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东引运河水环境质量改善,昔日的水清岸绿,正逐渐回归东莞人的生活中。东引运河焕发新面貌、全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全国第三、万里碧道在莞落地施工……这些成果凝聚着上千名东莞水务人的汗水和努力,彰显着东莞举全市之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
水环境持续改善带来的不仅是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更带来了正面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助力“湾区都市 品质东莞”建设迈上新台阶。南方+《运河新风貌》系列报道以东引运河治水为线索,深挖治水背后的故事,展示东莞治水成果和随之而来的正面效应,敬请垂注!
以往,东莞石排镇海仔河边的居民提起海仔河就要皱眉头,“又脏又臭,一到夏天河边的房子就闲置了,大家都搬出去住,因为蚊子实在太多。”居民曾先生说。
而现在,海仔河为之一变,河道沿岸游人如织,处处鸟语虫鸣。曾先生表示,居民们正慢慢回迁岸边,这里已经是避暑、晨间散步的好去处了。
海仔河整治前
海仔河整治后
决心整治河涌,为群众幸福“加码”
石排镇地势平坦,水动力不足,辖区内皆为内河,时间一长,河涌里杂草丛生,水体发黑发绿。最影响群众生活的是,茂密的杂草成了蚊虫的温床,一到夏天,附近居民哪怕用尽除蚊工具也难换来一夜安眠。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石排镇选取海仔河中心区(亿兆花园—公园南路段),投入约3800万元,开展重污染河涌整治工作,力求改善人居环境,为群众幸福“加码”。
“整治海仔河,我们用了一条‘截污、清淤、补水、护岸、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石排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钟声说。
在一系列的治污流程里,补水系统是石排独具特色的举措。
究竟石排的补水系统是怎样搭建的呢?首先,石排镇建有一个石洲莲池农业湿地公园(以下简称:公园),公园具有较强自净功能,净化后的水源清澈见底,石排通过管道将公园与海仔河连通,充分利用公园的蓄水功能使得公园与海仔河形成水位差进行“活水自流”,同时引进东引运河的水源补充至海仔河,接着以海仔河为中轴线,再分别对田边排渠、埔心排渠、文庙排渠以及福隆排渠等河涌进行补水,最后通过建设补水管道,连通独洲排渠、向西排渠以及海仔河,形成一个圈循环系统。
“将截污、清淤和补水结合在一起,就能有效地发挥水体的自净能力,然后我们再辅以生物净化,海仔河的水质得到了很大提升。”钟声说。
石排镇补水系统示意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仔河水质提升至V类水之后,石排还规划滨水景观,将水污染治理和休闲观光融为一体。
“现在政府在河边规划建设了绿道、廊亭,在河道里设置了喷泉,我们的生活环境大为改观。不仅是我们当地的居民,连附近镇区的居民也会来这里散步避暑。”曾先生说。
广泛铺开,石排谱写治水新篇章
在取得成功治理海仔河的经验后,石排镇探索出一条“截污、清淤、补水、护岸、生态修复”的治水思路,将之广泛应用于全镇河涌治理工作中。
在截污方面,石排共投入约18.3亿元,分四批次共建设约286公里污水管网,其中2015-2017批次截污次支管网18.29公里;2016-2018批次截污次支管网39.07公里,基本实现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为各村雨污分流改造提供有效支持。
其中,针对全镇718个入河排污口,石排通过截流、封堵、雨污分流等方式开展整治工作,同时溯源排查暗渠入河排污口,从源头解决污水直接入河。
现在,石排镇以海仔河综合整治为轴线,发展中心区生态景观带,潇湴湖-海仔湖沿线景观带便深受市民喜爱。
据了解,两湖通过种植木兰科乔木的木兰园连接,总面积 700 亩,沿湖建有一条全长约 6 公里的环湖滨水景观带,设有环湖绿道、人行道以及景观绿化,并保留原有的篮球场,新增康乐健身设施、广场、栈道、观赏亭、人工岛等,与红石山燕岭古采石场遗址公园一起形成一片湖光山色盛景。
潇湴湖-海仔湖沿线景观带
“石排在治理水污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河涌周边环境,大大提升了人居环境,打造出具有石排特色的水生态系统和旅游项目,形成了石排镇长效治水的根本方案。”钟声说。
【采写】唐卓 吴擒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