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仪列装我国空间站!这位国医大师曾参与航天员保健

广东中医药
+ 订阅

▲视频来源:央视军事

据人民日报微博、央视军事报道,我国空间站在轨飞行期间,医监医保人员会分析航天员身体指标数据,中医四诊仪也首次运用在空间站任务中,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为航天员身体护航。据了解,结合建立“面诊、舌诊、脉诊”的数据库等方式,中国空间站实现中医天地诊断。

伸延阅读:人民网2016年11月报道《王绵之,把中医送上太空》

▲王绵之(左)与神舟六号航天员聂海胜

人物小传:

王绵之(1923~2009),中医世家第19代传人,国医大师。

“看到神舟飞船成功发射,我就不禁想起老师王绵之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医疗院长晏军教授说,王老是把中医领进太空的国医大师,将最古老的中医药学和最现代的航天科技“喜结良缘”。讲起跟随王老学习医术的那些年,晏军的眼中不时泛起泪花。

方剂学的奠基人

王绵之教授是南通“王氏医术”的第19代传人。父亲王蕴宽一直教导他,“医生必须要懂药,要识药性,会认药,知药味,一尝便知是对是错”。于是,王绵之15岁开始随父背诵汤头本草,研读中医典籍,1955年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今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培训一年,后留校任教。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中医方剂学在他手中逐步成型、成熟,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医教育一直是王绵之亲力亲为的事。他说,成为名医,不能单纯看看病或写写书,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还要会传承,这是责任。王老有一段时间身体不好,对晏军等弟子的教学力不从心。手术前一天,晏军去探望老师。王老拉着他的手说:“放心,怎么着我也得等你毕了业再去见马克思。”晏军当时就流泪了。

几千年来的中医都是靠师承学习,方剂学科的建立,联系中医基础和临床,沟通中医和中药,衔接传统中医和现代科学方法,为采用中医院校教育培养中医药人才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方剂学》教材的编写、修订和审阅,到方剂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建立和建设,全国方剂师资高研班的讲课,无不倾注了王老的大量心血,他集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一整套中医方剂教学法。王老还把祖辈相传的秘方“王氏保赤丸”捐献给国家,为全国小儿解除疾苦。

太空养心丸,美俄高度关注

2005年起,王绵之应邀参加了航天员的保健工作,为航天医学把脉。载人航天领域一直有三大医学难题:空间运动病、减压病、体力耐力下降。

航天飞行前三天,航天员空间运动病的发生几率高达50%。在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钻研、试验,王绵之根据每个航天员的情况,潜心研究制定调理方案,对飞行后身体恢复保健调理进行摸索,精心组方,进行中药调理。

晏军解释说,在太空的失重状态下,人的适应能力、应激功能都会受到影响,人体要达到最佳状态是很难的。中医讲究“平”,尽量使各个器官之间能够很好合作,互相补充,可以增强航天员的体质,让他们能在特殊环境下的适应性和耐受性得到提高。2008年,王老为航天员的求平调理研发了一个全新的成果——“太空养心丸”,航天员在准备阶段和飞行阶段都在服用这个药。

晏军说,王老的成就让中医药在航天医学上的独特优势显现出来。经国家航天中心监测,神舟六号航天员“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情况与俄罗斯、欧洲航天员存在明显差异……没有明显的受到重力变化的影响”。中医药在航天医学上显示出的独特优势,也引起了俄罗斯、美国等航天大国的高度关注。■

【来源:本文内容综合自人民日报微博、央视军事、人民网】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