞失修,污水只进不出;竹园二自然村村民反映,部分管道与村内原有的排水管口未接好,下雨天污水会漫上路面;竹园一自然村村民则称排污管质量差,铺设不合理,建成没多久已被路面压扁,排污受限。

阳春市合水镇竹园村龙尾自然村污水处理池堵塞失修,污水只进不出。

阳春市合水镇竹园村龙尾自然村污水处理池堵塞失修,污水只进不出。

【来源】南方农村报

【记者】李国华 苏晓璇 王伟正

【策划】张俊华 严亮

【统筹】王伟正 段凤桂 王磊

 

相关报道:

广东农村“污水革命”AB面①|摸查56县2000余自然村,哪里拖了全省后腿?




编辑 杨雪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