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园变财源|河源源城区蔬菜产业园发展新样板

南方农村报

河源有着优质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造就了河源好山好水好品质的农产品,尤其是这里的蔬菜,一向以高品质著称。为了进一步发挥河源蔬菜产业优势,2019年源城区蔬菜产业园获批建设,旨在整合优质资源,以科技为抓手,建设从种植到加工再到品牌营销的一条龙式产业链。

源城区蔬菜产业园创建范围包括2个镇、5个街道,以埔前镇为核心区,其它镇、街为辐射区域,总面积340.8平方公里。产业园核心区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面积达4000多亩,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由河源弘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共16家实施主体参与建设。产业园计划总投资22908.33万元。2020年,产业园内种植总面积达13500亩,其中规模种植达4500亩,新增大棚105亩,产量约1.417吨。

技术引领:充分合理地利用一切科技资源

源城区蔬菜产业园十分重视科技在蔬菜种植中的作用,目前,产业园已经与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签订了技术支持合作协议,加强区院合作。从2019年至今,对产业园实施主体负责人和财务人员集中开展了6次资金使用规范要求以及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安全培训;2020年委托中国联通搭建源城区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省农科院根据产业园制定了10项蔬菜生产技术及病虫害防控规程,规范了茶树菇、菜心、芥蓝、小白菜、樱桃番茄等蔬菜的生产技术和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河源弘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在埔前建设了占地近100多亩的智能温室,全程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在整个园区起到了良好的科技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依托省农科院提供技术支撑,切实解决实施主体在生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方面存在的难题,利用农村科技特派员、基层农技推广技术员的力量服务农业产业园,再通过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推进产业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量提质。源城区蔬菜产业园已探索出自己的科技兴农模式。

联农带农:让农民充分享受到产业园发展成果

源城区蔬菜产业园内的经营主体已与农民构建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订单+保底收购、反租倒包、流转聘用”等机制带动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同时,产业园也不断探索跨区域(如联合深圳大鹏新区)合作帮扶、“农业+旅游”等新模式带动脱贫。目前,该产业园经营主体带动农户主要以辐射型关系和松散型关系为主。

农民还通过集体入股的方式享受到产业园内企业的收益分配。在脱贫攻坚时期,区政府通过本级资金注资1500万元,为贫困村入股河源弘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年收益75万元用于带动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收入。同时,区扶贫办通过本级扶贫资金注资40万元,为埔前村入股乐心家庭农场,每年收益3.2万元用于带动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收入。

产业园的发展也带动了附近村民的就业。2020年带动就业人数828人,带动农户4145户,直接带动农民就业增收2300多万元,户均年增收6600元。

品牌建设:多角度全方位打造河源特色农业品牌

源城区蔬菜产业园同样重视品牌建设。目前,产业园企业自主品牌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园的无公害产品认证有9个;弘稼农业科技公司的 “春沐源”品牌樱桃番茄入选河源市十大高端农产品,已登陆百果园、盒马鲜生、百佳、天虹、京东等知名线上、线下平台。广东雄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灵芝“神农宝”系列产品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该产业园不仅在产品品牌发力,在服务品牌上同样有所成绩。成功打造农产品流通全渠道布局模式,除传统商超、批发、实体连锁店以外,还拓展了新型的流通模式,如F2C(农场到餐桌)、专属定制服务,定向直供等。产业园建成一批冷库、仓库,冷库面积增加2750立方米,仓库面积增加1500平方米,给农产品仓储保鲜提供有力保证。并通过举办源城区庆祝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消费扶贫月活动,推介了7家产业园实施主体。同时推荐3家企业参与创建“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推介活动。

未来,河源市源城区蔬菜产业园还将在农业旅游领域发力,打造以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为引领、以农家乐、民俗村、休闲农庄为补充的农业+旅游格局,逐步融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复合型生态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民利益联结,带动农民多渠道增收。

【记者】李小兰

【实习生】刘艳爽

【图片】河源市源城区蔬菜产业园提供

【来源】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

编辑 朱斌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