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淡水祖庙,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订阅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

都有一个关于老街的情怀

在惠州惠阳

淡水老城有着很多惠阳人珍贵的记忆

这里的街道、这里的建筑、这里的人情味

是属于每个人情怀深处的印记

今天的老街故事

带大家一起去逛逛

淡水祖庙

淡水祖庙传说

淡水祖庙位于淡水老城中的祖庙街。传说从宋朝末年起,淡水就居住着詹、戴、李三大姓。古时候人们相信风水,三大姓都认为这是块风水宝地,因此纠纷不断,引起社会秩序很不安定。后来县官判由三大姓在该地共同修筑一座庙,祭拜民间流传的关帝,名为忠义庙。三大姓从此忠诚相待,讲道义,不相争,平安度日。果然,忠义庙建成后,三大姓再也不为争这块地方而相互侵扰,百姓的生活得到安宁。但忠义庙何时改称协天宫,已不得而知。

祖庙历来香火旺盛

据祖庙门廊处石碑记载:祖庙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清道光五年(1825)重修。“文革”期间,祖庙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1988年,按照清代形制对祖庙进行修复,1996年再次重修,1999年重建。祖庙由主殿、侧殿、凉亭、广场、外墙、文化广场等组成。祖庙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进出祖庙由“礼门”和“履泰”两扇门。礼门意指君子循行的礼仪之道,履泰则暗合出入平安之意。主殿坐北向南,总面宽8米,总进深16米,占地面积128平方米。建筑为二进三开间,硬山顶,青琉璃瓦铺盖,滴水剪边,屋顶置放“双龙戏珠”陶塑。一进前廊中间立有两根大理石柱,大门上方嵌有“协天宫”的匾额,两侧有一幅弘扬关公忠肝义胆的石刻对联:“忠心贯日;义气干云”。后廊中间置放香炉,左侧摆放钟鼓;二进明间置神龛,供奉关帝。神龛两侧有一幅木刻对联:“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关帝左边的神龛供奉着五谷爷、太岁爷、地主爷,神龛两侧有木刻对联:“五谷丰盛千家乐;太岁平和百姓康”。关帝右边的神龛供奉着大王爷、二王爷、三王爷,神龛上面刻有“威灵显赫”四字,两边有一幅对联:“三王威德惩邪恶;古圣慈恩保善良”。

殿堂内神像庄严肃穆,香火缭绕。两边的墙上有龙凤、山水、花鸟、二十四孝图、八仙过海、三顾茅庐等壁画。两进之间有天井相隔,天井两边有过廊,位于右边的过廊开一拱门通向侧殿,侧殿供奉天后等神像。每年正月十二,祖庙就会迎来热闹的“进香日”。这一天,成千上万的淡水及周边的人涌向祖庙,在此点燃一柱香火带回家,意为香火不断,代代相接。

祖庙发展历程

主殿外面有开阔的广场,在民国时期,这里是聚会和搭台演戏的地方。1938年12月10日,中共惠宝工委书记、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曾生与周伯明等主要领导一起,在祖庙广场召开了成立抗日民主政权的群众大会,选举产生了“惠阳县第二区行政委员会”,严尚民为主任,办公地点就设在祖庙右侧的一排砖木结构的平房里。解放后,这里先后用作惠阳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祖庙周围原来阿妈宫、谭公庙,现在都不存在。

2004年8月,祖庙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惠阳宝贵的文化历史资源,它的维护、开发工作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日益重视和支持。2012年,拆除了惠阳县第二区行政委员会旧址等破旧建筑,修建祖庙文化广场。在修建过程中,挖出了深埋于地下、青麻石刻、落款为“四邻绅士同立”的“谭仙古庙”匾额,现被安置在祖庙广场入口处的大榕树一侧。

新建的祖庙文化广场依托参天古树,巧妙布置了照壁、六角亭、花架、拱桥、放生池等园林景点。它与祖庙连为一体,体现出庙宇文化和岭南民俗文化,现在祖庙文化广场成为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一处“百姓欢乐舞台”演出的好场所。淡水祖庙这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瑰宝,在新的时代,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