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407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随着短视频等社交媒介的发达,各种伪科学、反科学的内容传播非常广,影响很大。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就能更好地抵御这些伪科学的影响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 辛省志
责任编辑 |陈斌
国务院日前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文件提出,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城乡、区域科学素质发展差距显著缩小。
那么,什么是科学素质,如何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具备科学素质呢?一般认为,科学素质是人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发展科学、运用科学的精神、态度、方法、知识和能力等。根据上述国务院文件的定义,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翻译成普通话,就是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理解基本的科学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来指导日常的决策。比如说,一个人了解各种营养素对人体作用的基本知识,知道绿豆的基本营养成分,就能够判断出所谓“绿豆治百病”完全是无稽之谈。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质,也就不会相信“吃盐能防辐射”等谣言。
当然,科学包括很多个不同的领域,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具备科学素质,并不一定在其他领域也具备科学素质。甚至在某个领域有特长的科学家,也有可能在其他领域不具备科学素质。就像有些大学教授也可能被诈骗分子诈骗,就是因为在某些领域缺乏基本的常识。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科学素质,需要更综合的评估。
为了评估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科技部等部门2016年制定了一份《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把公民应具有的科学素质划分为26条基准、132个基准点。在测评时,从一个500题的题库中随机抽取50道(必须覆盖所有26条基准)进行测试,正确率达到60%就认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
基本科学素质测试,看起来简单,但实际并不简单。2020年中国科协组织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只有10.56%。也就是说,10个人里,有9个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
国务院最新文件提出到2025年将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这个任务并不轻松。科学素质与受教育程度高度相关,一般来说,一个群体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具备科学素质者的比例也就越高。当然,这需要在教育中提高科学教育的水平。毕竟还是有些人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因为接受的科学教育太少,科学素质仍然比较低。
中国现在已经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如果能够让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多数都能具备科学素质,那全体公民中具备科学素质者的比例就有望大大提高。正因为如此,国务院文件将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作为国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的第一项,要求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水平,尽可能让初中高中毕业生就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
除了学生群体之外,在文化水平较低的成年人群体中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随着短视频等社交媒介的发达,在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群体中,各种伪科学、反科学的内容传播非常广,影响很大。老年人的社交媒体圈经常充斥着各种伪科学、反科学的文章和视频,父母一辈的朋友圈往往被伪科学、反科学内容包围。要抗衡这些伪科学、反科学内容的影响,就需要在他们所习惯的媒体渠道上,用他们能够理解、接受的方法,进行正确的科普宣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