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百年风华|建党以来,广州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哪些?

南方+ 记者

从人口不足250万人的城市,发展成一个超过1850万常住人口的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

经济总量从不足3亿元提高到超2.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1872倍;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21元提高到13.5万元,比1949年增长270倍;

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200元分别提升至城市居民的6.8万元和农村居民的3.1万元。

……

以上,是广州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注:新中国成立之前,相关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缺失)交出的成绩单。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州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历经沧桑巨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实现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强市、从百废待兴到活力充沛、从温饱不足到人民幸福的历史性转变。

1921—1949年:风雨苍黄

早年已有上下九等商区,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

20世纪20年代,广州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重要活动地,随着两广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广州社会秩序渐趋稳定,近代工业体系初步建成。无论是工业产业还是商贸市场,广州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场景。1936年共有3218家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力、金属加工、化学加工、建筑材料、橡胶、纺织、肥皂等领域,实现工业总产值3.43亿元(1952年不变价计算)。粤汉铁路1936年建成,公路连接省内和赣湘桂闽等邻省。彼时,广州已创办民航事业,商业随之发展,市场活跃,兴建和扩建一批旅馆、酒楼、茶楼、商店、戏院等,形成惠爱路、上下九路和西壕口3个商业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广州遭到轰炸并于1938年被日军占领,连年战乱导致广州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停滞不前,生产萎缩,市场萧条,工厂减少至987家。新中国成立前,广州金融紊乱,物价暴涨,民族工业备受摧残,生产无法维持,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1936年下降25%,44.7%的工厂歇业停工、32.4%的工厂半停工,失业者达25万余人,几乎占全市人口的1/5。

新中国成立时,广州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经济基础薄弱,194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98亿元,人均GDP为121元。产业结构基本“三分天下”,GDP中第一、二、三产业占比为27.37∶33.02∶39.61。产业发展弱小,农业增加值0.82亿元;工业增加值仅0.96亿元,工业化程度低;商品短缺、种类单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77亿元。城市基础设施落后,近半的村未通汽车。科教文卫衰败,普通小学、中学在校生不足19万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仅5000人,医院床位不足3500张。人民就业困难、生活贫困,1949年末社会从业人员仅99.2万人,1949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不超过200元。

以上局面,对于实现快速发展提出了现实需求。

1950—1978年:探索前行

工业占比大幅上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步工业化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城市发展的全新阶段。新生的人民政权在政治上逐步巩固的同时,广州逐步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在这个阶段,广州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初步建立,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1957年,全市GDP突破10亿元,达到11.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3.4倍,1950—1957年年均增长16.6%;人均GDP增加到340元;农业增加值1.50亿元,工业增加值4.61亿元,比1949年分别增长1.9倍和5.2倍。

“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但此后并没有一帆风顺。1962年广州GDP仅比1957年增加1.3亿元。随后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广州全面贯彻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济重新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1962—1966年全市GDP年均增长12.6%,人均GDP增至526元。随后1966—1976年,全市GDP年均仅增长7.2%,其中1967、1968、1976年3年出现经济倒退。1976年之后,广州社会秩序恢复,全体人民以最大的热情投身经济建设,以加倍努力弥补十年损失,工农业生产较快恢复,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也逐步走向正常。1978年,全市GDP为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与1949年相比增长13倍,年均增长9.2%,人均GDP为907元,年均增长6.8%。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广州的发展道路虽然曲折徘徊,但1958—1978年20年间工业化发展成就显著,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67∶58.59∶29.74,工业占比大幅上升,农业占比快速下降,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初步工业化。

1978—1991年:改革前沿

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广州先富起来

1978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州作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闯出一条新路、好路。1979—1991年,广州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试验区,在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开放探索。

农业方面,广州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79年,广州即着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广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1984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

流通领域,广州打开传统体制的缺口,将“市场”引入到国民经济发展中。1978年底广州率先开放水产品市场,打破长期以来所有商品由政府指令性定价的格局;在工业品领域从1980年起逐步放开小百货、小五金等小商铺价格,至1984年日用工业品价格全部放开,198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4亿元,比1979年增长1.6倍。

同时,广州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制定相应的劳动就业政策,私营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全市个体工商户从1979年的5022户,发展到1990年底的9.53万户,增加近18倍,从业人员达15.12万人;私营企业至1990年已有2905户。

这一时期,广州经济突飞猛进。改革开放初期,广州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居第八位,低于京、津、沪,也低于沈阳和武汉等市;1989年,广州跃居全国第三大城市经济体,仅次于上海和北京。1991年全市GDP为386.67亿元,1979—1991年GDP年均增长12.5%,广州成为当时全国经济最活跃和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

这一时期,广州人均GDP增至5956元,1979—1991年年均增长12.5%。GDP中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29:46.53:46.18,呈现二、三产业并驾齐驱之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至3124元和1736元,居全国前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广州很快成为全国先富起来的地区之一。

1992—2012年:新帆启航

GDP每年增加超千亿元,开放型经济长足发展

这一时期以1992年南方谈话为引领,中国的改革开放扬起新的风帆。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广州市也出台一系列改革开放文件,包括扩大开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多元化的所有制经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简政放权等。

1995年,广州GDP突破千亿元,达1260.31亿元,1999年突破2000亿元,2002年突破3000亿元,2004年突破4000亿元,从2005年开始每年上升一个千亿级台阶,至2010年,广州GDP突破1万亿元,随后每年增加超千亿元,至2012年达1.37亿元,在全国主要城市中继续稳居第3位。1991—2012年广州GDP年均增长达14.7%,比前一阶段高2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1991年,对外开放规模很小,进出口、出口额分别为53.82亿美元和29.42亿美元。1993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开放型经济的目标与任务后,广州外资准入领域逐步扩大,投资环境稳步改善,引进外资力度不断加大,开放型经济取得长足发展。2012年,广州进出口总额增至1171.67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589.15亿美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20.8倍和19.0倍。全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由1991年的2.59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45.75亿美元。

2012年至今:高质量发展

成为中国通信、交通枢纽,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2013—2020年,广州GDP年均增长7.3%,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6%和10.3%,老城市不断焕发新活力。

综合性门户城市能级提升。目前广州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交通枢纽及互联网交换中心和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广州南站旅客到发量居全国铁路枢纽站第1位。广州港航线通达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2020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跃居全球第1位。地铁运营里程达531公里,稳居全国第三位、世界前五。

现代服务业焕发活力。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市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仍守住65%以上的关口,“十三五”年均增长7.7%。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网络直播等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超1500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19.4%。202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78万亿元、贷款余额5.44万亿元,在国内大城市中均居第4位。重要的国家级金融战略平台广州期货交易所实现挂牌。

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创业活力被不断激发,市场主体蓬勃发展。2020年末,全市实有市场主体269.67万户、企业158.43万户,“四上”企业32058万户,创历史新高。在穗投资世界500强企业增加26家、总数达309家;“十三五”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28.3亿美元,比“十二五”增长35.8%。

建党百年是中国奋斗历程的新起点。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州将勇挑重担、勇开新局、勇往直前,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开辟新发展格局,用奋斗之姿书写更辉煌的明天!

【记者】李鹏程

【通讯员】穗统宣 李俊

编辑 尤丹娜
校对 曾慧雯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