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点评战灰黑产 ,一场18岁的成人礼

南都周刊
+ 订阅

文 | 南都周刊记者 贺达源

无论用餐还是网购,看点评已成了很多人“打卡”“剁手”前的必修课。殊不知,你打卡的网红餐厅正在弄虚作假,私下组织或利用灰黑产刷好评、买销量。

一条刷好评黑灰色产业链慢慢浮出水面。

南都周刊记者打开淘宝等电商平台发现,搜索“点评”后即会出现并非大众点评官方合作的违规代运营店铺,一面是刷好评灰黑产甚嚣尘上,另一面,互联网平台与灰黑产的隐秘战争,从未止步。

日前,大众点评协助杭州市市场监管局集中查处了11家组织“免费吃饭刷好评”的网络咨询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微信群招募大量人员前往商户免费消费后发布好评,并给予体验者一定的费用返现。像这类配合执法机关的打击动作,今年以来,大众点评已经协同打掉了29个非法刷单灰黑产团伙。

18岁的大众点评也被黑产盯上了,评价成为灰黑产产业链中的猎物。痛定思痛,近年来大众点评发起了一场针对“刷单炒信”灰黑产的战争。而随着各地市场监管、公安部门、法院等多元社会力量组成的正义者联盟的加入,中国互联网的“打黑”新征程正在开启。

大众点评的这份成人礼,责任重大。

灰黑产已成全球互联网的毒瘤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地公安机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地传统型诈骗案件大幅下降,但电信诈骗等网络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业内人士分析,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升后,很多传统诈骗作案人员将目标转移到了网络。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庞大的网民群体成为互联网灰黑产眼中一块巨大的肥肉。

很多大型互联网公司都深受其害。

淘宝也曾陷入刷单风波。不少淘宝店铺为了获得单品或店铺较好的淘宝搜索排名而采取刷单等作弊行为,同时还配合刷流量、快递发空包的行为。2011年初,阿里B2B交易平台上爆出上千名“中国供应商”涉嫌欺诈客户,并有上百名阿里销售人员牵涉其中。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时任阿里巴巴B2B公司CEO卫哲引咎辞职。

仅2018年,阿里巴巴就监控到超2800个炒信平台,包括刷单QQ群2384个,空包交易平台290个,刷单交易平台237个。到了2021年,写好评返现红包等大家熟悉的宣传小卡片还依旧在快递中如影随形。

不仅在中国,灰黑产已经成了全球互联网的一个毒瘤。亚马逊是美国最大的电商网站,而其平台上海量的买家评论也是许多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的重要因素,但不良商家正在利用现金或是免费商品,换来虚假好评。从2015年至今,亚马逊已连续“打假”6年之久,但这场打击虚假评价的战争一点都没有迎来结局的苗头。2020年9月,亚马逊就曾经因为英国站的虚假评论风波,从其网站上删除了20000条评论。

凡是有利可图,必有投机取巧者涌动。但即便是投入了高强度的打击,也没有一家互联网能在战灰黑产的道路上一路凯歌。亚马逊如此,淘宝亦如此。

评价是消费者购买前的重要参考,随着平台生态环境的多元化,18岁的大众点评,也迎来了互联网前辈们曾遭遇过的难题和困境。

成立于2003年的大众点评,是国内最早的独立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从2007年上大学开始,陈聪就是大众点评的忠实用户,“尤其是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打开大众点评,上面的高分店一般都不会让人失望。”而这两年他发现,冲着不少评价不错的店去打卡时,却变得更容易踩雷了。

大众点评被灰黑产盯上了,刷好评、买销量成为点评行业里的一条灰黑色产业链,产业链上的各个相关方都对着评价虎视眈眈。

对于大众点评来说,这场评价保卫战是必然的结果,但和行业前辈一样,走上这个战场,考验的不仅是耐力、体力、智力,还有更多心力上的博弈。

取证难、定性难:1分钟点赞91次也难被法律制裁

日前,南都周刊记者打开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发现,搜索“点评”等关键词后,大量并非大众点评官方合作的违规代运营店铺映入眼帘。记者咨询后,不少店铺的套路基本一致,引导记者加微信详聊。更令人讽刺的是,店铺内部人士透露,很多店铺自身的好评也是刷出来的。

这些店铺在电商平台接到订单后,往往通过各地“吃货福利群”等微信群招募大量“免费体验”人员。为了绕开平台严格的审核规则,这些店铺要求招募的体验人员按照流程“假戏真做”——根据指定的路径在大众点评App搜索门店、购买套餐,到店之后报上“暗号”接头,体验后再发布精心编制的好评“作业”,以提升委托商户在网络平台的好评数量。一个完整的流程后,体验人员会收到组织者的几十到几百元的费用返现“退款”。

打击灰黑产,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大众点评来说,面对的是线上联系、线下执行的新式O2O刷评手段,显然要比纯线上的打击流程更为隐蔽和复杂,线下一个眼神、一个暗号就能对上的事,但对于互联网平台来说,要在线下固定出作弊用户到作弊商家服务的全流程证据,却是难上加难。

更何况,最终的返现“退款”也常常在微信或者支付宝完成,并不通过大众点评。针对如此分散的线索链条,大众点评的这场攻防战一度进入胶着状态。

除了取证难,定性难也是当前大众点评打击刷单炒信的一大难题。2019年11月,大众点评团队发现LV8会员毕某的账号点赞数据存在严重异常,连续15天的日均点赞量可达2万左右,甚至平均0.75秒点1个赞。大众点评风控系统认为毕某账户存在异常,对账户临时进行了限制发言处理。

不料毕某反将大众点评告上法庭,并在一审当庭演示了自己1分钟可以点赞91次。法院二审判决认为,毕某的行为“值得商榷”,不被鼓励和效仿,但因平台规则并未对“点赞”行为进行明确定义,因此平台应恢复账号,并撤销限制发言等措施。

“这种看都不看的点赞难道不是欺骗误导他人么?”消息出来后,不少网友提出了疑问。

大众点评方面表示,将升级完善平台规则,进一步对平台“异常点赞”的行为和现象进行治理,未来平台将继续坚决打击刷赞、刷好评等影响正常用户体验的行为。

“网络灰黑产团伙反侦查意识强,善于隐蔽作弊行为;尽管最高法明确要严惩刷单炒信,但目前对刷好评还没有明确的刑事定性,亟需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制。”大众点评相关负责人坦言推进刷单炒信治理工作的难点。

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互联网灰黑产就像野草一样,铲除单棵野草的难度或许不大,但大多数人难以想象的是,灰黑产已经野蛮生长成了一片片粗犷的草原,并且有着自己顽强的生态系统,要彻底铲除并非一件易事,“要铲除互联网灰黑产,光靠某一个平台的力量是很难的,还需要监管部门持续发力,更需要整个社会诚信意识的提升。”

配合执法机关打击灰黑产是新趋势

作为一家UGC(用户生成内容)平台,真实的评价是大众点评的基石,是消费者相信平台的初衷。互联网灰黑产突袭大众点评,靠刷出来的好评“繁荣”一时,欺骗和伤害的不仅是消费者、商家,还有大众点评本身。

用户因信任真实评价而选择大众点评,也可以因信任离开点评。大众点评清醒地认识到,保持内容的真实有用性才是生存之本。

和刷评灰黑产的战斗是决心更是使命。

此前,大众点评已专门搭建了由数百名工程师组成的平台治理中心和公信力运营团队,他们均独立于业务团队之外,为评价的真实性负责,专注打击违规炒作行为。

配合各地执法机关严惩刷单炒信等违法行为,是大众点评平台治理中展现的新趋势。2019年4月,大众点评“清风行动”正式启动,由大众点评的平台治理中心和公信力运营团队共同推动开展,与公司合规运营、政府事务、法务等多部门联动,全平台清查、打击违法违规内容。过去五个月,大众点评处罚“刷好评”用户账号5万个,处罚“刷单”“刷评”商户1万余家,协同执法机关打击29个非法刷单网络灰黑产团伙。其中,协同各地市场监管局查处27家非法刷单网络灰黑产公司;协助各地公安打击2个刷单炒信团伙,刑事拘留11人。

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林广海在最高法发布会上表示,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人民法院通过案件裁判严惩网络刷单炒作信用、身份盗用等网络黑产业。

一位行业人士分析,最高法对刷单炒信的严惩态度,释放了加强互联网司法规制的明确信号,将为各大互联网平台的黑产治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性。今年,大众点评已对1家网络灰黑产业链公司启动法律诉讼。日前,法院分别判定南京、青岛两地的虚假刷量公司构成不正当竞争,其团伙头目被判赔偿大众点评50万元、30万元。

一切为了更真实有用的评价

大众点评对评价真实性的要求可谓苛刻,参与商户或者第三方私下组织的免费体验活动后写的好评也可能被处罚。尽管在部分用户看来,通过好评换取免费体验是自己的权利。因此大众点评对刷评等问题的重拳出击,一度让“短期利益受损”的用户颇有微词。

尽管如此,大众点评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还是会坚持对刷评等问题零容忍,“从更大的公共价值层面来看,不受利益干扰的真实评论,才能给每一个用户更好提供参考,才能对诚实守信的商家更公平。”

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已有69784名违规用户因参与商户或第三方组织的免费体验换好评活动受到了处罚。

为了避免对真实评价可能存在的误伤,针对有争议的评价内容,大众点评在站内上线大众评审团机制。对于投诉案件,平台向近期活跃且信用良好的用户发起投票邀请,最终以投票结果来决定是否对争议内容进行公示,实现平台与用户共治共建的目的。

这场没有硝烟的刷评治理战,成为了大众点评特别的成人礼。而随着大众点评的冲锋陷阵,一场中国互联网针对网络灰黑产的新一轮大会战,也徐徐拉开帷幕。

18岁的大众点评相信,随着监管部门的持续发力和整个社会诚信意识的提升,一个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会越来越近。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