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徐丽泰:香港要做国内大循环“参与者”和国际循环“促成者”|百年大党寰宇对话

阅政观
+ 订阅

范徐丽泰:香港要做国内大循环“参与者”和国际循环“促成者”

人物小传

范徐丽泰于1945年生于上海,1949年随家迁居香港。是香港回归后首届立法会主席,履任长达11年。曾连续四届当选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并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近10年,多年来奔走于内地和香港政坛之间,是香港家喻户晓的建制派政治人物,获颁香港特区金紫荆星章和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范徐丽泰对香港教育发展贡献良多,早年曾在香港理工学院(现为香港理工大学)工作,并曾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教育统筹委员会主席。2016年,她牵头成立“励进教育中心”,推动香港青少年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国情。

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香港回归祖国24周年。24年前的这天,51岁的范徐丽泰梳着干练短发、戴着金边眼镜、身穿黑色套装,在香港回归的庆典上带领全体临时立法会议员宣誓就职,并连夜召开第一次立法会会议。此后,她曾三度当选香港立法会主席,带领立法会按照新的宪制秩序运转;2008年后,范徐丽泰转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至2018年任期届满。此后她将更多心力放在青年教育上,希望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全方位提升香港的国民教育,帮助香港年轻一代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

20多年来,范徐丽泰见证香港成长,也为香港和祖国发展竭心尽力。回首“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的24年,她感谢中央对香港的支持一如既往、从未消减,寄语香港要齐心协力谋发展,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机遇,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没有“一国两制”,香港资本市场不会这样活跃

南方日报:中国共产党是 “一国两制”事业的创立者、领导者、践行者和维护者。你认为,回归祖国24年来,“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取得哪些成就?

范徐丽泰:上世纪80年代,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允许在一国之内实行两种社会制度,让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4年来,“一国两制”下的香港经济保持繁荣。我们仍然是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交易所交易量蓬勃,源源不断有公司赴港上市,其中不乏中资企业。可以说,如果没有“一国两制”,香港资本市场不会像今天这样活跃。

同时,香港仍然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地区之一,在有关国际机构的排名中,香港的自由指数远高于美国。香港居民的生活方式保持不变,我们依法享有前所未有的广泛权利与自由。

我感受最深的是,24年来,中央对香港的支持一如既往、从未消减。尤其是近年来,在反中乱港势力的煽惑下,香港发生了非法“占中”事件、“修例风波”、“黑暴”事件等,严重践踏法治和社会秩序,严重破坏香港繁荣稳定,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幸运的是,中央及时出手,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筑牢了维护国家安全的防线;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堵塞制度漏洞,维护了“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香港迎来了由乱及治的重大转折,让“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有了更好的条件。我们要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平稳安定,接下来要齐心协力谋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难能可贵的发展机会

南方日报:你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的提出,对于发展和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有什么重要意义?

范徐丽泰:推进“一国两制”事业,必须推动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于香港来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发展机会。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广东9个城市与港澳一起发展,互补不足,才能实现互利共赢。我们必须要好好把握这个机遇,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40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很多香港商人选择到广东投资设厂。他们看中了广东的原材料、土地、劳动力优势,于是带着资金、技术和经验前去一起发展,获得成功。到了今天,这个道理依然适用,将来也是如此。一个人单打独斗,发展空间是有限的。怎么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保证产品有市场?答案是找到邻近地区之所长,弥补香港之不足。合则赢,分则败,道理其实很简单。

南方日报:粤港澳三地应如何进一步深化合作?香港应如何把握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

范徐丽泰: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近年来,香港与内地合作出现一些新趋势,更多走向高科技产业、高端服务业等。香港在基础科研方面具备优势,许多高校有不少最新且专业的研究成果,但受制土地短缺,难以在香港建厂房和生产线,这些研究成果无法迅速转化成产品。如果与广东加强合作就能搭建完整产业链,实现研究成果转化。

除此以外,香港的国际化环境、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吸引海外人才来港。我们应该不断招揽各地人才,让香港成为“人才之都”,为粤港澳大湾区汇聚人才。

国家“十四五”规划也为香港提供了清晰的发展路径,包括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必须要珍惜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把握机会,抓住发展空间,积极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参与者”和国际循环的“促成者”,一起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香港年轻一代应了解国家的真实情况

南方日报:你曾长年参与香港的教育事务,未来应该如何引导香港年轻一代增强国家观念、提升国民认同?

范徐丽泰:总体来说,我们要全方位提升香港的国民教育。要加强学生对国家历史、中华文化和国情的认识,深化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培养学生国家观念及国家安全意识。

有了解,才会有感情;有了感情,才会愿意为国家出力,为国家打拼。我们要让香港年轻一代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人,真正了解国家的真实情况。

提升国民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在香港有些幼儿园,会举行“迎国旗,奏国歌”的活动。这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做法,在美国的幼儿园也会这样做。我相信如果从小耳濡目染,学会升国旗、唱国歌,更有助于形成国民认同,提升对国家的归属感。

香港年轻一代了解国家的真实情况,不能仅靠媒体或网络,而是应该亲身实地去了解。特别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因为老师的言传身教,会给学生带来很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包括座谈会、教师培训课程、交流团等,为香港教师、青少年及社会人士提供有关宪法、基本法、香港国安法、中国历史、文化及国情等各方面的资讯。

提升香港的国民教育,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下学年起,特区政府会在学校内推进国情国安教育。在民间,我们会继续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令更多香港的年轻一代树立起对国家的正确认识,这也是确保“一国两制”可以行稳致远的关键。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以往在香港也比较少说。趁着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讲座,讲一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包括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面对多少困难、如何应对挑战、怎么赢得人民支持,以及带领中国进行现代化探索等等。

南方日报:香港青年群体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者、也是主要受益者之一。对于香港年轻人而言要如何把握好时代大机遇,更好实现个人发展?

范徐丽泰:香港年轻人需要有一颗好奇的心,有肯奋斗、肯拼搏的精神,还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如果我现在还年轻,回到大概20多岁的年纪,我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尽一切方法,去搜索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料。

我看到,最近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了“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在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均有业务的企业,聘请香港大学毕业生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另外,大湾区内地城市也出台了一些措施,帮助港澳青年在当地创业。粤港澳三地在文化上同根同源,港澳青年到广东发展,应该是比较容易适应的。再加上有三地政策的扶持,对于香港年轻人来说,处处都有机遇。当你对大湾区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遇到机会就可以尝试一下。有时候,不一定第一次尝试就能成功,但是只要全心全意去做,不断提升自己,不怕失败,一定会有成功的机会。

【出品】南方日报阅政观  GDToday

【记者】曾美玲 吴哲

【拍摄】徐烨灵 蔡肇宇

【剪辑】王俊涛 实习生 陈雅靖

【实习生】李晓 廖汇枫

【视频监制】曾强 王佳欣

【统筹】骆骁骅 黄应来 谢庆裕 赵晓娜

【策划】谢思佳 赵杨

编辑 王佳欣 刘渝
校对 符如瑜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