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非遗②丨茂名的这些省非遗项目正在绽放光芒!

茂名文旅
+ 订阅

续非遗①,接下来的这些非遗项目

更是精彩连连,还没过足瘾的朋友们

看完本篇内容记得收藏+转发

缅茄雕刻

缅茄雕刻是微雕艺术,融汇了美术、雕刻、文学、民间工艺制作等元素,是一种精美的、珍稀的艺术品,是高州缅茄雕刻艺人几百年来探索积累的一种独特而精湛的工艺。

高州民间艺人利用高州城西岸村一棵490多年树龄、被誉为“中土无双”的缅茄树的种子进行雕刻,制成印章或精美的工艺品,其雕刻的山水楼阁,图案精美,工艺精湛;飞禽走兽,细致入微、形象逼真;故事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400多年来,缅茄雕刻工艺品历受广大群众喜爱,或挂于身上辟邪、装饰,或欣赏、收藏,或赠予亲友、贵宾。缅茄雕刻艺术内容来源民间,取材于生活;其微雕刀法出自对美好的创造,来源于对艺术的追求。经过历代传承、改革和发展,缅茄微型雕刻工艺已形成独有的风格,在岭南民间手工艺中独树一帜。

新中国成立后,缅茄雕刻发展得较快,其工艺精品数十次参加省级、国家级以及国际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和展览并获奖,赠送国家元首和外国友人达十多次。近年,缅茄雕刻作品 “五羊”、“寿星”、“双龙戏珠”等13件工艺品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

化州拖罗饼制作技艺

拖罗饼是广东化州地区著名的小吃和土特产,是当地民众中秋节祭拜月神的主要贡品。化州拖罗饼制作技艺源远流长,系化州饮食文化的重要标志,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据说,拖罗饼乃是唐代贞观年间罗兴所创。唐初,随着水陆交通的发展,海南的椰子传入内地,罗兴独出心裁,选择上乘的椰丝为主料,配上色香味美的叉烧、五仁、芝麻等馅料,制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酥饼,名“拖罗饼”。明末岭南才子陈鉴留有“情深饼相望,锣响人团圆”的诗句。粤西民间也流传着“过节不吃拖罗饼,尝尽百味也枉然”的俗谚。

化州拖罗饼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选择上乘的面粉、椰丝、叉烧、伍仁、芝麻等原料,经过浸、洗、凉、炒等多道工序制成馅料;以独特的配方精制饼皮,然后经包、印、烘等过程成品。其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全手工制作,拖罗饼色香味美,外观色泽金黄,形似明月,口感皮脆馅香,令人叫绝。

1300多年来,化州拖罗饼以其传统的制作技艺和独特的口感风味而饮誉粤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化州地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拖罗饼的需求量逐渐增大,生产厂家已发展到30多家,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至今,化州拖罗饼已被命名为“广东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饮誉国内外。

化橘红中药文化

相传,化橘红自汉代时开始种植,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在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下逐渐进化而成,至今民间仍流传着“龙化橘树”、“鸟送橘种”、“罗仙植橘”等关于化橘红起源的传说。明万历《高州府志》载“化橘红唯化州独有”,更被李时珍编入《本草纲目》,明清时期曾被列为宫廷贡品。现化橘红主要在化州的河西、官桥、中垌、合江、那务、平定、文楼、江湖、林尘等一带种植。

化橘红中药文化以化橘红药用价值为载体,秉承“药食同源、济世救民”的核心价值观,集化橘红种植、药材炮制、工艺品制作等于一体。根据历代医籍、药典记载,化橘红具有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等功能,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等症,曾被列入中国“四大南药之一”和“十大广药之一”。旧时,化橘红种植以赖家园、李家园和潘家园为最,还有河西、官桥、中垌、平定、林尘等地,化橘红每年四月开花,至七八月果实直径达10厘米左右时可以采摘。幼果清洗干净后,经开水略烫,干燥后即可切丝或片入药。其炮制讲究遵古仿真,分修制(纯净、切制)、水制(洗、漂)、火制(晒、烘)等几种,坊间有“炮制不严而药性不准”之说。明清以降,在保持化橘红药效的同时,更将其炮制技艺融合雕刻、塑造等传统艺术手段和乡土生活题材,衍生出化橘红工艺品,如橘红壶、橘红瓶、橘红罐、橘红烟斗等。

自古至今,化州人以种橘、制橘为业,化橘红已成为化州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关于化橘红的诗文、楹联、题咏等不胜枚举;而化橘红种植、药用的传说在化州及周边地区群众中广泛流传,特别是“罗仙植橘”、“范公识橘”和“州官治咳”的传说故事更为其增添了不少神奇的色彩。这些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成就了化橘红中药文化最特殊的形态。

八音锣鼓

在高州,八音锣鼓叫“八音班”,在厅堂表演时也有人称“华堂班”,是一种以打击乐演奏为主的民间艺术,明末清初自闽南传入高州地区。由于乐班的组成人员不多,道具简易轻便,流动性强,易于演出而活跃于高州的镇村,是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简易巡游、演出活动,是高州年例等节庆活动中所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高州的八音锣鼓分小班、中班、大班三种组成形式,小班4人,中班5至8人,大班8至16人,表演以演奏为主,演唱为辅,演奏以打击乐为主,奏为辅,演奏的曲目有《贺寿》、《封相》、《玉帝登殿》、《七仙姬下凡》、《送子》、《大开门》、《小开门》等;演唱的曲目有粤曲小调,粤曲选段,釆茶调,高州山歌等。乐曲的唱词根据场所而定,庙宇多用祭文和祝文的唱词,家庭华堂多用祝贺吉祥内容的唱词。还有把八音锣鼓搬上舞台的,舞台上的八音锣鼓融入了许多民乐合奏元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八音锣鼓历史渊源深远,延续了明清以来的传统民间音乐的血脉,至今仍保留了工尺谱的记谱形式,部分乐师使用合、土、乙、上、尺、工、反、六、五、生等汉字记谱,并用正线和反线来定调;同时,八音锣鼓保存了古打击乐的原生态特色,是粤西地区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见证,八音锣鼓艺术经常见诸于民间节庆、庙会、祭祀、年例、婚喜、宗教等喜庆活动,既娱神又娱人,体现出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信宜竹编

信宜市属于山区,林木竹藤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当地盛产各类竹编器具等,据《信宜县志》记载,信宜竹器编织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清代当地已有竹编加工业。信宜竹编的产品主要是各种生活用具,如米筛、簸箕、谷箩、粪箕、鸡鸭笼、竹篮等。如今,信宜市所辖各乡镇仍。

信宜竹编材料主要选用单竹、毛竹为主。因单竹纤维细,柔软且结实,纹路紧密,竹节较平,可劈为较细的篾丝,且篾色纯正,是做竹篾的天然好材料。毛竹材质坚硬强韧,不易开裂,纹理平直,且竹壁画厚,牢度强,是用于编制竹制品骨架的好材料。信宜竹编主要以手工为主,常用工具有锯子、篾尺、篾刀、板刀、锥子、剑门凳、剪刀、小铁锤、开竹刀、模具等。

信宜竹编的制作过程可分为竹篾材料加工、编织、后期加工三部分。竹丝篾片加工分为锯竹、修竹、开间、劈篾、劈丝、刮篾、刮丝等7个步骤。信宜竹编编织类型可分为篾片编织和篾丝编织,篾片编织主要制作箱类、盘类等,而篾丝编织主要用于制作篮类。在方法上,分为密编和疏编。密编的编篾(丝)之间彼此紧扣,不留空隙;疏编刚疏朗有致,篾片(丝)之间的空隙较大。编织技法以挑压编为主,挑即编篾(丝)在被编篾之下,压即编篾(丝)在被编篾之上。常见手法有“挑一压一”“挑二压二”“挑三压三”等。后期加工主要包括修剪、去毛刺、装饰、染色、防虫霉等。

目前,信宜竹编已由以前的单一以竹为主要原料,发展到用竹芒藤柳等为原料,开发出竹藤、竹木、竹芒、竹铁混合编织。所制作的竹器制品花色品种繁多,主要有花篮系列、彩篮系列、飞碟系列、书箱系列、圣诞系列等近万个品种。这些竹制品的形状五花八门,有飞鸟型、家禽型、有花卉状、塔状的、有鸳鸯、蝴蝶型的等等,琳琅满目,不胜枚数。

电城炒米饼制作技艺

电城炒米饼制作技艺的历史悠久,相传其起源与“岭南圣母”冼夫人有关,炒米饼被认为曾经是作为冼夫人军中的军粮。如今,电城炒米饼制作技艺在当地的流传广泛,并与当地民俗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地有儿歌:“凼凼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睇龙船。”电城炒米饼制作技艺主要形成于电城镇,并广泛流传到粤西各地、佛山、中山、江门、肇庆和海南、广西等地。

电城炒米饼制作技艺以花生、绿豆粉、红糖、花生油、芝麻、杏仁、黑米、淮山、茯苓、苡米、红枣等为主要原料,其原材料的主要制作包括:将优质大米浸泡淘洗晾干,并放进烧热的铁锅中用文武火交替不停翻炒,炒至米色金黄;将炒好的米用石磨磨成粉,存放阴凉处2—3个月后使用最佳;把黄糖按一定比例加水武火煮开,再文火炖煮5至7小时成糖浆后出锅装入容器里,存放于阴凉处3个月后方可用之。同时,花生、芝麻、绿豆和猪肉等馅料的挑选和制作也有一定讲究。选粒子粗圆入口无渣的花生,将花生倒入铁锅武火爆炒后用文火柔炒至浅金色;洗净粒粗圆满芝麻淘砂入锅,中火快速翻炒至色嗅其香;将色鲜绿粒粗满的绿豆浸泡至皮软,放进竹箕里用手将豆皮擦脱,淘净豆皮入锅用武火文火交替翻炒至香脆出锅,用木槌撞成幼粒状即可;精选家猪之肥肉洗净切成条状煮熟切成约3毫米厚的薄片,盛于容器用糖粉铺盖在每块猪肉上放阴凉处存放约3个月。

电城炒米饼制作技艺过程:取米粉(按比例)加入适量糖浆放进瓦盆中,用小木棍不停搅拌,直至米粉与糖浆均匀混合;将和好的米粉平铺到用木雕刻成的饼模(饼印)上,然后放上花生、糖猪肉块等馅料,再放上第二层米粉盖上,用贝壳研压印面使米粉夯实后,用小木棍敲打饼模让饼松模而出;将脱模的饼整齐平铺于竹筛子上面;用荔枝木炭烘焙,烘烤时要将饼身翻转换面,让其受热均匀,直至饼色金黄口感酥松香脆。炒米饼的饼印雕刻也具有岭南文化特色,图以锦鲤、小猪、麒麟、狮子、龙凤等为主;另有“双喜”“状元”“吉祥”“如意”等吉祥文字和店铺字号等。

电城炒米饼制作技艺承传冼夫人的千年文化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凹”形的印模的雕刻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炒米饼是婚嫁喜庆、丰收庆典、腊月新年探亲访友的手信,有营养价值高等特点。

问:高州木偶戏、化州跳花棚、冼夫人信俗、茂南单人木偶是省级非遗项目吗?

答:是的,高州木偶戏(2006年)、化州跳花棚(2006年)、冼夫人信俗(2012年)、茂南单人木偶(2018)分别在对应时间段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综合/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张宏忠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