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至7月2日为珠海中考志愿填报时间。6月29日,珠海市教育局发布了珠海中考志愿填报方法、要求和提醒,并汇编了20个问答,供学校、考生、家长参考(志愿填报5点提醒、20个一问一答附后)。
填报好中考志愿的前提是考生需合理估算中考成绩,同时比较了解心仪学校。受疫情影响,今年珠海高中阶段学校几乎都没举办面向公众开放的校园开放日。对此,南方日报、南方+特别策划2021珠海中考招生咨询会暨高中特色办学线上推介会,邀请多所高中教务负责人做客南方+直播间,在线推介学校特色,回答网友疑问。
2021珠海中考招生咨询会。
8所高中学校参加招生咨询会
珠海一中
视频版:2021年珠海中考招生咨询会(珠海一中专场)
干货梳理文字版:如何分班?学生手机怎么管?你最关心的珠海一中问题都在这
珠海二中
干货梳理文字版:珠海二中将按中考成绩设立创新实验班,体育课采取选项教学
斗门一中
干货梳理文字版:准备报斗门一中的小伙伴,这些干货须提前知
广东实验中学珠海金湾学校
干货梳理文字版:晒干货 | 省实珠海金湾学校南山班、格致班名师带,入学无分班考试
珠海一中附属实验学校
干货梳理文字版:珠海一附:中考优秀者最高拿全额奖学金,国际部自主单招入学
珠海女子中学
文字版:珠海女中:2021年招生计划出炉
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市教育局发布中考志愿填报5点提醒
一、加强理想教育,客观面对考试升学
家长在指导子女填报志愿时,应着眼于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成才观,不应局限于某一所、某一类学校,可结合考生自身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综合考虑,报考适合自己的学校。
二、选择合适的学校
家长要客观评价子女的成绩,不要低估,更不要高估。合理分配,挑选符合子女自身条件的学校,摒弃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行为。
三、尊重子女的意见
听取子女意见,尊重子女的选择,不能包填志愿,否则容易造成录取后而不愿报到或报到后不努力学习的被动局面。
四、考虑成绩和特长
对符合子女条件和实际需要的志愿要鼓励子女报考,不要被片面的某些热门学校或热门专业所束缚,要多从有利于子女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
五、尽量多报志愿
珍惜权利、多报志愿,不同批次、不同类别的志愿都要填报,谨防做出仅报考一个批次、一个志愿的情况,以免志愿填报过高、过少,导致落选。
按所报志愿录取后,未按规定报到注册的考生,将取消录取资格。
20个志愿填报一问一答
问1:考生什么时间、通过什么方式填报志愿?
答:考生填报志愿时间为6月30日—7月2日。全市统一实行网上填报志愿,考生凭个人账号与密码登录珠海市中考管理系统填报志愿。考生和监护人须妥善保管个人账号与密码,在珠海市中考管理系统准确录入志愿信息,并对其准确性和安全性负责。
志愿填报具体时间安排:6月30日上午9:00开放志愿填报系统;7月1日下午5:30关闭学生端自主招生志愿填报;7月2日下午5:30关闭学生端其他志愿填报。
问2:自主招生志愿如何填报?
答:参加自主招生网上报名且通过自主招生学校报名审核的考生(具体以各招生学校公布名单为准),需于6月30日—7月1日在中考管理系统填报相应招生学校的自主招生志愿。考生最多可填报3个自主招生志愿。
以下几点请考生知晓:未填报自主招生志愿的,不予参加现场考查和录取。填报自主招生志愿但未被录取的,可继续参加中考其他批次录取。填报自主招生志愿且被录取的,不再参加中考其他批次录取。
问3:自主招生志愿需要书面签字确认吗?
答:不需要。在提交自主招生志愿时,系统将向考生报名时所留联系人的手机发送短信验证码,进行确认(自主招生志愿,不再书面签字确认)。请考生家长或监护人保持手机畅通。短信格式为:【珠海市中考管理系统】尊敬的中考考生李某某(考生号170200***),您正在进行中考自主招生志愿确认,验证码为130***,请在5分钟内填写验证码并提交自主招生志愿进行确认。如非本人操作,请尽快登陆中考管理系统修改密码。
问4:普通高中学校志愿如何填报?
答:考生可在“第一批”处填报普通高中学校志愿。其中,第1至第4志愿为统招生志愿,考生可以从市一中、市二中、斗门一中、市实验中学、北师大附中、市一中平沙校区、省实金湾学校、华师附中8所学校里选报4所(简称“8选4”);第5至第7志愿为指标生志愿,具有指标生资格的考生从已选报的上述招生学校中最多勾选3所学校作为指标生志愿。
具有指标生资格的考生必须勾选指标生志愿,录取时才有机会录取到对应学校的指标生。未勾选指标生志愿的考生,不能录取到相应学校的指标生。
问5:有区域招生计划的学校,考生如何填报?
答:面向区域招生的志愿,系统自动派生志愿。具体为:
具备金湾区户籍、学籍的考生和具备金湾区学籍且符合报考公办普通高中条件的随迁子女考生填报广东实验中学金湾学校志愿后,系统自动派生该校面向金湾区招生的志愿;
具备斗门区户籍、学籍的考生和具备斗门区学籍且符合报考公办普通高中条件的随迁子女考生填报斗门一中志愿后,系统自动派生该校面向斗门区招生的志愿;
具备原高栏港区户籍、学籍的考生和具备原高栏港区学籍且符合报考公办普通高中条件的随迁子女考生填报市一中平沙校区志愿后,系统自动派生市一中平沙校区面向原高栏港区招生的志愿。
问6:填报第8至第10志愿,有何要求?
答:第8至第10志愿限填报招生范围与考生户籍、学籍相对应的普通高中学校。具体为:
具有香洲区、高新区、横琴新区户籍、学籍的考生,可以填报市三中、市四中、田家炳中学和全市民办普通高中;
具有金湾区(含原高栏港区)户籍、学籍的考生,可以填报田家炳中学和全市民办普通高中;
具有斗门区户籍、学籍的考生,可以填报和风中学、田家炳中学和全市民办普通高中;
具备斗门区、金湾区(含原高栏港区)户籍与学籍的考生填报田家炳中学志愿后,系统自动派生田家炳中学面向斗门区、金湾区(含原高栏港区)招生的志愿;
如考生户籍与学籍不对应,珠海户籍考生按户籍对应学校报考;随迁子女考生按学籍对应学校报考。
问7:市三中与和风中学的指标生志愿如何填报?
答:具有指标生资格的考生,系统将在其所填报的市三中或和风中学的统招志愿后,自动派生出相应的指标生志愿。
问8:如何填报中等职业学校的“三二分段”专业志愿?
答:考生可在“第二批”(中职(含技工)学校),填报6个志愿。每个志愿可填报8个专业,其中,第1至第4填报“三二分段”或五年制高级技工专业。
问9:已填报“三二分段”专业,还可以继续填报其他专业吗?
答:可以。考生可在“第二批”(中职(含技工)学校)填报6个志愿。每个志愿可填报8个专业,其中,第5至8填报普通类专业;无“三二分段”或五年制高级技工专业的志愿学校,可全部填报普通类专业。
问10:为什么有的考生报不了指标生志愿或公办普通高中?
答:珠海市普通高中学校志愿填报,对考生有相应资格要求。考生遇到无法报考时,请先对照检查自身相应报考条件。具体包括:
(1)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不合格的考生不得报考公办普通高中;
(2)等级性考试科目—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均达到C级以上(含C级)方可被普通高中(含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录取;
(3)珠海户籍往届生—不得报考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4)非珠海户籍往届生不得报考普通高中;
(5)物理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操作、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为合格性考试科目,不合格者不得被普通高中录取;
(6)随迁子女考生须具备报考公办普通高中资格方可填报公办普通高中志愿;
(7)具有指标生资格的考生才能填报或派生已报考学校的指标生志愿。
考生的具体资格信息,以市教育局集中公布和珠海中考管理系统上采集的信息为准。
问11:各学校录取规则是怎么样的?
答:各学校录取,分数优先,不分志愿主次,只按志愿顺序。第一,自主招生批录取;第二,普通高中统招生及指标生录取;第三,中职学校录取。
问12:第5—7指标生志愿,是如何录取的?
答:第5—7指标生志愿的录取,不是按第5—7的志愿顺序录取,而是跟随相应学校的统招生志愿(1—4志愿)同步录取。
例:考生第1、2志愿分别填报市一中、市二中,并且勾选了两所学校指标生志愿(分别作为第5和第6志愿),该生录取顺序为:市一中统招、市一中指标、市二中统招、市二中指标。
问13:中职“三二分段”专业是如何录取的?
答:考生在须达到已录取至某中职学校的前提,具体“三二分段”专业的录取,由招生学校按照分数优先、遵从志愿的原则统筹确定具体专业录取名单。对于只填报“三二分段”专业、没有填报普通专业的考生,达到学校投档线、未达到“三二分段”专业类投档线的,将由学校根据情况录取到普通专业。
问14:中职非“三二分段”专业是如何录取的?
答:非“三二分段”专业的录取,由招生学校根据考生成绩、结合考生志愿进行安排。
问15:各校录取,遇到同分考生如何处理?
答:同分处理办法。若招生计划数末几位考生总分相同,则采用同分同录取的原则,即考生分数与志愿均相同,则被同一学校一并录取。
问16:考生成绩达到A校分数线,未填报A校志愿,可以调剂录取到A校吗?
答:不能调剂录取到A校。
问17:考生成绩达到A校分数线、未达到B校分数线,志愿填报时,B校在A校前面,那么考生会落选吗?
答:不会落选。会录取到A校。
问18:考生成绩同时达到A校、 B校分数线,志愿填报时B校在A校前面,可否录取到A校?
答:不能录取到A校。只能录取到B校。
问19:如何识别学校是公办还是民办?
答:可在中考志愿填报系统和《珠海市2021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报考指南》中查看,学校名称后备注“民办”的属民办学校。考生及家长需要留意:报考民办学校前,务必要了解清楚学校收费情况(详见报考指南或咨询招生学校),根据家庭经济条件合理填报学校;志愿信息确认后不能更改。
问20:志愿填报后,如何确认自己的填报情况?
答:7月3—4日为志愿填报确认时间,考生及家长须对本人的志愿填报表进行详细检查,并签字确认。
本提醒及问答,解释权归珠海市教育局。
【策划】李俊
【记者】冉小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