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 奋进汕头 | 追随汕头红图 重温红色经典

南方日报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在94年前,汕头大地一片红色,“潮汕七日红”播下的红色火种,以燎原之势开启了一段激情奋斗岁月。

这里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回望百年伟大征程,这片热土涌现出许多优秀儿女的光辉身影,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南方日报推出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一线报告,聚焦这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聚焦奋进的汕头、逐梦的汕头、崭新的汕头!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奋进的汕头,正以实际行动奋力书写“迎头赶上”答卷。


1

汕头是一片有着光辉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拥有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资源见证着革命先驱浴血奋战的艰苦历程,在它们背后,有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今,它们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革命故事的重要载体。让我们追随汕头红图,在探寻红色足迹重温激情岁月、汲取精神力量,迈向更好的未来。

潮阳区

●小北山革命红色展厅

小北山革命红色展厅设于潮阳区金灶镇桥陈村,由原桥陈祠堂修缮建成,该展厅再现了当年小北山武工队的革命活动,以及革命群众为革命斗争胜利作出的贡献。

小北山革命根据地地处潮、普、揭三县的交界接合部,系1928年中共东江特委书记彭湃和红二师、红四师叶镛、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巩固苏维埃政权,将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扩展至潮阳县小北山山区创建而成。

展厅将小北山革命根据地丰富的革命斗争史一一再现:金灶镇徐寮村被国民党反动派焚烧13次,官母坑村被焚烧4次,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等等。这些,是潮阳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真实写照,更是激励新时代潮阳人民砥砺前行的精神财富。

●海门“万人冢”遗址

海门“万人冢”遗址位于莲花峰北侧小山坡。坟冢建于1946年,占地500平方米,墓中收埋海门沦陷时饿死和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1.17万名同胞的尸骨,碑文为“海门陷倭癸未夏死难同胞之墓”,1983年增设墓亭一座,四柱顶为紫色琉璃瓦。

1995年,莲花峰风景区管理处筹资进行全面修缮,扩建成园林式墓园,占地4340平方米,两侧坟手为对联及反映日寇入侵的石雕画,1983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人冢”遗址现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蔡楚生故居

蔡楚生故居由一座“四点金”和一座“厝包”组成,采用潮汕地区传统土木结构建筑,至今已近百年,仍保留完整。蔡楚生故居已被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命名为“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潮阳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4年,潮阳区启动蔡楚生故居修缮工作,并于2006年正式对外开放,其时布设了“蔡楚生的艺术人生与爱国情怀”主题展览来缅怀这位电影大师。展览第一部分“热血青年的电影梦想”介绍了蔡楚生第一次接触电影拍摄,并成为“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助手的情形;第二部分“从诗般的幻梦到现实主义的转变”,记录了26岁的蔡楚生独立编导《南国之春》,在中国影坛崭露头角;第三部分“《渔光曲》反映现实轰动影坛”记录了蔡楚生完成轰动影坛的《渔光曲》《新女性》等现实主义电影,以艺术为媒,真实揭露当时社会黑暗的情况;第四部分“炽热的抗日爱国情怀”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身处香港的蔡楚生积极捍卫电影业,使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利用香港建立敌伪电影的阴谋遭到彻底破产的故事;第五部分“《一江春水向东流》——战后中国电影的指路标”,介绍了蔡楚生以革命现实主义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勾起人们对抗战的回忆,当时该部电影被称为“标示了国产电影的前进道路”;第六部分“献身新中国电影事业的不灭之魂”歌颂了蔡楚生对新中国电影的奉献。

潮南区

●红场公园

红场镇原名“石船”,后为纪念镇内红军广场而改名“红场”。红场镇镇委委员姚少群向记者介绍,该镇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南山革命苏区党政军指挥机关的所在地,东江地区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中心之一,东江特委及其军委机关曾两次驻留于此。著名的革命家彭湃、徐向前、李富春、古大存、方方、邓发等先后在这里点燃革命烽火,创建革命根据地。1930年,中共闽粤赣三省边区第一次党代会在这里召开,推动了周边地区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

2021年元旦,以“大南山苏区”为主题的红场公园正式对公众开放。该公园位于当年大南山苏区党政指挥机关的所在地,按照“苏区精神现代化、苏区生活景观化”的思维、立足“苏区精神”,追寻和缅怀当年党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的革命岁月。红场公园规划设计范围以革命烈士纪念碑为中心,涵盖大溪坝、大陂、虎白坟村,面积180.6亩。

●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

大南山横跨潮阳、普宁、惠来三县。从1930年秋至1935年夏,这里曾是东江特委、军委、东江苏维埃政府和中共潮普惠县委及潮普惠县苏维埃政府的驻地。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大南山既是潮普惠土地革命战争的领导中心,又是东江各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大南山石刻标语,为当年潮普惠县委为配合当时的革命斗争而组织制作,分布在各重要隘口。据统计,石刻革命标语群共36石,57条,467字。如红场阅兵台有“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标语,盐岭径有“列宁主义万岁”等标语。此外,还有“拥护中国共产党”“武装拥护苏联”“男女平权婚姻自主”“实行土地革命”“实行建设工作”“打倒帝国主义国民党”“工农兵团结起来”等。这些石刻标语,配合了当时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战斗,同时大大增强了当地群众的革命意识,坚定了他们坚持革命斗争的意志。

●英雄石洞

英雄石洞位于红场镇潘岱村西南200米处的大南山,又名“潘岱洞”。石洞由若干块天然石块垒叠而成,上面覆盖一块巨石,岩石间大小不一的石缝便成为进出石洞的天然通道。1928年,时任东江特委书记彭湃率农民武装攻打惠来县城后转战大南山,在这个叠石而成的天然洞穴中隐蔽达4个月之久,其间领导指挥大南山革命斗争,石洞因此得名。

金平区

●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为联络中央苏区,在1930年秋天开辟了一条途径上海—香港—汕头—大埔—永定—江西中央苏区的“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站由此成为向中央苏区传递重要情报和输送军需物资的重要枢纽,亦成为汕头十分珍贵的红色资源。

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位于金平区海平路97号(原海平路98号),原为华富电料公司。2015年1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陈列馆一楼展厅借助“中央交通线组织结构图”“中央交通局组建的全国秘密交通网”等图示资料,直观介绍当时革命形势以及设置秘密交通站的必要性,并从多角度分析党中央确定汕头作为交通站枢纽之一的条件。

二楼展厅以实物再现为主,系统呈现了选取交通员以及交通员护送干部、输送物资、传送资金情报等任务的珍贵史料。三楼展厅通过历史场景再现与光影展播,全方位展现隐蔽战线上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人格和光辉形象。

●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旧址(汕头市东征军革命史迹纪念馆)

汕头市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是汕头市第一个革命史专题馆,分东、西二楼,为两座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房。先为英国人办的酒店,名曰“适宜楼”,后改为戈宝抽纱行,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1925年11月4日,国民革命军东征军第二次进入汕头市,总指挥部、政治部设于此处。西楼为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办公点,东楼为东征军政治部总主任周恩来同志办公点。

汕头市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现有的基本陈列《东征历史陈列》,面积约700平方米,内容包括记录两次东征路线示意图的沙盘图,以及对东征前的形势和黄埔军校的建立、淡水战役、棉湖战役、第二次东征,以及对蒋介石、陈炯明、廖仲恺、周恩来等人的介绍。通过文献、照片、实物等资料,再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反帝、反封建,统一广东,继而北伐,统一中国的历史瞬间。

●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旧址(大埔会馆)

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旧址是汕头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旧址原名“大埔会馆”。南昌起义军进占期间,“潮汕七日红”篇章铺开。短短7天时间,汕头各地中共组织迅速恢复,一批工农革命政权逐步建立。

该旧址为典型潮式特点的骑楼,由旅汕大埔同乡会、南洋大埔籍华侨、国内大埔籍华侨乡亲等捐赠筹建。

展览系统地对南昌起义前的形势、南昌起义的过程、挥师南下潮汕七日红以及会师井冈山四大部分进行介绍。展品包括当年南昌起义军所使用到的干粮袋、子弹夹以及军装等复制品,以及描绘叶剑英、贺龙、叶挺、周恩来等人如何筹划起义的绘制油画。

在展厅二楼,则是围绕三河坝战役、山湖战役、流沙会议、茂芝会议等主线,描绘起义军南下部队在潮汕地区进行的一系列武装斗争。而对万人军民联欢大会、南方局会议等细节的详细描写,则生动再现了起义军部队在汕七天所进行的革命活动。

●七日红公园

七日红公园是汕头市委、市政府为缅怀周恩来同志等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在潮汕革命活动史绩而兴建的纪念性公园。潮汕人民英烈纪念碑矗立在七日红公园的最高处,是公园的主要纪念性建筑物。

2019年4月,公园进行改造建设,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新增多个红色文化景点,在完善登山配套设施和提升绿化景观的同时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七日红公园的规划设计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线索,从登山路拾级而上,经迂回曲折之小径至山顶纪念碑,寓示了“道路曲折,红旗不倒”的主题思想。公园建设重点体现1927年南昌起义军主力部队进占汕头,设立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并建立汕头工农革命政权这段历史。起义军从进占汕头到撤出前后共七天,史称“潮汕七日红”。

●蚁光炎纪念亭

为缅怀蚁光炎先生,1997年,由汕头市委统战部、汕头市侨联发起在桑浦山麓建立了“蚁光炎纪念亭”,亭及附属设施占地1600平方米。纪念亭的亭名由泰国知名侨领郑午楼先生题写,亭内安放于右任先生书写的墓表,亭前安放蚁光炎先生石像。2006年,纪念亭旁新建了“蚁光炎纪念画廊”,画廊里悬挂着记载蚁光炎先生事迹的精美石刻画。2021年4月中旬,公园新建铭英亭平台至蚁光炎纪念亭小径,将蚁光炎纪念亭纳入闭合线路中,让游客有更好的参观体验。

●潮汕抗日战争纪念馆

潮汕抗日战争纪念馆前身为忠烈祠,始建于1946年,是时闽粤赣边区军政当局和各界群众为了纪念边区抗日英烈与死难同胞而建的。

2013年,汕头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提出关于“修复忠烈祠,铭记抗战历史”的提案,汕头市荣誉市民、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庄坤平先生积极响应,捐款修复。2014年7月修复告竣。12月,汕头市人民政府决定将修复后的忠烈祠开辟为“汕头市潮汕抗日战争纪念馆”,得到了社会各界热烈响应支持,踊跃捐献抗战文物史料。经多方努力,纪念馆于2015年9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正式开馆,并于2018年下半年进行了全面扩容提质。

抗战馆主要分七个部分:中流砥柱、潮汕沦陷、日寇肆虐、全民抗战、抗战人物、华侨抗日、欢庆胜利。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大楼始建于1907年,为中西合璧的欧陆式大楼,原为日本台湾银行汕头支行。抗战胜利后被撤销,先后作为中共汕头地委机关报出版、发行的报社社址和行政机关办公楼。

馆楼前有三组古铜色塑像:市井中卖草粿的走贩、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及西医石美玉女士、怡和洋行老板约瑟夫·渣甸与中国买办,中西两种文化元素在此汇聚投影。

馆内陈列充分反映“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的指导思想。一楼以素描壁画的形式直观展现了汕头开埠150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二楼展厅围绕“让历史告诉现在——汕头开埠交响曲”的主题,全方位展示开埠后汕头经济最辉煌的时期,民族工业的萌芽、崛起,还有1939-1945年间汕头文化名人、红色志士辈出的历史瞬间。由市民、社会热心人士捐赠的100多件珍贵文物,记录并诉说着汕头开埠后的文化历史进程。

●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

在汕头市金平区外马路2号,矗立着一栋汕头开埠以来最早的标志性建筑。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经历历史风云,凝聚了汕头港对外贸易发展的缩影。

1927年9月,在“潮汕七日红”开展时期,汕头市革命委员会发布第145号和146号令,任命共产党员郭沫若为潮海关监督兼汕头交涉员,对国民党旧政权进行接管。

尽管迫于革命形势,郭沫若在潮海关任期仅有7日,但根据相关文书记载,郭沫若任职期间积极开展工作,包括拟拜访驻汕外国使节、解决会见时交通工具问题等。这表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国民党左派人士对收回象征国家主权之一的海关的坚定决心。

馆内设有两层展厅。楼下展厅为“解放前的潮海关”,展示的是1685-1949年潮汕地区海关机构的设立与发展变迁。二楼展厅为“当代汕头海关”展区,以中国现代海关的监管、征税、统计及查私四大职能为线索,展示了解放后汕头海关各项业务和改革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

澄海区

●迎接南昌起义军进汕筹备会议旧址(丽泽斋)

丽泽斋是大厝社(大夫第)的书斋,门楼上原供奉“文章爷”文林郎,有冠首对联“文章千古秀,林木万枝荣”。丽泽斋原名有源斋。明万历甲申年(1584年)后沟人许时谦考中举人,为其父许大权申奏后,受皇帝敕赐建大夫第,并配套建“有源斋”。清进士蔡熙被聘请到此教书之后,把“有源斋”更名为“丽泽斋”。本村秀才许秋帆曾在此开课授业。

1927年移驻后沟村的中共澄海县部委,在这里设兵工厂制造土炸炮,召开策应南昌起义军进汕的会议,遂之决定攻打县城建立红色政权,这在党的武装斗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伟大意义。1963年被县人民委员会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被县人民政府命名为迎接南昌起义军进汕筹备会议旧址;2014年6月年被评为澄海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许士杰故居

许士杰故居位于澄海区隆都镇,占地面积76.5平方米,坐北向西,为硬山顶土木结构建筑,架梁盖瓦,有前埕。该故居于2014年7月15日开始重修,于2015年11月29日开始对外开放。2015年,许士杰故居被澄海区公布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许士杰同志(1920-1991年)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潮澄饶的解放斗争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6月起任中共潮汕地委潮澄饶澳分委副书记兼澄海县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韩江纵队第4支队第14团政委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澄海县委书记、中共汕头地委常委、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办公室主任、广州市委书记等职,被广州市民推举为“十大杰出公仆”之首。1987年9月被派主持筹建海南省工作,任筹备组组长。此后又担任中共海南省工委、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党委第一书记、海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担任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委员。

●南溪老区革命纪念馆

南溪老区革命纪念馆占地约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20平方米。于2004年清明节筹办,2005年清明节开馆,2019年底重新装修。2009年4月,南溪老区革命纪念馆被澄海区公布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溪是中国共产党在潮汕地区地下革命的一个重要据点,自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时期,革命烈火在南溪始终没有熄灭。当年东征军曾从南溪村里的祈报庙出发,打垮盘踞澄海北部的军阀陈腾雄部队,后来南昌起义军的一支部队又在此集结,带领农民攻打过澄海县城。南溪村里有成片的山林,被称为红军林,当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员赵从元在此组建地方武装“红三连”,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南溪村里的敦祖祠,革命者赵从藩曾组织一支超20人的“守菁队”,多次骚扰日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育下,南溪村涌现了许多革命人物,为革命作出了难以磨破的贡献。1957年该村被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游击区”。

南澳县

●渔民公馆执行委员会旧址

位于南澳县后宅镇山顶村的渔民公馆是90多年前南澳渔民革命运动的重要根据地,见证了南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反封建反剥削的红色岁月。

1928年秋,在中共南澳县党支部的积极串联和宣传动员下,已有近千名渔民加入渔民工会组织。为扩大影响力和凝聚力,地下党组织借用山顶村华侨周大隆房屋的中厅、前厅和天井作为渔民工会的活动场所,并命名为“渔民公馆”。

为进一步发展革命斗争,南澳县党支部于1930年7月16日组织渔民骨干成立“渔民公馆”执行委员会,选举蔡盖清、陈戊等13人为委员,林鸡为资料员,下设宫前、山顶等8个分馆。中共南澳县地下党组织以“渔民公馆”为革命基地和中心,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组织带领渔民开展革命斗争活动。1930年8月10日,国民党当局逮捕杀害蔡盖清,并查封“渔民公馆”,南澳县渔民工会组织活动被迫停止。1930年9月25日,在中共东江特委直接领导下,南澳县举行渔民革命武装暴动,打响了广东渔民革命暴动第一枪,在东江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荣壮丽的篇章。

●南澳县烈士陵园

南澳县烈士陵园纪念和缅怀着在解放南澳、建设南澳以及守卫和收复南澎岛中牺牲的革命烈士,是了解南澳县革命斗争历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园内主要烈士纪念碑有五座,分别是始建于1955年1月为纪念守卫南澎岛战斗牺牲的海军战士邱安的“邱安烈士之墓”;始建于1955年底的“收复南澎岛战斗牺牲烈士纪念碑”,碑上刻有英烈117名;始建于1957年的“解放南澳、建设南澳牺牲烈士纪念碑”,碑上刻有英烈53名;始建于1992年3月为纪念因抢救遇险乘客而英勇献身的海军驻南澳观通站战士徐志宇、刘益良的“徐志宇、刘益良烈士纪念碑”;2013年从金山南麓迁建至园内的“南澳县渔民革命纪念碑”,碑上刻有英烈19名。园内一侧布设了“渔民革命解放南澳收复南澎”的史料展厅,主要展示渔民革命、解放南澳和收复南澎的有关历史资料。

龙湖区

●如龙革命树

如龙革命树是汕头一处具有苏区意义的革命遗迹。这棵革命树,见证着汕头第一个农村苏维埃的诞生。

1927年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在周恩来等同志率领下进入潮汕地区,建立红色革命政权。受此影响,官埭尾村村民在纪大头等共产党员的发动下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

当时,纪经其、纪经如、纪喜龙、纪大头等革命志士经常在村外大榕树下秘密集会,组织农民起义,建立官埭尾苏维埃,这正是汕头第一个农村苏维埃组织。

1933年2月,东江特委领导的一支80多人的游击队开赴官埭尾村,他们主要集结于革命树下,边休整,边组织军事行动,打击敌人。由于叛徒告密,官埭尾村惨遭敌人清剿。当时牺牲的纪喜龙、纪经其同为中共党员,1955年被追认为广东省“革命烈士”,与他们一同列入《广东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的官埭尾村人还有纪经如、纪大头。

为纪念这段革命历史,当地群众把这棵彰显革命斗争意志的大榕树称为革命树,并以纪经如、纪喜龙二位烈士的名字,将官埭尾村更名为如龙社区。

●大衙红色渡口

大衙渡口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便是中共地下党的重要交通站,是红色交通线中的重要一站,是中共地下党连接澄海莲花山、饶平青岚山、凤凰山等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大衙交通站依托地理优势,为革命传递文件、情报,沟通上海党中央和中央苏区的联系。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又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活动场所,抗日游击队从这里过河入澄海、潮安,锄奸除恶,威震敌胆。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更是澄南游击队、平原武工队的联络点和接应点,为潮汕地区的革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因此被誉为“红色渡口”。

2009年10月1日,龙湖区委、区政府、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在渡口建设红色渡口纪念亭,并立碑记,作为龙湖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16年,大衙渡口列入广东省红色军事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大衙渡口列入龙湖区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开发利用工程。

【整理】杨可 

【图表】陈乐


编辑 肖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