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梓佩
网络上经常出现的yyds是什么意思?答案是“永远滴神”。最近,有博主吐槽网络热词,“每次我看到yyds,总感觉它说的是爷爷得死”。一时间,“你们那好好说中文得判几年”的话题引发热议。
怎样才算好好说中文呢?说起来,一些学者曾对“英式中文”作出了批评——比如这句话,根据余光中先生的观点,中式表述是“一些学者曾批评了‘英式中文’”。
不过目前网友还没有讨论到行文层面,只是对个别字词感到迷惑:awsl是啥?zqsg又是啥?“啊我死了”“真情实感”又不是敏感词,为啥要用拼音缩写?如果用拼音联想,nbcs是拿不出手的意思?不,是英语“nobody cares”(没人在乎)的缩写。听不懂,想不到,绕不开,越看越烦,遂觉交流受到限制,语言遭遇侵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一种表达能流行起来,意味着还有很多人能够理解,而且乐于使用。撇开便捷、有趣等理由,(来回切换中英文输入法,把汉语用拼音打出来,总是更加便捷有趣吗?)网络热词有“暗号”功能。人们将自己的意思打码,以便筛查同类:你是5G冲浪选手吗?你懂我的意思吗?
当暗号被解码并回应,双方能体验找到伙伴的愉悦。使用某类流行语,也就成了对某种身份认同的实践,体现“我是年轻人”“我熟悉娱乐圈”“我擅长打游戏”等。从“网络热词阻碍正常沟通”的角度批评流行语,反而证明了流行语的成功——人家这样讲话,本来就不是为了和不懂这些内容的人沟通。
“不好好说话”的现象在其他文化中也很常见。一些英语国家的年轻人喜欢在单词里用数字代替同音字母,比如用b4代替before;巴黎郊区流行使用“verlan”,把正常的法语单词音节颠倒着说,构成一个新的单词,verlan这个词便是l’envers(意为“反面”)的颠倒。这被认为是年轻人或者移民群体的身份标志。部分verlan已经被法语词典收录。
我们倒不至于把“绝绝子”“无语子”收录进词典,但可以更包容地看待这种文化现象。
因为语言有很强的自净能力。曾经很火的“火星文”,现在已经不太常见,一度流行的“××体”,时过境迁再用起来就会显得落伍,对“语言污染”的讨论未尝不是一个轮回。以前有人问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怎么看待火星文玷污汉字,老爷子说瞎掰,过五十年留下的就进字典,没了的就没了。yyds能撑多久,不妨拭目以待。
所以,某一刻赶在网络冲浪最前沿,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过去热衷于用火星文的人,也许关注点早已转移到网络流行语之外。不熟悉网络热词,也没必要抱怨自己被时代抛弃,有两条路可选。
一是尝试理解,这也是了解年轻人、跟上时代步伐的切入口。二是静观其变,等时间淘洗出有价值的语言,再掌握也不迟。要是两条路都不选,却打着捍卫文化的旗号生闷气,其实没什么意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