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989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每个人都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人们塑造了一座城市的独特风格,而城市也以另一种形式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人们。
只有了解广州的过去,才能理解广州的当下。只有对人们生活的城市有更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人们在此处的生活。
文 | 陈丽娜
▲ 疫情时期,一位静静看书的阿伯。孙子即将放学,他就在一个树荫底下等他。阿伯在看什么书?——《立地成佛》图源:新周刊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1
在早茶的“一盅两件”里“品尝”广州
“我在朋友转发的朋友圈视频里发现了自己,还被他们调侃了。”玉玲笑着说,“没想到小丑竟是我自己。”广州解封后的第一天,当地市民涌入早茶馆的照片与视频,不出所料地再一次引发全网关注。
那天,玉玲带着全家老小齐齐出动“饮早茶”。“大家街坊邻居好久没见,聊了好久,小朋友看到玩伴也很兴奋,早茶吃完都到中午了。”玉玲特意穿了一身红裙,还抹了疫情期间囤的新色号口红,“总算可以喝早茶,当然要穿得靓一点啦!”
无论是从疫情最开始全民关注的“广州早茶链阿婆”,还是一边排队测核酸、另一边排队买烧腊的抗疫情景,广州抗疫频频受到全国网友关注。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增城人,玉玲总是淡定地说:“唔使惊,会好噶!”
“唔使惊”这个词,形容广州人特别适合。“都是小场面。”而这镇定的背后有着广州人一套乐观、坚韧的生活哲学——面对困境,知道做什么,了解怎么做,不虚张声势,也不轻敌漠视;当然啦,烧腊还是要继续吃的。
▲ 广州居民在一小区门店选购烧味,图:新华社(邓华 摄)
玉玲说,她的父母是社区志愿者,除了号召大家验核酸、打疫苗之外,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搞掂就去食拉肠啦”。这句话很能代表老广的街头哲理和市井精神,因为验核酸是件不太舒服的事,队伍排得也很长,但大家都很配合。“广州人的愿望其实很朴素,就是快点搞定疫情恢复正常生活,老人可以饮茶打麻将,孩子可以去上学。”
虽然网络对于广州人抗疫有很多美食段子,但其实广州人下了很大的决心来面对这场攻坚战,为的就是恢复日常生活。广州人的生活也并未因为疫情而“大乱方寸”,生活仍在继续。
疫情初期一天晚上,玉玲下班打出租车回家,司机师傅戴着口罩、护目镜,驾驶座还用透明帘子隔着,一股紧张的气氛扑面而来 。“没想到他先是放起了小凤姐的《顺流逆流》,之后又听起了Linkin Park的摇滚乐。”玉玲说,下车前司机还招呼她“揾食艰难,早唞”。
2
在粤剧的唱念做打里观赏广州
除了味觉上“食在广州”的金字招牌,广州人还对粤剧这一传统戏曲情有独钟。疫情期间,广州人的微信群里转发着多首本地人自发创作的粤语抗疫歌曲,不仅歌曲被赞“好正”,更唱出了众多广州人的心声。现在朋友圈都在转发粤语抗疫歌曲,身边不会讲粤语的外地朋友,都忍不住学上几句,还直夸广州的防疫接地气。
“落雨大,水浸街,得闲都要少出街……”广东粤剧院粤剧表演艺术家倾情出演的粤语歌《抗疫有我哋》在网上“刷屏”。这首歌曲将传统粤剧与现代说唱融合,唱出防疫知识,也唱出了广州人的精气神——“我哋呢个地方,从来唔使惊”,鼓励人们齐抗疫撑广州。
《抗疫有我哋》不仅得到本地市民的好评、点赞,还被各大媒体转载,引发全国网友“刷屏”、“洗脑”播放。目前,仅广东粤剧院的官方微信视频号,点赞量就已破“10万+”。
几百年来,广州偏于一隅,而粤剧却生生不息、持续发展并丰富着,既没有更多的外力推动,也没有大省或者主流文化的覆盖力,靠的是什么?此次疫情期间广泛传播的民间粤语抗疫歌曲或许给出了答案:靠的就是广州人的身份与文化认同。
粤剧浓缩了四百多年来广府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人们在粤剧里“时空穿梭”,了解彼时彼地的社会变迁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而粤剧作为乡音乡愁的载体,便跟着广府人这个主体流散,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传承着。
▲ 广州粤剧院演员演出《斩经堂》,图:新华社(张金加 摄)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流动、交流,广州作为一个移民城市,长期与海外贸易,对外交流频繁,形成了包容的特征。这也使得粤剧被打上了广州城市风格的烙印——既古老又时髦。早在一百多年前,粤剧就吸收了扬琴、大提琴、小提琴甚至架子鼓等西洋乐器作为配器。
此次抗疫粤剧《抗疫有我哋》中现代说唱的加入,既展现了粤剧的传统程式之美,又焕发出朝气蓬勃的青春风采,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更胜一筹。粤剧中,生旦净末丑以各自行当特色分享防疫抗疫知识,更特意以“钟馗伏魔”的形象传达广州人万众一心、抗疫必胜的信心和精神。
广东粤剧院专业艺术家表演的《抗疫有我哋》、粤曲票友用红线女经典粤曲小调《荔枝颂》唱出的“验核酸”、年轻人创作的粤语暖心说唱向一线工作人员“送上respect”……这些广州人在朋友圈频频转发的视频号不仅为广州抗疫鼓劲打气,也更加坚定了广州人齐心抗疫的态度。
除了在朋友圈、视频号广为传播的抗疫文艺作品融入了朗朗上口又“上脑”的粤语外,在人流量密集的广州地铁站也同样可以看到广州人的文艺浪漫。据广州地方媒体报道,微信联合广州地铁、新周刊根据抗疫暖心瞬间创作的系列公益海报#广州人抵赞#,同样为在地下铁中匆匆赶路的行人送上一份感谢与鼓励,吸引人们驻足观赏。
▲ 微信联合广州地铁、新周刊根据抗疫暖心瞬间创作的#广州人抵赞#系列公益海报(滑动查看下一张图)
不少赶路的市民停下脚步,看到的也都是自己熟悉的画面:既有网络热传的广州抗疫人员扛着党旗冲锋、医护人员通宵坚守,也有咖啡店主免费送咖啡给志愿者、居民看书排队验核酸。插画配以日常粤语,十分接地气。
广州人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文艺抗疫方式表达着同心抗疫的精神。与此同时,他们也亲身加入,并谱写了广州抗疫的纪实故事。
每个人都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人们塑造了一座城市的独特风格,而城市也以另一种形式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人们。广州人自发拍摄、上传的抗疫暖心视频不正是“广州人抵赞”的最佳写照。“广州人抵赞”的视频创作为普通人提供了记录广州抗疫故事的平台,从视频号了解抗疫动态、感受暖心瞬间,也成为了不少广州市民提振抗疫信心、鼓舞家人的“日常操作”。
疫情暴发以来,包括央视新闻、《南方都市报》、广东台触电新闻等多家媒体通过视频号、公众号等微信生态能力发布广州疫情的最新官方通报、抗疫暖心视频,及时有效地回应了市民了解疫情动态的迫切需求,安抚了市民面对疫情的紧张情绪。
“小蛮腰”、永庆坊、中山纪念堂、中山大学等广州地标建筑跃然纸上,成为画面构图的视角焦点。五百多个人物穿插其中,以不同的身份展示这座城市的抗疫故事。90后小伙陈志杰自发创作的这幅《广佛战“疫”上河图》长2.7米、宽0.75米。
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许多创作素材他都是从微信的公众号文章、朋友圈、视频号里了解到的。这幅《广佛战“疫”上河图》被人民网、央视新闻等媒体转发,公众号的点赞量很快收获“10万+”。
网友们在公众号下与广州市民留言互动,为他们鼓励打气。与其说,我们手机里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为抗疫作品提供了传播平台,不如说它们更是滋养、孕育了这些作品的诞生。创作者们从这里获取最新抗疫资讯、从朋友圈中获取新鲜而又生活化的老广抗疫故事,从网友的互动中汲取鲜活的创作力量。
3
在历史的皱褶里进入广州
很多人生活在广州,却未必了解广州。这个城市庞大,驳杂,历史悠久,又日新月异。
走进广州,这座城市有很多个入口。无论是从“叹早茶”“一盅两件”里用味蕾“品尝”舌尖上的广州,还是从余韵悠长的粤剧中以听觉和视觉双重享受“唱念做打”里的广州,在悠久的历史长卷中,广州的褶皱、阴影、内与外、整合与融汇都复杂而迷人。
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卡尔维诺这样写道:“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时膨胀着。对今日扎伊拉的描述,还应该包含扎伊拉的整个过去。”
只有了解广州的过去,才能理解广州的当下。只有对人们生活的城市有更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人们在此处的生活。
两千多年来,广州的城市发展几乎一直保持着对外开放和与世界的交流互动,开放与包容是最显著的特征。明清时期,全国大部分港口都被关闭或禁止对外贸易,唯有广州长期保持一口通商的垄断地位,商贸与城市繁荣一度达到顶峰。清朝乾隆时期,由于“一口通商”政策,广州是当时唯一与世界贸易的接口,经济空前繁荣,茶叶、丝绸等各种新鲜物件源源不断,连普通人也能喝上便宜的茶叶。此后,茶居、茶楼越开越多,广州人也逐渐有了上茶馆“叹早茶”、点上“一盅两件”的习惯。
▲ 微信总部tit创意园视角的广州塔,如云绕塔,十年的微信,于广州城市风格的围绕中,诞生并成长。(芋头 摄)
近代,广州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窗口;当代,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试验区。每一次历史变迁和社会转型,广州都因为开放和勇于创新,走在时代的潮流前端,也造就了广州独特的城市风格:它不仅是一种世俗文化、市井文化,还是一种与全球紧密相连的多元、开放与包容。
广州是一个不拘泥于既定模式的城市,更是一个不因循守旧的城市。广州的独特,绝不是因为它有多么浓厚的“古”意,而在于它的包容,这样才能将每一个时期最宝贵的价值都留存下来,而非将一切推翻。
漫长的时光悄然过去,褶皱的缝隙也越积越厚,广州并不因为历史悠久而变得保守,反而是更富有弹性、韧性,更有襟怀与底气去面对不同的挑战。韧性原本是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回弹,引申为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的现象。面对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广州抗疫最硬的底牌,无疑是这座城市的市民。
无论是粤语抗疫神曲,还是《广佛战“疫”上河图》……这些接地气、带着广州烙印的文艺抗疫作品的创作,与普通广州人的民间参与体现了老广在面对生活中的不便与困难时所展现出的韧性——不责备早茶链阿婆、烧腊排队也要吃、戴着口罩也不妨碍阿公阿婆跳广场舞……韧性是一种动态的能力,广州人面对不同的挑战,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自下而上地开展“修复”行动,而这也是广州这座城市千百年来所积累下的底气与能力。
(专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