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 | “你爱我~我爱你”:为啥这么洗脑

+音
+ 订阅

+音 | “你爱我~我爱你”:为啥这么洗脑

00:00/00:00

南方有“+音”,每周末晚10点与您准时相约。

1

“你爱我,我爱你,XXXX甜蜜蜜~”

万万没想到,这个夏天的第一首洗脑神曲,居然是奶茶店做出来的。

这首主题曲,绝对称得上低成本、小制作:

旋律,改编自美国民谣《哦,苏珊娜》。

歌词,只有一句。

这句简约而不简单的“你爱我,我爱你”,听一次,就刻在了脑海里。

尽管网友对这首改编歌曲褒贬不一,不过在“洗脑”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

这两年,“洗脑神曲”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从“左边跟我一起画个龙,右边画一道彩虹”,到“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让我用心把你留下来”。

每一首“神曲”虽然曲风不同、歌词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

一旦进入耳朵,就很难忘掉,即便停止播放,依旧会在脑内循环。

仅仅看到歌词、接触到特定的环境和人,就会被几句魔性旋律洗脑。

看到“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对应的旋律就会开始在脑内盘旋;走进春节期间的超市,就会不自觉地唱起“恭喜恭喜恭喜你”……

甚至不需要任何“引诱”,某段旋律就会突然出现在脑海里,无论如何努力,都挥之不去。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2

美国心理学协会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

“洗脑”的歌曲,通常速度快,旋律普通,容易记住。同时,有一些特定的音程,比如跳跃或重复——

《哦,苏珊娜》整首歌曲的主体部分,几乎都是同一段旋律的不断重复。

同时,“洗脑”歌曲难度低。

换句话说,简单上口、节奏感强,更容易被记住和传唱。

不仅中文神曲如此,当年红极一时的《江南style》,就以3.6秒为一个周期,将五个音节重复4次。

整首歌中,五个音节的核心节奏,重复了100次以上。

被一段旋律“洗脑”的现象,称为“耳虫”(earworm)。

它还有一个更加正式的名称:不自主的音乐意向(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 IMI)。

研究发现,近99%的人曾经历过“耳虫”现象,91%的人每星期都会经历一次。

有时候,关于耳虫的经历是良性或者愉快的,走在路上无聊的时候,脑海中自带背景音乐倒也不错。

但有时,脑海中“根本停不下来的”音乐的确让人心烦意乱,甚至情绪崩溃。

关于耳虫是如何出现、如何被“听”到的,还存在诸多未解之谜。

一般认为,耳虫似乎是音乐属性、个体特征与环境和情境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上头”和“洗脑”,还经常与好恶无关。

201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听众甚至不需要喜欢这首歌,就能学会旋律,甚至被洗脑。

心理学家表示,通过简单的重复节奏来刺激身体反应和自律神经系统,能够激发出人们摆脱心理压抑和格式化生活的本能。

从这个角度来说,“神曲”频出,或许也是因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压的表现。

3

有专家通过一系列研究,确定了一系列“耳虫”的触发因素。

首先,是“音乐曝光”,也就是说你最近听过这首洗脑的音乐。如果反复单曲循环一首歌,你更有可能被它“缠上”。

除了音乐,我们当前环境中的某些东西可能会触发对歌曲的记忆,比如人物、场景、图像、文字等等。

此外,大脑处于焦虑或无聊状态时,耳虫也更容易出现。

在调查中,一位女性的经历尤其有代表性:在她16岁参加一场重要的考试时,一首歌第一次出现在她脑海中,开始单曲循环。

“现在,我生活中每一个感到压力的时刻,都能听到这首歌,包括结婚和分娩。”

因为任何重复的事情,都更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不去注意不愉快的事情。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考试的时候越紧张,你想到的歌就越多。

到底要如何摆脱这种现象呢?

研究者给出了几条建议:

听完或者唱完整首歌。

在脑内循环的往往是歌曲的某个片段,有可能是这段旋律特别魔性,或者是你想不起下面如何唱了,这时候,听完或唱完整首歌,通常可以打破这个死循环。

用另一首歌替代它。

在脑海里想另一段你喜欢的旋律,或者去听一首其他的歌,把“耳虫”从脑海里赶出去。不过要注意,不要用容易洗脑的歌曲替代另一首。

干脆忽略它。

试着不去想它,让它自然消失。

做一些吸引人、需要专注的事情。

这样,或许就能暂时跟“神曲”说拜拜了~

本栏目接受作者投稿,请直接在后台留言。我们静候您的佳音!

来源 | 本文转自公众号“网易公开课”,分享你想要的知识。公众号:“网易公开课”(ID:open163)微博@网易公开课。

主播 | 张轶凡

录制 | 张瑞威

编辑 | 陈茜

校对 | 刘珺

编辑 陈茜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