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缓解压力,
一部分年轻人喜欢在闲暇时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际交往,
在自己独处的世界里放松自己,
通过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来追求纯粹而简单的快乐。
移动互联网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也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娱乐方式,
“宅”也就成为了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很多人认为“宅”的生活方式既不影响学习和工作,
又能放松心情、释放压力,不失为一种值得被尊重的生活态度。
从这个角度看,“肥宅文化”对青年群体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高压的快节奏生活里,
“宅文化’注重身心的自我调节,主张追求人本身的快乐。
然而,在青少年里有些人把“宅”过度的进行。
很多处在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们,
放假的时候就每天把自己关在小小的房间里,
面对着一块小小的屏幕,度过完整的一天。
每天在互联网中自由冲浪,
把自己限制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
只在小小的对话框里通过一行行字符去进行交流,
除了吃饭上厕所其他时间就是躲在自己的房间,
甚至很少与父母交流。
这种过度“宅”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也和普遍,
大学校园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没课的时候宅在宿舍,
也有甚者为了“宅”而逃课,
在宿舍无外乎睡觉、上网。
他们除了睡觉电脑几乎都开着聊天、打游戏、看电影…
久而久之,过度宅就会给我们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多重伤害。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选择这种过度的“宅生活”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退缩在起作用,
是为了逃避现实世界中的压力和失败,在虚拟世界中寻找胜利带来的满足和成就感,
这种行为可能由于在社会中受挫或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同时也是社会性衰退的表现。
很多“宅人”将 “自闭”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逃避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
“宅”起来,用物理距离阻挡他人,独自生活。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孤独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血压上升,压力增大,还有造成抑郁症的危险。
的确,“宅人”通过互联网在虚拟的世界中生活,会出现从虚拟空间无法回归社会现实的心理问题,长期“宅”下去,会有转入抑郁情绪或抑郁症的倾向。所以,对青少年过度的宅现象还是小视不得。
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子女之间的交流搭建解决青少年成长问题的平台和途径,才能让潜在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才能让“御宅族”们回归健康的生活轨道。家庭,是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现实中家庭关系紧张,青少年找不到诉说的对象和感情寄托,才会借助虚拟的网络发泄内心。
“御宅族”依赖网络,讨厌人际交往,与家人关系淡漠,少言寡语,多数也是因为存在代际冲突,难以交流,久而久之就保持沉默,甚至对家人视而不见。
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有利于青少年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形成以及独立人格的培养。从感情和行动上,让子女体会到父母的爱护与关怀、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关注子女的身心变化、学会倾听、给子女提供帮助、正确引导和辅助他们解决苦恼等,都有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个人方面:
1.学会调试心理,坦然面对压力大学生在遇到压力与挫折之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以乐观的心态去解决,决不可选择避世的方式去躲避。压力与困难不会自动消失,最终还是要面对,不如早做准备,胜算更大,延误了时机。
2.走出封闭,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主动地与人交流,参与多种形式的现实交往活动,发挥在社会群体中的作用,从而认识自身价值。如可以参与一些公益爱心活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参加户外运动,锻炼身体的同时扩大人际交往面。
3.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宅”在家里,一切都靠自我管理,时间、生活节奏、行程安排等都需要自己掌控。要尽可能科学地管理自己的生活时间表,保持好的生活习惯,每天安排一定的外出活动时间,接触室外的新鲜空气。
适度宅,更快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