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唐·元稹
小暑的由来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
面对湿浊闷热的小暑,古人选择是避其锋芒。清代文学家李渔说,“应夏藏,闭门谢客”。
《易经》64卦中,小暑卦象是“遁”,是退避、隐居的意思。只有让心遁而后藏,避而后隐,才可以不为外热所惑,护全内阳,心定身安。此节气古人云:“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矣。”
小暑饮食
小暑“食新”。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据说“吃新”乃“吃辛”,在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
头伏吃饺子。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故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民谚。
“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小暑吃藕。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
吃黄鳝。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吃黄鳝最为适宜,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
五味清淡。《遵生八笺》曰:“是月肾脏气微,脾脏独旺,宜减肥浓之物,益固筋骨。”质地肥厚、味道浓烈的食物,往往失去食物的真味。
吃绿豆芽。绿豆芽可以解酒毒、热毒,利三焦。绿豆在发芽过程中,维生素C会增加很多,而且部分蛋白质也会分解为各种人所需的氨基酸,可达到绿豆原含量的七倍。所以绿豆芽的营养价值比绿豆更大。
小暑时节,饮食宜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气清、肠胃舒畅。食材也适宜选用当时当地的食物,最得天地中和之气。
小暑养生
防寒护阳。小暑期间天热难耐,用空调一定要常开窗通风,否则长期在密闭空调房中,会有头晕、恶心等“空调病”症状。老人、小孩尤其应注意避免风扇空调直吹,温度设定在26℃以上为宜。
以热驱寒。“热在三伏”,7月12日是入伏的日子,也是寒性体质调养的大好时机,可以到医院去做三伏贴、三伏灸。此时人体处于阳气旺盛、气血通畅、皮肤腠理松弛的状态,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撰文:中医妇科刘思诚;编辑:欣英;编审:卢敏;审核:汪周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