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在维也纳举办的“世界和平合唱节”,诞生于2010年8月,是一项非常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唱比赛,今年第十一届合唱节受疫情影响,以线上方式举行。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首次组织学生合唱团亮相,就以一首原创曲目《穿过黑夜就是黎明》,赢得公开赛成人混声组银奖,为阳江日益深厚的群众合唱艺术响亮发声。
《穿过黑夜就是黎明》合唱(节选)
今天,随着南方+记者的专访,去听听奖项背后的故事。
陈才英老师,阳江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系音乐副教授,是带领这支合唱团的指挥,回想这次的参赛经历,她连说几个“没想到”。
“在6月初举办的云揭晓音乐会中,没想到竟有世界各国153支高水平合唱团线上同台展播,我们的合唱在公开赛成人混声组第22个播出,当时是抱着向世界顶级团队学习的心态参赛的,不敢奢望得奖。没想到,后来得到组委会通知,说我们获得了银奖。”
按捺住激动的心情,陈老师向音乐前辈打听了这个奖项评选的国际性、专业性、严谨性。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获奖证书。
从零星到繁茂,阳江群众歌咏氛围愈浓
1997年,陈才英从星海音乐学院毕业,回到了家乡阳江从事音乐教学。“因为自小就比较恋家,所以毕业后我选择回到了父母身边。从2002年开始教合唱,当时合唱概念在阳江还比较模糊。”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阳江音乐文化事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期。尤其是增强团结协作力的合唱,逐渐受到各单位的重视和各年龄层歌唱爱好者的喜爱。20多年来,不仅市里的合唱歌咏比赛丰富了,每年加入合唱队伍的人数也在壮大中,陈老师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直接见证者。
陈才英老师与合唱团成员。
2011年,在学院领导的重视及关怀下,阳江职院学生合唱团组建,由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组成。十年间,学生合唱团已成为该学院优质教学品牌,获得过省级赛事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市级金奖1项、银奖1项;今年又勇夺世界级专业合唱赛事银奖。每一份奖项,不仅是学院合唱团的殊荣,更是阳江群众歌咏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无到有,从最初参赛时内心忐忑到现在的从容应对,十年磨炼,给我们增加了不少底气和信心。这次广东共有3支高校队伍参赛,获得一金二银的好成绩。目前,在国际合唱舞台亮相的中国合唱团日益受到关注,其合唱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也占有一席之地。”陈才英自豪地说。
本土原创歌曲,唱响阳江好声音
阳江职院学生合唱团本次参赛作品《穿过黑夜就是黎明》,是为抗击新冠疫情的勇士们而作。由学院音乐教研室主任邱秒秒作曲、校友颜仰建作词,刘宇灿老师担任钢琴伴奏。采访中,邱秒秒老师回忆起了创作过程。
《穿过黑夜就是黎明》曲作者邱秒秒。
“这首曲子刚开始创作时,是独唱版本。2020年新冠疫情初起时,医务人员和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奋战的精神让我们很感动,于是2月6日,颜仰建一气呵成写下内心感受,当晚11点我拿到歌词,连夜谱曲,只睡了两三个小时,终于形成初稿,选了予人温暖感的男中音来演绎。到9月份我又把它改为合唱版,开始时音区较低,像是有人娓娓道来,中间部分音区较高,抒发人们拧成一股绳防疫抗疫的心情,接着旋律三次递进,点题穿过黑夜就是黎明。”
邱秒秒说,合唱是集体的艺术,展现和声之美。结合教学实践,自己也在不断摸索怎样让本土文化与合唱融合放出光彩来,比如打算将阳江童谣或民歌素材《月亮光光》《打掌仔》加入正在创作的合唱曲目中。
以赛促学,音乐美育课堂不断延伸
阳江职院这次参赛的合唱团队由58人组成。合唱指挥陈才英老师说,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歌曲的层次感,细腻的感情、团队声音的感染力,整个排练历时三个月,课堂加课余时间足有90个小时,折合120节课。
阳江职院学生合唱团的阳光青年。
三个月反复唱一首歌,烦不烦?听到记者的这个疑问,合唱团成员不约而同地摇了摇头。来自中山的刘伟恒,目前是音乐教育专业大二学生,他第一个回应道:“我们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定位还是以深度学习为主。通过专业的合唱训练,自己的听觉能力和演唱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也深谙合唱排练的方法,为将来自己组织合唱排练打下很好的基础。”
来自江门的劳晋毅说“以情带声,用歌声抓住听众的耳朵,是陈老师一再强调的,我们经历着这场疫情,对歌词很有共情。比如‘步履沉重,身姿坚挺’这句,让我感受到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不放弃的力量。”对歌词的理解把握,谱面练习的强化,把握好音准、节奏,自己先做到熟唱本声部旋律,再到不断与其他声部磨合,不知不觉中每个合唱成员的团结协作精神不断加强。
南方+记者采访陈才英老师。
陈才英说,从团建、管理、排练,到对作品的剖析、学生声音的训练、各声部的磨合,再到训练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合唱排练既磨炼了团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又进一步延伸了音乐专业和音乐美育课堂。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每一次参赛经历都是学习与提升,都在积累着前行的力量,更是有赖于学院领导的鼎力支持和鼓励,今后将继续擦亮阳江职院学生合唱团的品牌。陈才英相信,合唱艺术的魅力将会不断发散,像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洒向美育课堂、洒向人们心田,带给更多人愉悦和力量。
【全媒体记者】文春梅
【通讯员】林文、庄剑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