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心向党㉖|守护人民健康,贡献一份青春担当

广东医科大学
+ 订阅

伴随着新中国诞生,为了支持广东基层医疗事业,1958年,广东医科大学的前身——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成立。

几经更名,初心不改。建校63年来,一代代广东医人,肩负“面向基层兴医强医,培育英才守护健康”的使命,扎根广东基层,为广东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广东医的青年学子们,牢记党的教导,赓续红色基因,恪守“立志立德、求真求精”校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广东医精神,用汗水和热血,为党旗再添一抹红!

广东医青年担当:走村入户厚植家国情怀

广东医科大学2020届临床医学专业罗华盛毕业后,选择参加西部计划,在西藏阿里扎根成为普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的一名基层医生。

常有同事和病人问罗华盛,一个广东人为什么要申请到西藏阿里服务。“‘基层医生的摇篮’是我对母校的第一印象,在基层实践中成长也成为我提升自己的信条。”罗华盛说:“志愿服务对我来说是终极梦想般的存在,参加西部计划是我在志愿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我希望能把自己学到的医疗卫生专业知识以及志愿服务的经验带到西部、带到阿里。”他大学期间曾担任学校急救志愿服务队队长,连续三年参加志愿服务,服务时长超过3000小时。

广东医青年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把胸中炽热的家国情怀洒满乡间大地。作为广东省最大的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基地,广东医科大学建校63年来培养了23万余名各类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大都把最美的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2016年以来,该校共有300多名毕业生到西部省份就业;10多人主动加入到西部计划,支援西部建设;40%的临床医学类毕业生到粤东西北基层服务。该校两家附属医院博士医务人员占了湛江市博士卫生技术人员数的87.4%。

脚下是泥泞道路,肩上是使命担当。广东医青年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与学校持续引导学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密不可分。

“坚守‘大仁、大善、大爱’的医学品格在疫情期间更是显现出来,广东医青年学子们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怀着深厚的百姓情怀,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学思践悟,知行互发,努力去积蓄更多前行的力量。”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表示。

青春在担当实干中闪光。6月21日,东莞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学校3500名师生志愿者踊跃报名,临床、护理、检验、公卫、药学、基础等学院在校师生几乎全员参与,整装待发准备支援抗疫一线,数百人在凌晨五点半出发支援核酸检测工作。

是什么铸就了他们的热血奉献、青春无悔?近年学校着力构建“全员协同、全面融合、全程渗透”“三全”思政育人模式,打造具有医学特色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打造广东医特色“社会实践+”立体化育人体系,涵养学生爱党爱国爱民情怀和医者仁心的情怀素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连续五年获全国“最佳实践大学”殊荣,“公交急救宣教项目”“儿童龋齿预防行动”项目先后获第四届、第五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暖风中国”等团队获全国“三下乡”优秀团队等32项国奖,2个团支部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校团委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广东医青年情怀:赓续精神血脉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校,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面向基层兴医强医,培育英才守护健康”是广东医从建校初就坚守的初心和使命。建国初期,全国各地缺医少药,广东粤西地区鼠疫、麻风、阿米巴痢疾等传染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建一所守护人民健康的医学院校显得尤为紧迫,广东医科大学的前身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应势而生。

建校元老们仅用了3个月时间,靠着34万元创办经费,首批213名学员便在两间草棚中如期开学。黄其江、高彪等一批老红军、老革命担任领导、老师,他们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带到了广东医。

为充分发挥“五老”亲历者、见证者、实践者的优势,扎实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更好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广东医科大学青年学生近日组成了四支队伍,分别采访学校退休老党员、老专家郝新光、梁念慈、吴志华和蔡懿廷,通过征文、微视频、短视频和舞台剧的形式展现他们入党初心故事。

其中老党员蔡懿廷的故事被学生改编为舞台剧,记录了五十多年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热血青年蔡懿廷的经历,他服从国家分配来到一穷二白的湛江,针对广东地区高发鼻咽癌情况,他毅然选择耳鼻喉科临床工作,仁心仁术服务患者,83岁高龄仍坚守岗位。“五老”故事让青年学子心潮澎湃,负责采访的学生表示:“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发现了身边为党和人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的人,他们看起来很平凡,却不平庸。在了解蔡懿廷老先生的事迹后,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些事情,让更多人能感受、学习并传承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红色精神。”

带着广东医独有的“红色烙印”,一批批心怀大爱苍生的广东医青年从这里走向社会,如抗击“非典”烈士、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陈洪光;扎根高州山区医院,创全国“百佳医院”,获全国优秀院长的陈光炜;放弃留校机会,扎根海南岛数十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郑忠东;坚持扶贫助困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周宁;“中国好人”妇产科男医生李仲均;“通宵单手拧管2000次”热搜新闻阅读量达2.2亿的95后核酸检测员李秀萍等等。

广东医青年取向:学党史也很有趣

用身边事感动身边人,在潜移默化中培根铸魂。学校注重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青年党员参与党史学习。

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把思政课“搬”到东莞虎门海战博物馆,为党员发展对象讲党史、上党课。从新疆来求学的2018级克兰同学表示,自己从未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过这段历史,以前只是“纸上谈兵”,此次卢书记实境讲党课,再加上馆内丰富多样的藏品和厚重历史气息的感染,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更加坚定为国家富强和医学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在“行走的课堂”里为学生实境实情讲党课,打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是广东医党史学习教育纵深发展的又一生动实践。

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学党史,学校将党史学习融入日常,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一二三四”主题教育活动,即“学唱1首革命歌曲、善讲2个红色故事、阅读3本红色书籍、观看4部经典影片”,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党的光辉历史、感悟党的初心使命、领会党的创新理论。党史学习融入课堂。融入思政课堂、专业课堂、党校课堂、团校课堂,创新授课方式。党史学习融入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与青年学生活动充分融合,5月23日是建校63周年校庆日,学校组织举行了“我为广东医添光彩”升旗仪式、“五老”讲校史系列活动,举办“红旗颂”主题交响音乐会等,激发师生爱党爱国爱校之情。党史学习融入实践,第二临床医学院组织红会广东医分队到中学开展急救技能培训,组织专家教授深入社区开展义诊,做公益,学史力行。

发挥“学生党员工作室”的朋辈带头作用,用青年人的话语引导青年学子从党史学习中汲取精神力量。学校的青年马列学社、国旗护卫队都开展有深度、有影响的自我学习和互助互动学习。第二临床医学院“学生党员工作室”从各年级学生党员中遴选12名同学组成3个党史学习宣讲小组,通过把学习党史与朋辈引领结合起来,走进党支部、团支部、走进课堂、宿舍、饭堂,让他们以大学生的身份和视角,以青年学生的感情和激情去讲述党史、新中国史。6月17日,“学生党员工作室宣讲团”开展了“第一讲”——宣讲《当代青年与红船精神》和《我眼中的广东东江纵队》。李泽宇同学以青年人的视角,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创新、生动地向同学们讲述了东江纵队的党史故事,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大家深入感悟东江纵队将士们矢志不移的爱国情、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以及心怀天下的宽广胸襟,传承“铁心向党、赤心为民、不畏艰险、不懈奋斗”的东纵精神。

青春向党,时代向上,九万里风鹏正举。广东医青年将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奋勇前进!

编辑 陈诗琳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