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华大智造售后部门的实习生,刘海怡比多数人都更早了解到“5.21疫情”。“深圳急需用于核酸检测的火眼实验室,能帮忙的就来报名!”看见群里的号召,刘海怡没多想就报了名,急匆匆加入了项目当中,加入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火眼实验室搭建框架。
刘海怡的体能并不算好,去玩“密室逃脱”就算是平日里最剧烈的“运动”了,但算起来消耗更多的也是“脑力”而非“体力”。火眼实验室的每套实验舱有200多平米,仅搭建骨架就需要二三十个人的参与,而且其所用物料较为复杂,包括横杆、支撑、门等等。参与搭建的第一天,刘海怡工作到凌晨两点,微信步数显示超过了3万。“第一天就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体能极限。”刘海怡说。
挑战不仅是体能上的。由于情况紧急、时间紧迫,不少熟悉工程的工人在外地驰援,不能及时赶回,现场的工作需要更多的沟通和磨合。工作细节需要协调,沟通需要耐心,坚持高强度的工作需要毅力……“肯定有困难,但是我能感到当时所有的人都只有一个念头——‘快速搭建’,因为快一点搭建好,就可以快一点进行检测,疫情就能够早一点得到控制。”
参与搭建火眼实验室并在其中工作让刘海怡收获了许多感动。“我们的工程师连续驰援六安、佛山、深圳,白天在火眼,夜里就处理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我们做到了。”刘海怡说,“疫情让我感受到‘普通人的力量’。”
刘海怡1999年出生,作为“95后”的尾巴,她并不认为自己是他人眼中的“后浪”。“我眼中的‘后浪’,嘴上说着不想努力想休息,但是搞起学习和工作都很积极。”刘海怡说,“这只是我们纾解压力的方式,是与功利和世故对抗的姿态。我身边的每一位后浪,都在努力寻找自我价值与意义。”
采写:南都记者 谢宇野
撰文:袁冰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