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百年 奋进清远|英德市东华镇:党建引领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南方+ 记者

行走在英德东华镇,600年古村规划打造成小桥流水式农村,突出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水乡文化的底蕴特色,留住最好的乡味乡愁;在队伍建设上,新一届“两委”干部162人,交叉任职率已达100%,平均年龄42岁;如今,全镇28个行政村级、28个村(居)民小组一级党支部全部完成规范化阵地建设,均配备有党群议事厅、儿童活动区、阅读区等功能区;而在东华红茶小镇,自2018年入选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形成一个以茶、茶文化、茶艺为脉络,覆盖旅游、社交、度假,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的专属红茶产业基地。

雅堂村在东华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热潮。

雅堂村在东华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热潮。

近年来,英德市东华镇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对乡村各项事业的引领能力,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战、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园城融合等工作,激发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

强头雁、强队伍、强阵地 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基层党组织书记是党的各项事业在基层有效开展的重要推手。2020年以来,东华镇共调整12名党总支部书记,从返村的优秀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村内优秀“两委”干部中经过考察、试岗等程序后,选拔出的“领头雁”队伍。新当选的支书们全部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平均年龄在38岁左右,既年轻肯干,又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带动能力强,成为乡村振兴各项事业在农村大地的有力推手。如鱼湾村党总支部书记刘厚芬结合当地实际,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与扶贫工作队共同打造“鱼湾夜校”,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

一支素质优良、作风正派的“两委”干部队伍,是落地落实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要务的重要保障。今年,东华镇以镇级换届为契机,瞄准打造“作战”能力过硬的“两委”干部队伍目标,早部署、早谋划,从年龄结构、学历、经验、组织能力等多个方面开展调研,最终通过选举,产生新一届“两委”干部队伍。新一届“两委”干部162人,交叉任职率已达100%,平均年龄42岁,高中以上学历118人,大专学历以上56人,为全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业注入新鲜血液。

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近年来,东华镇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为方向,在《英德市村(社区)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方案》的指引下,全镇28个行政村级、28个村(居)民小组一级党支部全部完成规范化阵地建设,均配备党群议事厅、儿童活动区、阅读区等功能区,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真正起到了服务群众、凝聚党员的积极作用。其中,新建设完成的双寨村党总支部按清远市星级服务中心标准打造、塘下村党总支部按英德市星级服务中心标准改造,在全镇内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掀美丽乡村建设热潮 全镇累计建成292条干净整洁村

“荒地变公园”“600年古村规划打造成小桥流水式农村,留住最好的乡味乡愁”“旧墙翻新,街头巷尾的墙画,简洁明了,赏心悦目”……2019年,广东省古村落授牌,英德有11个村入选,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东华镇雅堂村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雅堂村在东华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热潮。在这过程中,雅堂村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并立足本村实际,保留古村落脉络,突出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水乡文化的底蕴特色,打造小桥流水式农村,留住最好的乡味乡愁。

雅堂村还借力扶贫工作队,量身编制《雅堂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及人文、产业、生态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以“红色文化、古色文化、绿色文化”为发展定位,留住最好的乡味乡愁。严格控制节约设计成本,已修建东江纵队雅堂旧址史料展室,对四点金古建筑和古民居进行修缮保护,以“大美雅堂,畅游雅堂”为品牌,打造“一村一品”发展乡村旅游项目,迈出了乡村振兴第一步。

雅堂村的转变是东华镇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截至2020年,东华镇完成372条自然村的“三清三拆三整治”整治工作,完成率100%。成功创建雅堂村大墩片、蒲岭村铺头组、同乐村李屋组、汶潭村汶潭组为清远市“特色村”。累计建成292条干净整洁村,其中省定贫困村92条自然村完成验收。雅堂、双寨村已全面建立起美丽乡村长效管护机制,发挥以点带面作示范、建管并重促长效作用,逐步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让人民群众看到、体会到实实在在的管护效果。

因地制宜因户施策 打造多元化扶贫品牌项目

每天晚上,东华镇双寨村村民徐会先都会来到村中清远麻鸡良种繁育基地的鸡毛孵化大棚里开启保温灯,确保鸡苗的成活率。“鸡苗非常怕冷,必须保持一定的温度。”徐会先曾是村中的一名贫困户,因左手残疾不能外出打工,夫妻两人只能在家耕几亩地,家中两个小孩还在读书,生活捉襟见肘。

2019年,在双寨村“两委”的帮助下,徐会先夫妻两人来到清远麻鸡良种繁育基地工作,成为“上班族”。“一开始不熟悉工作,还有点困难,现在技术摸透就上手了。”如今,徐会先夫妻两人每月可获得7000元左右的工资,小儿子也即将大学毕业,生活开始有盼头。

双寨村通过打造清远麻鸡良种繁育基地,2020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陈咏怀 摄

双寨村通过打造清远麻鸡良种繁育基地,2020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陈咏怀 摄

双寨村党总支部书记朱光醒表示,列为省定贫困村之前,双寨村集体经济薄弱,每年仅靠出租旧小学、旧村委地块产生2300元的租金收入,村级组织运转较为困难,民生公共投入“无米下锅”。

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在东华镇党委政府的指导支持下,双寨村发挥帮扶单位优势,投入275万元,发展主导产业项目清远麻鸡良种繁育基地。该项目一期投资500万元,规划年出栏清远麻鸡10万只,年产种鸡蛋约1000万枚,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项目于2020年1月正式投产,目前运营顺畅,2020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约15万元。项目就近安排了15名村民就业,并优先安排了4名勤恳的脱贫户劳动力就业。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东华镇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引导各贫困村根据自身地理、产业、历史文化等特色,打造多元的扶贫品牌产业。

如鱼湾村借力扶贫工作队,按照“综合讲堂提素质、红色讲堂传基因、技能学历育人才”的工作思路,打造“鱼湾夜校”,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目前,鱼湾村累计有700多名村民参加了鱼湾夜校的技能培训,有30名村民在夜校获得了大专学历,还有10多人取得了育婴师、电工等技能证书。村民技能提升了,村里的产业发展也开启了“加速度”,菇厂、养鸡基地等产业先后发展起来,并继续向扩大产业的路子发展。

九郎村结合自身自然资源优越的优势,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指导下,成立了九郎种养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种植荷兰豆、茶叶、苦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产品,发动当地村民参与种植,并予以保底价格回收。

东华镇与英德泰隆村镇银行合作,通过“党建+金融”项目为当地村民提供有力的金融服务支持,银行根据村民的征信、劳动力、生产经营等情况,以相匹配额度的资金支持,帮扶了400多户群众,这两年累计贷款2亿元,极大地帮助东华镇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目前,全镇1670户425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脱贫,8条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率和退出率均达100%。此外,东华镇还通过资产入股分红、贫困户分散种养、光伏发电等方式,开展扶贫项目共300多项,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更足。

聚焦农业产业发展 推动各行政村培育特色产业

农业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基石。近年来,东华镇聚焦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着力研究有效制度供给,均衡利益分配,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开拓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同发展、均衡发展。

一方面,该镇加大土地整治整合,保质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加大农业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夯实农业生产设施基础,延伸农业产业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目前,完成2.7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并通过市级初级验收,完成2021年度1.7万亩高标农田建设任务的规划和招投标前期工作。

另一方面,加快“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力争在每个行政村培育一项特色产业,引领带动全镇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创业致富,依托红茶等特色农业,打造更多“茶罐子”“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基地。如东华镇蔬菜种植、肉鸽、食用菌共3个项目入选英德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主导产业聚焦。

此外,东华镇还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全镇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和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示范作用,发展扩大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发展了206家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51个。

东华红茶小镇入选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曾亮超 摄

东华红茶小镇入选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曾亮超 摄

2018年,东华红茶小镇入选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该项目总投资17亿元,占地面积约9000多亩,由东华镇人民政府主导,英德八百秀才茶业有限公司负责创建和经营。

项目将通过构建红茶交易中心、红茶研究院、创业中心及全过程物流中心四大服务平台,吸引上下游企业、电商及物流公司、科研院所等入驻,形成一个以茶、茶文化、茶艺为脉络,覆盖旅游、社交、度假,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的专属红茶产业基地。

目前,东华红茶小镇被广东省发改委纳入“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承办了“2020年第二届中国·英德红茶头采节”“全省农业重大建设项目集中启动与推进会”等多个重大活动,特色小镇知名度、影响力稳步提升。

声音

东华镇党委书记陈斌:

打造“宜工、宜商、宜学、

宜居、宜乐”的现代化新城

东华镇党委书记陈斌表示,近年来,东华镇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农业产业优势发挥不明显、农业人才资源匮乏、科技支撑相对落后、资金瓶颈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等问题。

下一步,东华镇党委政府将坚持规划先行,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有序推进。充分立足东华镇实际,尽快编制全镇乡村产业振兴规划。鼓励农户在平等自愿基础上通过组织专业协会,有效降低品牌经营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知名度。依托东华红茶小镇、东南亚风情园、鱼湾苏维埃旧址等项目,打造集生态旅游、休闲农业于一体的旅游产业。

坚持引进农业人才、科技创新,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鼓励、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返乡。引进优秀农业人才,开展农技培训,做好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网络交流等跟踪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村一品”示范村。学习先进经验,力争在每个行政村培育一项特色产业,引领带动全镇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创业致富。

合理利用财政扶持资金,确保资金投入取得实效。统筹安排各类功能互补、用途衔接的涉农资金,实现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深化“政银担”合作,探索建立面向“三农”的担保贷款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农业综合保险试点,提高保险业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能力。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加大路网建设,完善乡村桥梁建设及农村道路硬底化建设;完成两个以上集中污水处理厂及鱼湾、大镇、黄陂旧城改造工程建设;提升教育服务水平,盘活新东华中学,与名校合作办学,提升教学教育水平;完善英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水平,着力打造辐射英东片区医疗高地;加强华侨农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和提升归侨侨眷生活水平;完善文化体育设施配套,以东华公园广场及省级综合文化站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打造“宜工、宜商、宜学、宜居、宜乐”的现代化新城。

特写

工农互补

推动园城同频共振

工业发展是时代需要,乡村振兴是大势所趋。东华镇在统筹谋划工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既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上的融合,也推进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上的融合。

东华镇是英德高新区(清远华侨工业园)所在地,也是英德市工业发展主阵地。目前高新区共引进项目约300个,约提供就业岗位4万个。202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约158.3亿元,工业增加值约24.7亿元,是英德市委、市政府实施“一场一区两地”战略、振兴英德实体经济、打造清远工业发展主战场的重要发展平台。

东华镇按照“产城融合、园城共建”发展思路,全力做好服务园区工作,配合打造“高、新、尖”发展平台,实现了工业发展提档进位。

东华镇按照“产城融合、园城共建”发展思路,全力做好服务园区工作,配合打造“高、新、尖”发展平台,实现了工业发展提档进位。

近年来,东华镇按照“产城融合、园城共建”发展思路,抢抓清华园晋升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机遇,全力做好服务园区工作,不断集聚产业创新创业资源,配合打造“高、新、尖”发展平台,实现了工业发展提档进位,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东华镇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园区项目征地拆迁,配合园区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全力化解涉企民事纠纷以及劳动纠纷;下功夫推进万洋、广晟、大鼎、真源等一批项目的征地拆迁补偿,确保项目推进进度。

同时,聚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园区及镇区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和生活配套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入驻企业及项目提供了更大公共空间和发展空间。近年来,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联动、上下游企业聚集、具有竞争优势的新材料、新能源、机械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成为全市技术创新活跃、产业特色突出的重要基地,提升了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为乡村振兴发展夯实经济基础,并以产业带动农村人口稳定及扩大就业。

英德八百秀才茶业有限公司位于东华镇黄华社区,是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该公司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东华镇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落户企业越来越多,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今从公司出发十余分钟便可上高速,畅通大江南北。另外,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也拉动了茶叶的销售,助推乡村振兴。”该负责人介绍,八百秀才通过“龙头企业+创新基地+农户”的模式,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820个,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记者】陈咏怀

【通讯员】黄梓良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余燕欢 林伟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