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对话丨广州卫职院党委书记余莎:传承百年红色基因,缔造健康卫士摇篮

广东教育头条
+ 订阅

突如其来的疫情,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去年,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广州卫职院”)500余名师生在平凡的志愿服务岗位上默默奉献,以萤火微光汇聚成抗“疫”星河。今年,广州再现本地疫情,广卫人再次挺身而出,在广州封闭封控区域就地转为疫情防控志愿者,在校园防疫、支援校企合作单位核酸检测数据录入等工作中勇于担当、一展所长,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无论是在抗战时期,抑或是非典、新冠疫情之时,遇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师生都是‘白衣战士’,关键时刻服从安排、能上‘战场’。”广州卫职院党委书记余莎表示,作为有近120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尽管学校数变隶属,数易校名,但其培育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的初心始终不变,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的担当始终不变。学院将传承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努力培养面向基层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卫生健康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坚持党的领导

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南方日报、南方+: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学校怎样做好顶层设计,确保党的全面领导?

余莎: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落实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保证。

广州卫职院是一所有着历史底蕴的新设高职院校,在学校工作的四年半时间里,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目标引领的重要性。因此,在远景谋划上,党委主持设计学院发展蓝图,制定“‘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学院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就是努力成为广州市基层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培训高地、广东省卫生健康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先行者、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交流中心,建成卫生健康行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高等职业院校。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校园。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校园。

南方日报、南方+以党建统领办学全局,有哪些具体做法?

余莎:学院坚持党建引领,以实施六大攻坚行动推进“三教”改革,促进专业内涵提升,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以六大工程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3+7”工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我们还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以大思政格局引导学生素质提升

传承红色基因

师生曾冒死护送邓颖超脱险

南方日报、南方+广州卫职院在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哪些独具特色的红色基因?

余莎: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端拿护士学校,是中国最早的护士学校之一,建校之初,教员多由夏葛医学院教师或柔济医院医生、护士担任,他们之中还有著名妇产科专家梁毅文、20世纪30年代广东最早开展甲状腺次全切除的外科专家王怀乐等。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校史展览厅。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校史展览厅。

学校创立于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抗战时期坚持办学,救治伤员。新中国成立前后,学校师生参与革命工作,并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奔赴前线。一代一代的广卫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几经风雨,但坚持不懈,满怀着拯救生命、救死扶伤的崇高信念,传承至今,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红色基因。

南方日报、南方+这些红色基因如何影响师生?

余莎:多年来我院师生沿袭着南丁格尔精神,本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从20世纪二十年代学院师生护送邓颖超同志脱险,到抗战期间坚持办学施医赠药救治伤患,积极参加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革命工作;再到21世纪初抗击“非典”,去年起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学院师生学子们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和秉承优良文化传统,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和信赖。

去年,因抗击疫情表现突出,学院荣获“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学院海珠区社区疫情防控党员突击队获评广州市直属机关“‘奋斗在一线’党员先锋岗”。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荣获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荣获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南方日报、南方+如何用好校史中的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余莎: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院党委精心谋划,精细安排,精准施策,从理论学习、课堂教学、教学实践、人才培养等四个维度切入党史教育,唱响“红色旋律”,打造“红色课堂”,讲好“红色故事”,践行“红色使命”,逐步打造出具有品牌效应的党史教育模式,营造了浓厚的红色育人氛围。

学院精心策划修建了校史展厅,突出红色文化元素,全景展示百年辉煌历程。学院充分挖掘校内感人事迹,建立讲解员队伍,编排红色历史舞台剧,让一代一代师生学子演绎,主动讲好自己的“红色故事”。

推进三全育人

树立博济文化品牌

南方日报、南方+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如何确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余莎:我们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探索形成了“一二三”实践育人机制;“博济”文化育人内涵日益丰富,“博济”大讲坛、“博济健康开放日”“博济文化沙龙”“博济师生说”“博济天使”“博济善药行”等品牌项目得到师生广泛认可;构建了“一二三四”心理育人模式,护航学生心理健康。

学院对接产业设置专业,大力推进专业(群)建设,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四融合、五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模式之中,贯穿其中的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德智体美劳的“五育并举”,道术、仁术、学术、技术、艺术医学教育的“五术共融”。

南方日报、南方+在党建引领下,近年来办学取得哪些突破?

余莎:一直以来,学院紧紧围绕高校的职能,抓重点,寻突破。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医教协同,推动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我们依托集团、联盟,进一步探索校企互利共赢的契合点,加大与企业的对接力度,实施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攻坚行动,以订单培养、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来深化产教融合;另一方面做好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如我们近五年来开展各类培训3.4万人次,完成各类鉴定2.5万人次。拥有广州北部唯一一家以生命与健康科学为主题的省级科普基地,举办100余次科普活动。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省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召开座谈会并签订对口帮扶合作协议。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省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召开座谈会并签订对口帮扶合作协议。

学院目前正积极争取政府支持,通过拓展办学空间、改扩建及挖掘内部资源、功能调整等方式满足办学需要。广州市教育局计划投入4.92亿元对从化校区进行整体改扩建,项目完成后校区建筑面积将增加约8.68万平方米。“十四五”期间,规划在校生人数约1.2万人,实现规模翻番。

▼基层党建案例

1. 口腔医学院党支部:兼容并蓄  淬砺致臻

口腔医学院党支部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践行“兼容并蓄”的院训精神,传承“为医不悔”“德技双馨”的专业精神,全力打造 “致臻计划”党建品牌,通过系列活动,不断强化师生“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和专业情怀,增强了口腔医学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基层党建工作真正做到做真、做实。

支部积极探索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动能,推动教学改革和产教融合工作不断向前,先后促成与黑格科技、香港佛冠牙科集团有限公司、佛山市佛冠义齿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做到精准对接,并成立企业订单班、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为适应新时代口腔职业教育的最新需求,不断培养优质教育人才,有针对性地为健康中国战略培养医疗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经过不懈努力,口腔医学院党支部于2018年荣获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颁发的“广东省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称号和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颁发的“广州市星级党支部”称号,2019年荣获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20年荣获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奖”等荣誉称号。

2. 药学院党支部:党建引领促业务发展,博济善药为师生服务

药学院党支部围绕“三力·三化·三牛”学校年度主题词,通过“政治引领提升政治修养”、“积极抗疫发挥先锋作用”、“对标对表规范党务建设”、“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规范‘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党风廉政落实‘一岗双责’”“打造‘博济善药’党建品牌”等七大方面扎实推进支部建设工作。特别突出党建引领专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被评为学校2020年度“五星级党支部”。

支部党员积极履行第一责任服务师生,带领全院师生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围绕建党百年开展系列活动。积极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举办“名企名家进校园、博济善药大讲坛”共21场专题讲座,建立完善第一批12个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并发动企业捐赠价值约15万元抗疫物质及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宣教药品一批;组建香雪凉茶博物馆“弘扬中药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为近两千名群众开展中药文化免费讲解服务。近期还积极组织百名学生志愿者紧急支援校企合作单位核酸检测数据录入工作,确保核酸结果如期向广州市民公布,受到企业领导的高度赞扬。

【记者】钟哲

【海报】吴冬芸

【出品】广东教育发布厅

编辑 李卓
校对 罗文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