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空降”综艺,引万人泪奔!“我最大的痛苦就是演了孙悟空”

南都周刊
+ 订阅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14亿中国人心中却只有一个美猴王。”

作者 | 教育编辑部

来源 | 教育(ID:edu618)

我的妈呀……这次真的是“破防”了!

近日,六小龄童身披美猴王战袍,现身综艺节目《萌探》。

当86版电视剧《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响起,烟雾缭绕,时光倒转,那个熟悉的身形,让现场的一众明星连连惊呼,屏幕前的观众更是泪眼朦胧。

是的,大师兄真来了。

时隔35年,他的身形步法还是那么稳健,他还能把脚踢得老高,那套金箍棒耍得依然漂亮。

这就是经典的力量,他是几代人心里唯一的美猴王。

节目现场,杨迪感动落泪。

“小猴紫”杨紫更是发文表白:《西游记》教会我勇于面对挑战,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经典是怎么被塑造出来的?这个问题曾被问了很多次。从节目中的一个细节,或许能看出答案。

六小龄童老师刚做完动作,气都没喘匀,跟大家致歉,他要检查一下面具,他怕刚才动作太大,贴脸的面具开了影响了扮相。

他不止确认了面具,“萌探家族”离开后,舞金箍棒那段,他为了精益求精又舞了五六遍。让人不由得感叹老艺术家的品德和敬业,他是真的非常珍惜扮演“齐天大圣”这个角色。

这个角色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角落的一个重要符号。

在我们心目中,齐天大圣不老。但我们还能有幸在荧幕前,再看几次六小龄童扮孙大圣呢?

外国孩子有很多英雄

中国孩子就一个齐天大圣

有一次六小龄童去学校做演讲,一个孩子举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我未长大,不许你老。”

六小龄童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下来了。

在中国,恐怕只有这一部电视剧,几代人从小看到大,无论什么时候看,无论多大看,都津津有味,从不厌烦。

今天,年轻人看电视剧都是倍速播放,很难想象,在技术简陋的年代拍的这部86版《西游记》,却被几代人重复播放了4000多遍。

有一句话说得没错:“外国孩子有很多英雄,中国孩子只有一个齐天大圣。”

每个孩子都有大圣情结,那是对自由的向往,对正义的向往,对英雄的向往。

男孩把他当榜样,女孩把他当英雄,没有孙悟空的童年,不叫童年。

那个放了学,搬了小板凳坐在电视机前等着《西游记》开播的画面,好像还在昨天。

再后来,我们看动画版《西游记》,看周星驰版《大话西游》,看电影版《大圣归来》,听华晨宇的《齐天大圣》,《西游记》电视剧也被翻拍了N个版本……

但所有对“齐天大圣”的认知原点,都是86版的美猴王。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14亿中国人心中却只有一个美猴王。”

六小龄童当初也没意识到,每集90块钱,25集,花了6年时间,挣了2250块钱,他塑造的这个角色成了永恒的经典。

当初拍《西游记》时,还闹出一段争议新闻。有人举报,这个剧组去印度取景,这是在公费旅游啊。

当时专门派调查人员下到剧组,可查着查着,他们眼眶湿了:

想不到《西游记》为了省钱这么辛苦,这么拼命,全组只有一个摄影师,一台摄像机。

在《萌探》节目现场,六小龄童、马德华老师讲述了当时拍摄的细节:有三真三假。

石头、雪、龙宫都是人造的,是假的;

但真烧、真山、真飞行。

我们看到《大战红孩儿》时孙悟空、猪八戒被火烧身的情节,他们的身上是真火。

当时也可以找替身,但为了演出效果,他们决定自己上。

当时孙悟空飞行的所有环节,也都是腰上系一根很细的钢丝,真飞。

剧组经费有限,在飞行时,底下垫的纸箱根本不够,掉下来受伤是常有的事。

很多人不知道,拍戏时,六小龄童有600度近视、200度散光,不戴眼镜,看1米之外的东西都是虚的。

为了让自己的眼睛会演戏,他每天有空就凝视太阳,在黑暗中紧盯香头的光亮,用目光跟踪运动的乒乓球,最终才练就了“火眼金睛”。

为了演好猴子,杨洁导演甚至让剧组给他买了一只猴子,他天天带着。

六小龄童演了6年孙悟空,养了6年猴子。

现在的年轻演员,恐怕很难想象前辈是这样拍戏的。

现在一部25集的电视剧,两三个月就完成了,高科技手段多了,拍摄也更复杂了,但很难再造就经典。

这也正是为什么纵使猴王有千百个,观众却只愿为了六小龄童请愿上春晚。

2016年猴年央视春晚,六小龄童的节目被毙,网友集体在微博请愿,呼吁六小龄童登上春晚舞台,“要是他耍不动金箍棒了,就往那一站,我都爱看”。

还好,辽宁春晚把这个节目搬上了舞台。那一声“俺老孙来也”,不知让多少人起了鸡皮疙瘩。

一生都沉浸在“孙悟空”中,却不断被黑

六小龄童本名章金莱,生于猴王世家,本来他的人生道路是上大学、读硕士的。

当年他的二哥小六龄童,才是父亲指定的猴戏继承人,还得到过周总理的夸赞。

可是天妒英才,17岁的小六龄童不幸身患白血病。

六小龄童至今忘不了那个画面,哥哥将当时只有7岁的他叫到病床前:“金莱,我就要死了,你再也见不到我了。”

六小龄童哭着问哥哥,怎么才能见到他,哥哥说:“等你演成美猴王的那天,你就可以见到我了。”

自那以后,演好猴戏、传承好猴戏,成了六小龄童一生的使命。

那是家族的责任,也是对这门传统艺术的责任。

六小龄童说:“我最大的痛苦,就是我演了孙悟空,而我不是孙悟空。”

为了维护“美猴王”的形象、对“孙悟空”的理解,他几乎把自己变成了“愤青”。

他不同意 “孙悟空和白骨精谈恋爱”,不能容忍孙悟空变成一个痞子,本该降妖除魔,却与妖怪情意绵绵。

他不能容忍有剧本说师徒四人,喝了子母河的水之后生出孩子。

他反复矫正过多少次,横背着金箍棒的动作是错误的。

他并没有指名道姓是哪部剧、哪个演员,但网友直接联想到了周星驰。

他也给自己招来了满身的脏水,大量的污言秽语。

有次媒体采访他,问怎么评价李连杰演的孙悟空,六小龄童说很好啊。记者又问他,您认为怎么才能演好孙悟空,他说:“要演好孙悟空,要跟真猴子请教。”

第二天的报道出来,标题是:六小龄童让李连杰去养一只猴。

也有不少国内顶尖的电影公司请他再出演孙悟空,但他都放弃了,原因都一样:剧本让孙悟空谈恋爱。

他问:不谈恋爱,就不能拍孙悟空?

投资者们回复:我们很尊敬您,但市场很残酷。

在六小龄童心里,我们五千年文化并不缺少凄美的爱情故事,但猴王精神是拼搏进取、不屈不挠、永不言败,西游文化不论怎么变,它的精神和魂不能变。

然而,投资者们宁愿花2万块钱请六小龄童吃饭,也不肯投资2万块钱帮他拍他心中的孙悟空。

这还不是让六小龄童最痛苦的。

2015年,他去参加《开讲啦》的录制,一位初中生直言:“不喜欢《西游记》这样古老、已经过时了的作品。”一瞬间,六小龄童脸上露出受伤的表情。

他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让《西游记》和美猴王,在新时代的孩子心里失去分量。

他真的成了“斗战圣佛”。他去过1700多所学校,成了《西游记》、孙悟空的义务宣传员。

见到大学生跳楼,他就去演讲:“我讲了你们就不跳了,你们再大的难,有孙悟空压了五百年那个难大吗?”

他去孤儿院看望孩子们,安慰他们:“孙悟空也没有爸爸妈妈,他的妈妈是石头。”孩子们以为他就是孙悟空,哭了,老师们也哭了。

作为老一辈艺术家,你或许会觉得他落伍了、太固执。那是我们不懂那一代人的坚守。

我们把时间线拉长,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国粹,什么才是真正有分量的艺术,什么东西应该被保留下来,被后人一代代传下去。

哪怕你仍然不认可他,也请不要成为键盘侠,伤害这位老人。

请尊重一位老艺术家的固执。这个社会需要那么一些固执的人,守住一些东西,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用他们的理解,把孙悟空好好传承下去。

“戏比天大”的演员,才能塑造经典

身边有很多家长,让孩子了解《西游记》,只敢给孩子看86年这版,以及后来2000年由原班人马拍的《西游记》续集。

《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有太多《西游记》的版本,孙悟空形象不堪入目,甚至是毁三观。

剧本改编太大,不敢选;

让孙悟空谈恋爱迎合了年轻人的口味,但妈妈们避之不及;

有些版本里的女妖精,穿着暴露,台词露骨,尺度大得不敢直视;

还有些改编为了“标新立异”,不惜把美猴王、猪八戒变成“妖怪”。

是的,每个时代都该有每个时代的《西游记》、美猴王、孙大圣。

但为什么妈妈们不敢给孩子选新版《西游记》看?不只因为这些版本再难超越经典,也因为,难再有86版《西游记》剧组班底那批人,那样“奢侈”地投入:

他们可以花6年的时间,培养一个演员最细微的功底,可以请文学大家细抠剧本里的每一个字。

可以有那么一批无私且敬业的剧组人员,认真地揣摩创作艺术作品,保持艺术与商业的距离。

这些才是构成经典的重要要素。

《萌探》节目现场,黄子韬现场炫技,秀了一下侧空翻。

六小龄童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非常好,这个技巧很好,这个人物也有了,技巧也有了!

之后,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所有的演员的技巧,都是为人物服务的,艺在先,技在后,不能喧宾夺主,而要锦上添花!”

艺在先,技在后,潜心学习,修身养艺。

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的修养,几句话胜过千言万语!

六小龄童说,将来干不动了,就留起胡子,去吴承恩故居看门养老。

带上三样东西:一部《西游记》,一根金箍棒,还有一只猴子。

他痴情了一辈子“美猴王”,在中国,可能也只有他,演了一次孙悟空,也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孙悟空。

作者简介: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教育(ID:edu618),教育致力于为1~12岁儿童打造前沿、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通过解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跟进教育部政策,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