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南方+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斗争的伟大实践,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抉择、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成长具有关键意义。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1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毛泽东的这首《西江月·井冈山》,生动描绘了1928年井冈山反“围剿”斗争的情景。革命斗争之不易与红军战士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跃然纸上,让人深受触动。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回答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历史之问,形成了宝贵的井冈山精神。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队伍,及时转变攻打长沙的计划,进军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这样写道。

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原研究员毛汝亭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在这之前,中国革命学习苏俄十月革命模式,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但屡屡受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为13个军6.2万多人,革命形势为之一振。

井冈山精神激发出不懈奋斗的澎湃动力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两年多时间里,弱小的红军数次面临几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的“围剿”,牺牲的革命烈士近5万人,留下姓名的只有15744人。红军脖子上都系着红带子,取名“牺牲带”,表明为革命献身的决心。

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井冈山军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食盐、布匹、药品等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毛泽东、朱德带头“节约每一个铜板闹革命”,困难的时候红军以野菜充饥、以稻草作被、以门板当床,大雪天穿单衣,都是常有的事。

逝去的是硝烟,不灭的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三上井冈山,强调要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井冈山精神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汝亭说。

如今,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正激发出不懈奋斗的澎湃动力。

2017年2月,井冈山在全国率先宣布脱贫,成为我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记者】史成雷

【本文责编】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1年第13期

【责任编辑】莫群 夏梦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龙飞 林若川


编辑 莫群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