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大热,越来越多人加入并乐此不疲。但也有人对此提出了疑问:既然是临期食品,会不会影响健康?
采写 | 燕玉涵
编辑 | 王琦璋
平时5元一瓶的柠檬茶10元可以买到5瓶,原价14元一盒的薯片18.9元4盒,曾经20元一包的芒果干如今到手也只需9.9元,这些令人疯狂心动的价格都来源于同一类商品——临期零食。
临期零食指的是“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为了避免浪费,这些食品会被打折出售,一般折扣在3-6折不等,性价比非常高。
但也有人对此提出了疑问:既然是临期食品,会不会影响健康,食用起来又是否安全?对于当下喜欢带着保温杯去蹦迪的养生青年们来说,这样的食品他们否乐意买账呢?
答案是肯定的,临期零食俘获了很多年轻人的心。
“保质期”和“临期”,
分别意味着什么
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用户购买及推荐意愿分析 数据来源:艾媒咨询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在其2020年对中国消费者的调查中,超过4成受访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并向身边的人推荐临期食品;而在临期食品消费群体中,26岁-35岁的占比为47.8%。
薅羊毛依然是当代年轻人最热衷的事儿。他们一边笑话着超市里抢打折鸡蛋的邻居大妈,一边乐此不疲地购买着超低价格的临期零食——实际上,这两件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那么问题来了:假设一袋薯片的保质期到这周五,那么这袋薯片在周五晚上24:00和周六凌晨的00:01分有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去年11月份开始,日本不少企业已经将赏味期限精确到“日”变为月份,以减轻人们对日期到来的担忧而造成食品浪费
在日本,食品有“赏味期限”一说,这意味着食品在赏味期限内食用可以保证食物的口感,但超过赏味期限也不代表食品就无法食用了。
照理来说,只要在保质期内的食品,食用起来是没有任何安全问题的。如果一件食品刚刚过保质期,是否就完全不能食用了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认为,保质期其实是一个界定法律责任的概念,也就是说,在保质期之内,食品的生产者要为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负责,但是如果消费者没有在限期内吃掉,过了保质期后再食用,再发生食品变质等问题厂家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而临期食品虽然被定义为临近保质期限,但也依然在商家承诺的食品安全期限内,食用起来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不同种类的临期食品,国家也有着严格的定义标准。即使是临期食品,距离保质期限一般都还有一段时间,国家工商总局也曾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要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一些超市还设有“临期食品专柜”。
如果在电商平台搜索临期食品,就会发现这样的店铺数量庞大。据某电商食品行业负责人彭鹏透露,淘宝上现在卖临期食品的店铺差不多近万家,过去一年约有200多万用户购买临期食品,以90后、大学生等年轻人为主。
电商平台上的限期促销
眼下甚至还衍生了专门售卖临期食品的电商平台,如甩甩卖、好食期等,这些App上的食品大多在4折、5折上下,同时还标注了剩余的保质期限。
“薅羊毛”是恒久不变的快乐源泉
正在读大二的小千是临期食品的“忠实粉丝”。一次偶然机会,她在便利店发现自己一直不舍得买的无添加鲜奶正在做特价,原价13元一瓶现在只需要5元,而打折的原因正是因为要临期了。
她想着晚上睡前和第二天早上各喝一瓶,即使临期也没有影响,当即买了两瓶,“这个价格平时一瓶都买不到,太划算了。”
那两瓶牛奶让小千打开了临期食品的大门。有时嘴馋了,小千就会专门搜一些临期零食,便宜又解馋,“买多了就发现,说是临期,其实距离保质期还有很久,比如饼干、蛋卷、薯片这种,一般都还剩好几个月的时间,我觉得这种临期零食吃起来完全没问题。”
小千最喜欢买的还是临期零食的盲盒大礼包,一般花10元能买到10种左右的零食,花18元则可能买到超过20种零食,“抽不起泡泡玛特,我还抽不起临期零食么!”小千将吃零食盲盒比作“神农尝百草”,好吃就回购,实在难吃的丢掉也不心疼。
豆瓣上还有一个“我爱临期食品”小组,小组简介中写着: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有超过72000多名“临食工”聚集在这里,分享美味临期零食和价格优惠的临期食品店铺。
两个月前,阿宇在逛豆瓣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小组。本来是随便点进来看看,没想到在看了几个帖子后,阿宇马上被种草了临期食品,“很多零食饮料基本半价就能买到,这种薅羊毛的快乐怎么能错过呢!”
在此之前,阿宇有时会一时兴起囤点自己喜欢的零食和饮料。他发现囤的饮料一般很快就会喝完,但零食却会放很久,常常想不起来吃,“与其把囤在家里的零食放成临期,还不如直接买临期的,本来就消耗快的饮料就更适合买临期了,省下来的钱吃顿火锅不香吗?”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凡勃伦效应,即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也就是人们开玩笑时常说的“不求最好,只求最贵。”
当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消费者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鉴别同类产品的好坏,这时价格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人们会不自觉地认为,价格高的商品品质应该好于价格低的商品。
而关于商品的定价和买卖,卖家中同样流传着一个趣谈:消费者真的难伺候,你把价格定的高,他们觉得产品贵,你要是把产品的价格定个很低,他们又觉得产品肯定质量不好。
图源:B站“人类观察所”
临期食品则化解了这一矛盾,因其价格降低清楚地写明了原因,即食品临近保质期,如果能接受就可以“占这个便宜”,不能接受就不必购买。对于像小千、阿宇这样的“临食工”来说,这样透明的消费反而让他们更放心。
安不安全,
关键是你在吃什么
有业内人士分析,临时食品市场之所以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还因为食品市场产能过剩。
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我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从8224亿元增长至1298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09%,预计在2021年可达14015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也导致大量的食品流入到临期食品行业,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也已经造就了一个新的“百亿市场”。
数据来源:Frost&Sullivan、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临期食品市场巨大,那么回到开头的问题,这类食品安全吗?长期吃临期食品是否影响健康?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作出了进一步解释,“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我们既考虑到口味品质,也考虑到食品安全责任,对于很多食品,尤其是长货架期的食品,保质期都是打有一定富余的。”
临期巧克力也成为不少人青睐的“囊中物”
真正能够界定健康与否的是你吃下去的食物。比如高油高盐的薯片,即便是刚出厂的,如果大量食用也很不健康;但如果是临期番茄罐头,罐头没有漏气,微生物没有超标,食用后依然可以给身体增加矿物质,反而是健康的。随着放置时间变长,番茄罐头的微生物含量会逐渐减少,刚出厂的新鲜番茄罐头营养价值肯定会更高一些,但临期番茄罐头的食品安全依然是有保障的。
范志红教授还特意强调,对于短保质期的产品,比如需要冷藏的巴氏奶,一旦过期后细菌增殖的风险比较大,虽然不是一定不能吃,但必须要仔细观察。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一项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达到13亿吨,相当于人类全年生产食物总量的大约三分之一,临期食品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利用各种方式努力减少食品资源浪费。在英国利兹,由慈善机构经营了一家“剩食超市”,进购当地其他超市的临期食品,并以很便宜的价格售卖。人们甚至可以不付钱,通过劳动来换取。日本的罗森便利店会把下架商品通过供应商的协助,处理成有机肥,分发给罗森合作的农户,用于农作物种植。
在南京市玄武区,蒋王庙社区内便开设了一家慈善超市,特定货架上摆放了临期的面包、紫菜、速冻包子等食品,有需要的居民可以免费领取。
图源:新华网
超市的墙上还专门贴了温馨提示:为保障您的健康,请您关注领取食品的保质期,在期限内食用。这个超市很受当地居民欢迎,社区居民姜女士就常常会来领取食品,因为有两个孩子,家中食品消耗快,领回去后很快就会吃完。
能够物尽其用、减少浪费固然是件好事,但临期食品的来源也是需要被重点监管的地方。有些商家会利用消费者“占便宜”的心理以次充好,或者将折扣标注得很低吸引消费者。
阿宇就发现,在某个专卖临期零食的app上,尽管显示折扣很低,但同样的食品与其他电商平台日期新鲜的价格几乎一样,实际并没有便宜,“这就需要自己分辨了,对于自己常买的零食价格心里比较有数,也会更容易分辨。”
贴心提示:减价虽好,也要保护身体
科学松鼠会成员、生物与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也建议,网购临期食品前需要仔细判断店铺是否可靠,大型商超里的临期食品基本都是因为物流或销售预估等原因而临期降价,相比之下会更有保障。
说说,
你最想淘到的临期食品是?
延伸阅读
“有广西人么,家里有水果档的,单纯想交个朋友”
我吃的不是广东荔枝,那是快乐星球!
你有好朋友是同事吗?可以交心的那种
从《第一炉香》到《繁花》,大导演都在文学翻拍上翻车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