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对话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隋广军:坚持党建引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广东教育头条
+ 订阅

日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办首场云山“同行工作室”交流分享会,9名“双带头人”代表、2名基层党委书记代表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以及教师党支部建设交流经验做法。

“自成立之初,广外就是我们党为了国际合作、国际交流的需要所建立的学校。广外成立的初心就是培养联通中外的优秀人才,其中最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品格素质、理想信念。”广外党委书记隋广军称,广外将坚持以党建引领办学,引导全体师生永葆中国底色,拓展海外视野,做强国际传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越是国际化办学越要坚持党的领导

南方日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您在广外工作多年,如何理解这句话?

隋广军广外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特别是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不断恪守和深化的一个核心共识,即“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

学校党委旗帜鲜明地提出“越是国际化办学,越要坚持党的领导,越要强化政治引领”,努力提升治校办学的能力水平,坚定引领全校教职员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

云山学生勤工助学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云山学生勤工助学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南方日报:在具体工作中,如何体现党的引领?

隋广军近年来,学校谋划实施以卓越党建引领事业内涵式发展“六大卓越工程”,统筹推进“十三五”规划实施和“十四五”规划编制,深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圆满完成“冲补强”提升计划目标任务。去年,学校进驻中新知识城,形成“一校四区”办学新格局。在这些重大项目、重要工程、重点任务中,学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引导师生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两次修订学校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着力以深化基层党建创新培育时代新人,云山学生勤工助学党支部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党建“双创”工作,培育“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研究基地落户广外。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内涵式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党建水平,是学校党委多年来倡导力行的。在国家实行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中,广外有3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数量在全国外贸类院校中排名第一,全国外语类院校中并列第一,广东省属高校中位居第一。

南方日报党史学习教育和新思想传播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广外如何落实,怎样创新?

隋广军学校开展一轮宣讲、举办一场大会、共读一本经典、打造一组活动、重走一段路程、组织一次研讨、撰写一篇心得“七个一”活动,高质量高标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创新党委中心组学习方式,将学习会搬到革命遗址召开;成立“百年党史宣讲团”“五老宣讲团”等队伍,深入学校各基层单位开展党史专题宣讲,实现宣讲对象覆盖全校师生。

新思想传播方面,学校成立新时代经济思想教学研究中心、新时代外交思想教学研究中心、新时代法治思想教学研究中心等“三大中心”,汇聚学校最强最精干的教师队伍,承担思政课程相关内容与专题教学。

书记“思政第一课”开讲。

书记“思政第一课”开讲。

南方日报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关键,广外如何打造思政“金课”?

隋广军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各环节,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建成首批10门“当代中国”系列全英课程等一批具有广外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涵盖中国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生动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

同时,学校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努力打造思政金课名师;落实书记校长“第一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宣讲团作用;创新举措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专职思政课教师,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出台师德师风建设办法。成立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立项建设15项研究生课程思政项目,基本覆盖各一级学科。

广外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南方日报广外的校史中,有哪些让您特别印象深刻的红色故事?

隋广军:1964年3月,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共广东省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广州创办一所高等外语院校,以适应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对外语人才的需要。1965年7月,广州外国语学院在南中国落地生根。

广州外国语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饶彰风同志,有丰富的革命经历,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东江特委宣传部部长、粤北省委统战部部长、东江纵队司令部秘书长。他一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积极学习和宣传进步的革命思想,为外语人才培养倾注心血。

原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任校长黄建华耗时16载,编纂完成720万字的《汉法大辞典》,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即使身患癌症也不放弃,被授予“南粤楷模”荣誉称号。

以桂诗春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术骨干在中国的外语教育领域树起了应用语言学的旗帜,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硕士点、博士点、国家级重点学科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红色文化节开幕式现场。

红色文化节开幕式现场。

南方日报: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似乎成为了广外人的一种气质。

隋广军是的。广外为党而生,与党同行,有饶彰风、林如彤等一批优秀的革命者,在长期办学中积累了丰厚的红色文化成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广外人。

近年来,毕业生冯卓怡、邵书琴完成援疆志愿服务后,毅然扎根当地,广外志愿者也被当地百姓称赞“进得来,干得好,留得住”;抗疫时期,教师艾河旭勇敢逆行,志愿赶赴伊拉克,为对抗全球疫情提供了智力支撑,20名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多语种志愿者服务队”在广州海关参加一线防疫翻译工作。

南方日报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学校如何用好红色传承,确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隋广军学校是广东省首批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单位,打造课程育人、资助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体系,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深入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系扣”工程,铸造“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的师魂,系好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人生第一扣。突出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宣传教育,着力推进广外红色文化记忆展建设,展示饶彰风等老一辈革命先贤、革命者的事迹,展出广外红色文化建设成果,将其打造成广外红色文化展示和广外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基地。进一步整合资源,凝练特色,举办红色文化节活动,将红色文化节打造成特色鲜明、底蕴厚实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举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举行。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南方日报广外的智库建设近年来取得积极成效,如何继续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相关研究?

隋广军广外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彰显社会服务特色,以“国家急需、国内一流、广东特色”为发展旨向,以“服务需求、问题导向、求真务实、团队协作”为原则,用“广外智慧”贡献“广外方案”深入推动智库建设,其中最关键就是坚持党对智库建设的领导。

我们紧紧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凝练研究方向、建立专家研究团队,开展政策研究。形成了开放型经济、“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国际战略研究等主攻研究方向。积极探索与国家部委、国内高端智库及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与协同攻坚机制,建立“旋转门”制度和小平台、大网络的智库建设模式。

发挥学校“多语种”特色和“经管法”交叉融合的学科优势,以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为主平台,整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研究中心,打造新型高校智库标杆。对接国家和广东重大战略需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广东法治研究院、国别和区域高等研究院等高校新型智库群,形成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智库体系。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配合国家外交战略,开展民间外交,连续5年举办21世纪海丝国际智库论坛,每年40余个国家与地区的300余位政要与学者参与,建成了海丝国际学术共同体;与外交部、中联部合作,赴海丝沿线国家开展海外调研与主办会议,做好国际沟通桥梁,讲好中国故事。

留学生郭沫若两度“打飞的”送口罩驰援中国。

留学生郭沫若两度“打飞的”送口罩驰援中国。

南方日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广外如何担起这份责任?

隋广军广外每年有约2500名外国留学生,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支重要力量。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郭沫若等在疫情期间多次往返驰援广州抗疫,捐赠3万只口罩,成为广外抗疫故事中的一段佳话。我们要继续深化中外人文交流,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充分展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培育出一批知华、友华的外国留学生,

同时,我们还要在高素质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上下功夫。立足“小语种服务国家大战略”,加大力度培养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非通用语人才,计划在现有28个语种专业基础上,继续增设“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非通用语种;积极响应国家对高端人才的重大战略需求,开设四个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班。

今后,学校将充分利用多学科、多语种的优势,为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和储备“一精多会、一专多能”、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能力、担当精神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基层党建案例

多语言志愿服务中心党支部:

打通学生党建“最后一公里”

多语种志愿服务党支部:我校教师艾河旭援伊抗疫在CT实验室。

多语种志愿服务党支部:我校教师艾河旭援伊抗疫在CT实验室。

广外多语言志愿服务中心党支部不断探索创新组织建设模式与实践育人功能,强化党团组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政治统领、思想引领、示范带领的作用,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

党支部由26个语种的师生组成,实行“1+N”的校院联合联动党员培养、教育与管理模式。支部党员过双重组织生活;以志愿服务项目为依托,成立临时党支部,传承“支部建在连上”的好传统,将党支部建立在实践育人第一线。

党支部重视朋辈党员先锋模范的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让学生党支部在学生工作中唱主角,打通学生党建的“最后一公里”。十二年来,在服务国家应急防疫第一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方面涌现出一批以邵书琴、冯卓怡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党员,他们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党支部被评为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支部带领的服务中心获得团中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第二十二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省部级以上各项表彰14项,获得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海关等单位感谢信数十封。

高级翻译学院党委:

构建“1+1+1+N”党建工作格局,引领培育时代新人

翻译学院党支部活动。

翻译学院党支部活动。

作为“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单位,高级翻译学院党委积极构建“1+1+1+N”党建工作格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院训“译无止尽,臻于至善”为文化育人旨归,打造一个无缝隙的党建组织模式,党建融入学院工作的“N”个(全)领域环节,引领、推动国际一流翻译学院建设。

发挥教工支部全国“双带头人”书记工作室政治、学科、教学、科研、文化、服务“六个引领”作用,做到党建+专业、教师+学生“双结合”。坚持十余年举办时政译坛,选取时政热点作为翻译比赛内容,先后有2000余人参与受益。

开展一支部一品牌创建、组织生活一月一公开、支部书记一年一述职工作,“三个一”创新组织生活方式。研究生口译支部打造“译说中国”品牌,以英文诗歌朗诵形式制作视频《“逆行者”之歌》,上线各大网站平台。

先后选送48名学生赴联合国纽约总部等国际组织实习实践。教师指导学生有74人次在省级以上翻译赛事中获奖,在广州亚运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上千场国际交流活动中,为各国首脑政要、各界人士等提供翻译服务,用语言架起我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能够参与全球治理,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优秀翻译人才。

【记者】钟哲 吴少敏

【图片】李细华

【海报设计】吴冬芸

【出品】广东教育发布厅

编辑 何雪峰
校对 黄买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